宁愿回20条微信也不愿打个电话?电话恐惧症如何破?

个人发展学会
陪你成长  持续精进

我打电话只是想说我爱你,我打电话只是想告诉你我有多在乎你。

——史蒂夫·旺德《电话诉衷肠》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时候与他人沟通最困难,我会说,那一定是打电话的时候。

身处两个不同地方的人,看不见彼此,只能听到对方的声音,也就是说除了声音以外我们什么都不了解,我们仅凭着声音中传递出的信息,和对方展开或长或短的心理较量。

哪怕电话里说的都是热恋中的甜言蜜语,我们也不免担心,此时对方的手会不会正牵着另一个人呢?

打电话看似真实,又那么虚幻,它是所有沟通中最难以控制的情景。

电话的发明,是人类科技的进步,但是不得不说,从此它让人类的坏情绪也呈指数级别地增加了。

电话(手机),是个神奇的物件,从你接起电话说“喂”的一声起,你和电话那头的人就进入了不同寻常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电话恐惧症。

电话恐惧症并不是一种正式的临床诊断,而是对一种常见情绪的描述。对拨打电话的人来说,那一刻的感受是紧张、焦虑和由负罪感产生的压力;接电话的时候则表现为急躁、无奈、害怕,甚至厌恶。

去问问那些常年做电话销售的人,你就会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了。

电话恐惧症源于电话与生俱来的强制性。

电话铃声响起,就宣告将有两个人即将卷入一段压力或大或小的人际关系中,既无法暂停也无法退出。

我们的确可以挂掉电话或假装没听见,可是一旦这样做,负面情绪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变本加厉地让我们更焦虑,因为电话那头那个让你揪心的人并不会从此消失。

电话恐惧症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心冷场。

这种现场直播式的对话容不得你思考三五分钟,对方话音刚落我们就得在一两秒之内给出回应,避免冷场。可是有些问题我们确实不想回答,或者不知道怎么回答才算得体。

这种陷入两难的情景,谁会舒服呢?

说到这儿不得不感谢一下微信。

自从微信诞生,很多人不再为打电话而恐惧,发一条语音信息就好!不过话又说回来,微信毕竟没有电话显得郑重其事和便捷,来来回回二十几条微信说不清楚的事,不如一通两三分钟的电话解决得快。该打电话还是得打。

要想克服或缓解电话恐惧症,需要了解电话沟通的特点,然后在沟通方式上稍作改变,就能够让电话成为沟通的利器。

特点1:缺乏耐心

如果说拨打电话是“求助”心态的话,那么接电话就是“被打扰”心态了。接电话的一方不论涵养多好,都不太有耐心听对方长篇大论,更何况这个电话很可能打断了他与别人的面谈。

所以,在耐心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策略只有一个:长话短说,要多简洁有多简洁。

一旦简洁的打扰引起了对方更多兴趣并愿意跟花时间讨论时,再把这件事展开了讲也不晚。

想要做到简洁,就必须在拿起电话前充分考虑清楚自己的沟通目标,问问自己,我打这个电话到底要说清什么事,或者需要对方回答什么问题?

我刚进入广播电台工作时,做过一年的热线编辑,就是接听听众打来的电话。这些电话有告状的,有表达谢意的,有提供新闻线索的,还有就是纯粹找人聊天的,五花八门什么样都有,这对初入职场的我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考验。

有意思的是,后来我做过粗略统计,那些让热线编辑引起重视的听众,大部分都善于把事情讲短而不是讲长。因为只有讲短,才能引起接听方更多的兴趣。

怎么讲短呢?

需要我们对讲述内容提炼大意、概括主题,试着用一句话或者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最想说的事。

特点2:容易造成视觉想象

尽管电话中只有声音,但是声音里写满了一个人的情绪和性格。

当听到对方的声音时,会不自觉地想象这个人此时身处的空间和姿态:

他声音懒洋洋的,是不是还没起床呢?她声音很低沉,是不是和男朋友闹情绪了?他的声音怎么感觉对我爱答不理的,是不是旁边有人?……

电话引起的视觉想象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在主观上愿意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状态,以获得关心或认同;另一种情况更常见,就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声音状态被对方察觉,引起了不必要的猜想甚至误会。

一位做人力资源总监的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给几位求职者先后打电话,其中一位求职者让他印象深刻。

他说,“每次通电话时,这个女孩的声音都很小、很警觉的样子,就像躲在角落里打电话生怕被人听见,感觉她的性格有问题。”

这个女孩在电话里的声音状态给人留下了不舒服的印象,“觉得好像在隐瞒什么”,尽管她条件还不错,但是也很难让人力资源总监下决心录用。

如果想要完成一次高质量的通话,双方都应该寻找一处适合通话的地方,以一种郑重的心态拨打或接听电话。不论各自目的是什么,郑重和心无旁骛的状态都会给对方留下好的视觉印象。

特点3.削弱情绪浓度

电话可以跨越空间距离,却无法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同样一句话,当面说给对方听和在电话里说出来,两者的情绪浓度有着明显差异。

事实上,许多人都深谙此道。遇到与情侣分手、亲人离去、工作变动、财务损失等难以启齿的事情或重大变故,人们第一时间并不会选择当面倾诉,而是选择通过电话告知。在很大程度上电话可以抵挡或减轻负面情绪产生的伤害。

电话沟通的这一特点也会产生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在电话里沟通很重要的事情却无法引起对方足够的重视;另一种情况是,一些难以启齿的话,只有在电话中才说得出口。

还记得那首经典老歌《电话诉衷肠》吗?“我打电话给你仅仅为了告诉你我爱你,我打电话给你仅仅为了告诉你我多么在意你……”

当面说不出口的情话却能在电话里倾诉,因为打电话可以削弱情绪的冲击,对方接受起来不会太为难。

当然,有时电话中传递的甜言蜜语并不代表现实生活中依然亲切。

我亲眼所见,一些在网上认识的男女,还包括异地恋,电话里总是打得火热,甚至非对方不嫁非对方不娶,海誓山盟海枯石烂的心愿都在电话里流淌。可是见了面没多久就分道扬镳。

“见光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点是,电话里传递的爱意总带着几分虚幻与不切实际,因为那份爱意里,夹杂着自己的视觉想象。

由此可以看出,打电话造成的心理距离,对不同的沟通对象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彼此不太熟悉的,电话沟通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陌生感;关系亲密的人,经常打电话交流反而会疏远双方的现实关系。

  在电话沟通中,我们要注意一些电话礼仪

(1)留意时机。

一天当中,除非有特别紧急的事,否则不要在早上9点以前或晚上10点以后给对方打电话。即便是在允许的时间段里,也最好先发信息获得对方许可后再拨打电话。

电话接通后先询问对方此时通话是否方便,若对方声音中透露出为难和不便要主动更改通话时间。

美国有调查显示,销售拨打电话成功率最高的时间段是在客户下班前一个小时,这时候客户大多等着下班,心思往往不在工作上,这种无聊的状态比较有耐心接听电话。

(2)留意称谓。

给陌生人和重要的合作伙伴致电,最好使用敬语“您”;给客户打电话最好不要“自来熟”,一上来就称呼对方“哥”、“姐”之类的不会给人留下好感,反而显得油嘴滑舌江湖气太重。

先生、女士(最好别用“小姐”)是最稳妥的叫法,称呼“老师”也不错。总之礼多人不嫌,尊重永远是沟通的底线。

(3)留意句式。

电话沟通容易冷场,避免冷场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是用疑问句代替陈述句,激发对方的讲述欲。

比如:是真的吗?那后来怎么样了?然后呢?你为什么会这样?诸如此类。二是重复对方刚刚说的话,语调上扬。比如:

甲:我昨天简直累疯了,加班到11点才走。

乙:你昨晚加班到11点……

仅仅是重复一下,就能让对方感受到你跟随着沟通的节奏,没有“掉线”,这样对方才愿意跟你分享更多,自然不必担心冷场了。

(4)留意情绪。

既然打电话是强制性的人际交往,那么不妨让这段对话轻松自如。嘴角上扬可以改变我们的面部线条,让电话中的声音变得随和、愉悦。人的声音有反塑造能力,当你以微笑状态讲电话时,会反过来让心情真的变得明媚起来。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