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脓包过去是这样治疗的
七十年前上小学的时候,那年刚刚放暑假肚皮上同时长出来三个脓包,有人叫疖子还有人给叫它火疖子,初起只是红肿发疼,过一天疼痛越来越重,到第三天最大的一处红肿的面积足有黏米饽饽那么大,疼的一再掉眼泪,妈妈从药房买来膏药在火上烤软了摊在一块白布上面,给每一个脓包上面贴一帖膏药,贴上膏药后疼痛并没有减轻又熬过一夜,这时红肿的包块中间出现一个米粒大小一个白色的脓点,说是脓点它又不往外流脓,老人们说那个东西叫脓塞子,它不出来里边有脓也流不出来。第四天疼痛还在继续妈妈把我带到老中医李连全家里,据说这位老先生和我家还有点沾亲,老先生年近古稀带着老花镜穿着粗布衣裳。先挨个看了我肚皮上的脓包,取出种很薄的纸用手捻成二寸左右长的纸捻子,用这个纸捻子探了探每个脓包的深浅,随后从怀中贴身的口袋里取出一个鼻烟壶大小的小瓶,拔下瓶塞用刚才探深浅浸湿的那个纸捻从小瓶里沾了一些橙红色的药粉,接着把沾了药粉的纸捻插进脓包里,这种沾了药的纸捻就称为药捻了,最后把外露的纸捻剪短只留下一点头,重新贴上他的膏药,另外两处也是先用纸捻先探疮口再沾药面后插入疮口,三个脓包处理完嘱咐明天再来。当天夜里从膏药下面流出好些腥臭的脓水,次日早上脓包上面的膏药由于流脓水将要脱落,自己揭下来在火上烤融化了再贴上去。上午第二次去看大夫,老先生揭去膏药用摄子挟住外露的纸捻头拉出纸捻时看见纸捻带出来粘稠成团状的脓,随后脓水自动流了出来接着老先生又用手轻轻挤压脓包又流淌出一些脓血水来,堵在疮口上那个脓塞子不见了,疮口扩大到竹筷子粗细。先生又一次用纸捻试探每一个脓包发现最大的脓包里有两个方向能探进去纸捻,这次用纸捻沾取摆在桌子上另外一只小瓶里的也是橙红色的药面,插进脓包较深的那面,又用一个纸捻沾上药插入浅的那面,一个脓包里边插了两根药捻子,另外两个脓包也一一插入一根药捻子,贴上膏药后嘱咐隔两天再来。出完浓的脓包就不那么疼了,第二次换药以后脓包肿的红晕开始缩小,也不再从膏药下面往外流脓水了,第三次去复诊老先生把药捻子取出后没有挤脓就直接贴上膏药,告诉回家再换药时就用药店买的膏药就行,膏药要贴到封口为止。第一次和后两次用了两个不同小瓶里的药,虽然都是橙红色的药面但是效果不同,第一天用的药似乎起到扩创引流作用,药物一定很珍贵,里边可能有麝香之类的名贵中药,老先生把它保存在自己贴身的口袋里,第二天用的药瓶就放在桌子上,显而易见老先生对两种药物的重视有别,又过一周肚皮上的三处脓包全都封口痊愈了。这就是七十年前亲历中医治疗脓包的过程,治疗中没有现代医学治疗脓包过程中的清洗、消毒、扩创、引流、消炎等程序,全程都是徒手操作,好像没有细菌、感染的概念也照样治好了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