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7由远知近成败有渐

题文诗:

喜武非侠,喜文非儒,好方非医,好马非驺,

知音非瞽,知味非庖.此有一概,未得主名.

被甲非为,十步之内,百步之外,则争深浅,

深达五藏,浅至肤止.死生相去,不为道里.

楚王亡猿,林木为残;宋君亡珠,池鱼为殚.

故泽失火,而林忧也.君上求材,残木;

上求鱼,乾谷;上求楫,而下致船;

上言若丝,下言若纶.上有一善,下有二誉;

上有三衰,下有九杀.大夫种知,所以强越,

不知,所以存身;苌弘,周之所存,

不知,身所以亡.知远而,不知近也.

畏马之辟,不敢骑;惧车之覆,不敢乘;

是以虚祸,距公利也.不孝弟者,或詈父母.

父母生子,所不能,任其必孝,犹养长之.

范氏之败,有窃其钟,负而走者,鎗然有声,

惧人闻之,遽掩其耳;憎人闻之,其则可也;

自掩其耳,其则悖矣.升之不能,大于石也,

升在石中;夜之不能,修其岁也,夜在岁中;

仁义不能,大于道德,仁义,道德之包.

先针后缕,可以成帷;先缕后针,不可成衣;

针成幕,蔂成城.事之成败,由小.

【原文】
  喜武非侠也,喜文非儒也,好方非医也,好马非驺也,知音非瞽也,知味非庖也。此有一概而未得主名也。被甲者非为十步之内也,百步之外,则争深浅,深则达五藏,浅则至肤而止矣。死生相去,不可为道里。

  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宋君亡其珠,池中鱼为之殚。故泽失火而林忧。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乾谷;上求楫,而下致船;上言若丝,下言若纶。上有一善,下有二誉;上有三衰,下有九杀。大夫种知所以强越,而不知所以存身;苌弘知周之所存,而不知身所以亡。知远而不知近。

  畏马之辟也,不敢骑;惧车之覆也,不敢乘;是以虚祸距公利也。不孝弟者,或詈父母。生子者,所不能任其必孝也,然犹养而长之。范氏之败,有窃其钟负而走者,鎗然有声,惧人闻之,遽掩其耳。憎人闻之,可也;自掩其耳,悖矣。

  升之不能大于石也,升在石之中;夜之不能修其岁也,夜在岁之中;仁义之不能大于道德也,仁义在道德之包。先针而后缕,可以成帷;先缕而后针,不可以成衣。针成幕,蔂成城。事之成败,必由小生。言有渐也。

【译文】

喜欢武术的人并不一定是侠士,爱弄墨舞文的并不一定就是儒生;爱好医方的人并不一定是医生,喜欢马匹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御手;懂得音律的人并不一定是乐官(盲人),会调味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厨师。这些人都只是知道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不具备那一行当的专业知识。射披戴盔甲者的水平,在近距离之间是难以区分出来的,只有在百步开外才能比试出射手的高低水平:高水平的射手能射穿铠甲深入内脏,水平低的射手只伤及他人皮毛。这“生”和“死”的差别,是无法用里程来计算的。

楚庄王养的猿猴走失了,逃进树林里,楚庄王为了寻找这猿猴,将这片树林砍伐得乱七八糟;宋国君的珍珠掉进了池塘里,宋国君为寻找珍珠,搅得池塘里的鱼不得安生。所以沼泽地失火,附近的林子就会担忧。君主要木料,下属的臣子就滥伐树木;君主要叫鲜鱼,下属的臣子就放干河水来捉鱼;君主找船桨,下属的臣子就早早地送上了船;君主说话像细丝,下属臣子的话就像丝绳;君主有一优点,下属的臣子就竭尽全力赞美。这真是“上之所好,下尤甚焉”,故曰“上有三衰,下有九杀”。越国大夫文种懂得怎样使越国强盛,但却不懂怎样保全自己;苌弘知道怎样保存周朝,但却不知道自己是怎样丧身的。这真是只知远大的事,不知身边细小的事。

 因为害怕马惊狂奔而不敢骑马,又因为害怕车要颠覆而不敢乘车,这些都是用虚无的可能的祸患来拒绝这种公认的骑马乘车的便利。不孝的子女有的会打骂父母,生育他们的父母没法一定保证子女尽孝道,但尽管这样,还是将他们育养长大。范氏被打败之时,有人偷了他家的钟,背着就走,但钟却发出怆然声,这窃贼怕人听到,竟捂着自己的耳朵。怕别人听到钟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着自己的耳朵以为钟声不存在,则是相当荒谬和愚蠢的。“升”之所以不比“石”大,是因为“升”包含在石之中;夜不能比年长,是因为夜包含在年之中;仁义的作用不比道与德大,是在于道与德是主宰包括仁义在内的一切事物。先针后线,才能缝制帷帐;先线后针,就别想能缝成衣服。一针一针缝下去才能缝成帷帐;一筐一筐垒起来才能筑成城墙。事情的成败,都必须从小处开始,这就是说的量之积累而导致事物渐变的过程。

(0)

相关推荐

  • 【精典国学】《论衡》之逢遇篇(二)

    [原文]1·4以大才之臣,遇大才之主,乃有遇不遇,虞舜.许由,太公.伯夷是也(1).虞舜.许由俱圣人也,并生唐世(2),俱面于尧,虞舜绍帝统(3),许由入山林(4).太公.伯夷俱贤也,并出周国,皆见武 ...

  • 韩非子032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六微:一曰权借在下,二曰利异外借,三曰托于似类,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参疑内争,六曰敌国废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 ×经一权借 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故臣得借则力多,力多则内外为用,内外为用 ...

  •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 文 想要做君主,就要尽君主的责任:想要做臣子,就要尽臣子的责任. 赏 析 这是孟子讲君臣之道的一句话. 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与圆的准则:圣人的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1无形道体虚静精诚

    题文诗: 魄问于魂;何为道体?魂答曰以.无有为体. 魄问之曰:无有有形?魂曰无有.吾闻直有, 所遇之耳;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谓之幽冥. 幽冥也者,所以喻道,而非道也.魄曰吾闻, 得之矣乃,内视自返.魂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2因有用无得所以言

    题文诗: 清之为明,杯水见眸;浊之为暗,黄河之水, 不见太山.视日者眩,听雷者聋;无为则治, 有为则伤.无为而治,其载无也;有为者其, 不能不有;不能无为,不能有为.无言而神, 真情载无,有言则伤,自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3静以制动君子义正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3静以制动君子义正 题文诗:月望之时,日夺其光,阴不乘阳.日出星没, 不与争光.故末不可,强于本也;指不可以, 大于臂也.下轻上重,其覆必易.渊不两鲛. 水定清正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4观微知道心平防患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4观微知道心平防患 题文诗: 陈成子恒,劫子渊捷,子罕之辞,其所不欲, 得其所欲,见黏蝉者,孔子顿悟;白公胜之, 倒杖策也;卫姬之请,罪于桓公;魏文侯见, 之反被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5有得有失趋利避害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5有得有失趋利避害 题文诗:其善射者,发不失的,善于射矣,不善所射; 其善钓者,无所失也,善于钓矣,不善所钓. 故有所善,则不善矣.钟磬近之,则钟音充, 远磬音章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6和则事成从外知内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6和则事成从外知内 题文诗: 将军不敢,骑白马也,亡者不敢,夜揭炬也, 保者不敢,畜噬狗也.鸡知将旦,鹤知夜半, 不免鼎俎.山有猛兽,林木不斩,园有螫虫, 藜藿不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8同类相招智者善预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8同类相招智者善预 题文诗:染者先青,后黑则可,先黑后青,其则不可; 工人下漆,上丹则可,下丹上漆,而则不可. 万事由此,先后上下,不可不审.水浊鱼噞, 形劳神乱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9圣人日进真情遍照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9圣人日进真情遍照 题文诗:以洁白手,而为污辱,譬犹沐浴,而抒溷也, 薰燧负彘.治疽不择,善恶丑肉,而并割之, 农夫不察,苗莠并耘,岂不虚哉?坏塘取龟, 发屋求狸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10情通无有至止自止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10情通无有至止自止 题文诗: 江出岷山,河出昆仑,济出王屋,颍出少室, 汉出嶓冢,分流舛驰,注于东海,所行则异, 所归则一.通于学者,若车之轴,转毂之中, 不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