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科技的凉意 至今仍可刺骨 >>

重返切尔诺贝利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凤凰网特别策划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2分,前苏联统治下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至今仍是人类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30年后,凤凰网重返切尔诺贝利,除了唤醒沉痛的记忆,也希望激发人们对核安全的再次思考。

序言切尔诺贝利,科技的凉意

孙莹凤凰网资深记者,2016年4月初赴俄罗斯、乌克兰采访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行迹从俄罗斯南部布良斯克地区,到乌克兰基辅和切尔诺贝利。

记者路线图。1905年,爱因斯坦写下E=MC²,预设了核能的利用与开发。魔盒就此被打开,人类发现了核能的巨大能量,也唤起了潜藏的危险。如今,世界上十分之一的电力来自核能。但人类也无法忘记,日本广岛和长崎升起的蘑菇云;美国的三英里岛、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日本的福岛,前前后后成千上万生命的消陨和磨难。关于核能的争议从未停息。反对核能的队伍中,通常包括人道主义者和社会科学家;工程师却是支持核能的主力。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凉意。当年4月26日凌晨1点22分,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135公里,一道强烈的蓝白光线射向夜空——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爆炸,相当于广岛原子弹400倍以上的辐射被释放到空中,至今仍是人类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及俄罗斯境内,超过33万居民被迫撤离。60万人暴露在高度辐射线物质下。前苏联几乎是以成千上万的人命为代价,阻止了第二次爆炸——如果那真的发生,整个欧洲将无法住人。前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说,为这场核事故,苏联付出了180亿卢布的代价——当年一卢布可相当于一美元。“核能的本性,是极其昂贵、潜藏巨大危险、极其依赖专家。这样的本性,对集权性质的政治经济权力是非常理想的。因此,核能的主要驱动力量主要来自国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数学教授布莱恩·马丁(Brian Martin)说。然而,也正是切尔诺贝利,敲响了前苏联的第一声丧钟。事故发生五年后,前苏联轰然解体。30年后,伤害仍未停止。一份最新出炉的报告称,切尔诺贝利事件可能已造成20万起额外死亡。高辐射粒子至今仍留在俄罗斯南部的森林中,威胁着当地民众的健康。在切尔诺贝利30周年之际,凤凰网走访了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地区,以及俄罗斯南部的布良斯克,在森林、废弃的村庄、公墓、医院、商店,访问了医生、律师、学校、消防员,以及核事故受害者和见证人。“无论是切尔诺贝利,还是日本的福岛,在核事故之前,都曾有无数专家拍着胸脯保证,说核电站'绝对安全’,”绿色和平核污染专家阿里穆夫(Rashid Alimov)说。事实是,在乌克兰,我们看到一个前苏联精心设计的“五星级”小镇是如何变成一座“鬼城”;在俄罗斯南部,我们看到30年后,仍有500万人在核辐射的阴影中生活:人们在吸收了大量辐射的森林里伐木,食用森林里的蘑菇和莓果,儿童在森林里嬉戏。频频发生的森林火灾,让辐射粒子更轻易地进入他们的呼吸道。中国已决定在2016年开始的“十三五”规划中,以每年6-8座的速度新建核电站。截至去年九月,全中国已有十余个省份对内陆核电有所布局,已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的厂址有31个。我们恳切希望:重返切尔诺贝利,除了唤醒沉痛的记忆,也能激发人们对核能安全现实与未来的再次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