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圈的“黑话”,你听懂了吗?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套路……
只有适度倾斜资源,才能赋能整体业务。
在细分领域找到抓手,形成方法论,才能对外输出,反哺生态。
好的产品要分析用户痛点,击穿用户心智。
找到正确的赛道,选择正确的商业模式,才能将项目落地。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套路。而时间一长,医药圈中也产生了属于自己的“黑话” 。人在江湖飘,如果不懂点“黑话”,那在职场可是很难混的。
十年前,中英文夹杂的外企白领语言模式掀起了第一波职场“黑话”的浪潮,那么现如今的诸如“抓手”“赋能”“赛道”“组合拳”“迭代”“反哺”“颗粒感”“深度思考”等互联网大厂的高端词汇,则再一次将职场“黑话”破了圈,推向新的高潮。
客观来讲,在职场沟通的确需要一套相对统一的语言,以提高沟通的效率和准确性。但凡事过犹不及,当职场语言变成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套话,看着热闹却不解决问题的花把式,那么沟通就只会陷入无休无止地低效纠缠。而这样的沟通语言,则被戏谑为“职场黑话”。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会流行职场黑话呢?那么拗口的话,听起来都费劲,为什么还有人乐此不疲的去说呢?我们今天来尝试分析一下这背后的原因。
因为拗口难懂,所以“高深莫测”
代表小A——“老板,目前预算有限,想要达到同样的产品推广效果,要么,把活动频率放低,把单场活动的规模放大。要不然就是在四个城市做四个小活动。”
地区经理 小B—— “你要深度思考,这些活动设计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他们如何帮助你形成新产品推广的抓手,如何形成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推广的闭环。客户的痛点在哪里,我们的推广渠道路径如何抵达客户心智?深度思考很重要啊,年轻人。”
小B的一席话,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道理,但回味一下就云里雾里,不知道他的态度观点到底是什么,确实“高深莫测”。
因为高深莫测,所以留有余地
大区经理小C——“所以你是觉得做一场大的专家高峰论坛更适合这个产品的上市启动,还是做一系列小规模病例讨论更切合实际,或者你需要我再去争取一些预算吗?”
地区经理小B——“老板,我也在深度思考这个问题。组合拳的打法的确需要动态规划,一旦形成多渠道联动,效应就会裂变。但如果不能深度打通,就无法对标头部渠道的独立会议带来的流量。同时如果有机会,也的确需要资源迭代升级,拓宽商业模式。你觉得呢?”
小B的回复可谓七绕八绕,让人云里雾里。不想表态,不敢表态。最后成了,可以邀功,若败了,可以卸责,可谓万全之策。
拖延时间,避免冷场
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是又不得不说点什么的时候,以下两种回答,你选哪一种。
Option1:“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好,信息还不够全面,暂时无法回答。”
Option2:“这个问题特别好,充分体现了老板对这件事的高度关注。我们需要全面分析底层逻辑,加强各环节的落地发力,以催化项目的升级迭代。”
都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但一个冷场,一个侃侃而谈,哪个性价比高你自己选。
身份识别,建立圈子
人是群居动物,识别同类,最简单的方法是,听对方说什么样的话。能靠一套职场黑话系统,翻来覆去聊四个小时的人,将来一定可以做职场战友,互相帮衬。
投石问路,探听虚实
职场上要想随时甩锅,那么话最好说得越模棱两可越好。在老板的真实观点被套出来之前,坚决不能说大白话。所谓大白话,就是浅显易懂的,有明确态度和观点的话。这种话一说,就把自己的立场暴露了。万一要是跟老板不一致,就亏大了。所以一定要车轱辘套话来回倒。不是看不清,而是在等老板先表态。
所以,尽管职场套话、黑话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有可能让简单问题复杂化,降低沟通效率,增加沟通成本。但还是有不少“聪明人”逮着机会就说,越说越起劲。原因总结下来很简单,比起费劲巴拉的提升自己真实的业务能力,沉在工作一线了解真正的业务问题,背诵几套很酷炫的话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某些场合下反而更有帮助。
无论如何,希望不管是职场、官场;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医药界,大家都能说人话做实事。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本文版权归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
专栏作者/六小西
说人话,做正事,爱思考,懂谦卑的医药圈怪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