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们再次经历了被《传播学教程》划重点支配的恐惧
☠️
“秃头所三月的主题是「价值理性」,谈了不少理想与烟火。但人总要落回现实与尘埃里,四月开始,我们必须适当的回归「工具理性」,来谈谈在这个前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做什么、要读什么、要怎么学、要学成什么样。”
这是3月31日,昨晚七点:《传播学划重点》公开课的开头。
四个半小时之后,23:37分,我结束了这堂漫长的划重点,在椅子上一直瘫四月到来,在放空的二十几分钟里陷入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微信上有妹妹跑来说自己憋着没舍得去厕所,总算是悟了;凌晨一点还有人敲了我的微信,和我说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我的无限循环这重要重要框架框架传播传播——看来大家都被传播学折磨的不清。
其实时长太长的课不一定会有很好的当堂效果:疲惫、走神、图书馆闭关、宿舍熄灯——这些原因都会影响到一节课程的连贯性,而一旦不连贯了,某个地方被打扰了,自然在理解方面就会打折扣。
因此对于这样的课程来说,复盘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除了单纯的划重点,我们还从符号讲到了今天的饭圈文化,从集合行为讲到了后疫情时代与风险社会,从共同的意义空间讲到了今日的国际局势,从受众讲到的达拉兹·斯麦兹的受众商品论,从使用与满足讲到了2021年传播学学科的反思与泛化等等等。
郭庆光老师说,传播学既是一门社会科学,我们要以「人文、理解」的视角去认知和感受它,传播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在新的学科范式尚未形成之前,传播学的确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套方法论。
所以昨天我用近五个小时的时间,希望带这大家「学会、理解、应用」,这是课程的目的;
所以今天我用可能十几分钟的时间,带大家「回顾课程、标注重点、再次讲解核心内容、告诉你接下来要做什么」,希望可以配套课程更全面的入门传播学:这是这篇推送的目的。
「来自保姆的温馨提示」
👩🏻🦲 对于已经看过这节课的同学来说,这篇推送可以帮助大家重建被轰炸了四个小时的大脑,可能你只需要短短的5分钟时间阅读,就能回忆起那晚你到底经历了什么。同时在梳理时我把每一章节后面都标注了录播时的视频时间,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没听明白的地方查漏补缺,重温漏洞。
👩🏻🦲 还没看过的同学就算是一个预防针?或者已经看过其他划重点课程的朋友们可以对照和查漏一下,不需要看完完整课程,打开录播,哪里不清楚点哪里。
👩🏻🦲 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我在这篇推送里帮大家罗列了每一章的具体知识点,大家可以收藏这篇推送,没事拿出来检查检查自己的记忆力。
👩🏻🦲 阅读姿势:收藏·在看·吹本花彩虹屁
「课程前言」
#传播学学习的阶段性#
#传播学学习误区与正确姿势#
#课程逻辑#
-
🕙 录制时间定位:0:00-23:07
📑 主要内容:教材的不同并不影响传播学的入门,所有的通识类教材本质都相同,就像大家学着不同版本的英语和语文,但最后一起高考一样;因此我们现阶段最重要的是读明白通识类读本,理解何为传播学,并应用传播学——而这节《传播学划重点》也是以这样的学习目的为逻辑,分为基础和提高两部分。基础部分划重点、问问题、理框架、用理论;提高部分进行各个知识点的针对性拓展,在传播学史、全球传播、符号学、批判学派、技术学派等角度进行详细的补充,同时再来用这些更多元的视角分析问题。
-
「整理《传播学教程》的逻辑」
#从目录看传播学的学习范畴#
#《传播教程》这本的问题#
#凭什么能画出重点#
🕙 录制时间定位:24:42-29:28
📑 主要内容:《传播学教程》里存在着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比如同一概念的反复出现,比如每章结尾习惯性的上一下红专价值,比如内容零散缺少体系化——因而我把《传播学教程》这本书重新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是「传播学基本问题」「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传播学的核心研究之大众传播」,以此来重新梳理这本书的结构,并为搭建框架打下基础。而划重点的原则,则在于「基础性、热点性、贴近性和多频率考察」四个角度。
-
「课本划重点部分」
#每一章的核心内容与核心逻辑#
#每一章的补充内容#
#必背、理解、跳过#
🕙 录制时间定位:41:22-3:47:31
💨 第一章
·基本内容:传播的起源、传播的定义、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与社会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特质、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传播学的学科属性
·重要概念:传播、社会信息系统、双重偶然性、传播隔阂
·拓展内容:《对空言说》与交流的起源、传播学今日的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 第二章
·基本内容:人类传播的四大阶段、信息社会
·重要概念: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媒介即讯息
·拓展内容: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与媒介即讯息、电子传播与媒介是人的延伸、电子时代与媒介融合。
💨 第三章
·基本内容:符号-意义-意义基础上的传播与社会互动-互动形成的文化
·重要概念:符号、能指与所指、象征符、意义、文化、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共通的意义空间
·拓展内容:符号的情景性与梅洛维茨媒介情景论、象征性文化与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符号与文化的关系、传播断裂导致的文化断裂与圈层对立、如何用符号来解释饭圈与利老师?
💨 第四章
·基本内容: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直线模式到循环模式到系统互动模式的演变过程
·重要概念:模式、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古斯都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互动模式、赖利夫妇系统模式、马来兹克模式、田中义久模式
·拓展内容:施拉姆循环模式与解码编码理论、赖利夫妇系统模式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大众传播系统模式背后的社会图景、田中义久模式与社会阶层划分
💨 第五章
·基本内容:人内传播三大理论、人际传播的特点与理论、人内与人际传播的核心功能:个人社会化
·重要概念:主我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理论、内省式思考理论、镜中我理论、认知基摸理论、个人社会化
·拓展内容:基摸与刻板印象与框架的区别、如何将人内与人际传播作为整体进行理解、他们与个人社会化进程的关系、互联网时代的个人社会化与《童年的消逝》
💨 第六章
·基本内容:群体传播的功能与特点、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重要概念:群体与群体分类、群体规范与群体意识、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定义及其三个基本条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流言与流言公式、流言与谣言的区别
·拓展内容:群体与饭圈、群体规范与沉默的螺旋、后疫情时代与风险社会、疫情与集合行为、疫情流言与流言公式的适配性、组织传播对外传播与广告学
💨 第七章
·基本内容:大众传播的定义、功能、双重社会影响、信息环境
·重要概念:拉斯韦尔三功能、赖特四功能、施拉姆功能说与拉扎斯菲尔德三功能、拷贝支配、电子乌托邦、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拓展内容:疫情期间大众传播的功能、麻醉作用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拟态环境的环境化与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赛博空间
💨 第八章
·基本内容:三种技术道德观、麦克卢汉的技术理论、技术的双重影响、媒介组织与把关人
·重要概念:媒介即讯息、地球村、媒介即人的延伸、冷热媒介、把关人
·拓展内容:麦克卢汉及未来媒介技术学派的发展、技术学派的其他相关理论、大众传播的宣传目标喉舌论、从电视人到z世代、媒介依存与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
💨 第九章
·基本内容:政治、经济与社会控制、从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到民主参与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民主参与论
·拓展内容:政治、经济与社会控制背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自由主义理论与美国黄色新闻时期、社会责任论与新闻专业主义、民主参与论与媒介近用权
💨 第十章
·基本内容:大众-分众,从被动的受众到主动的受众的受众观
·重要概念:大众社会理论、作为社会群体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分众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
·拓展内容:大众社会理论与今日的犬儒主义、战后大众社会理论的第三阶段与打工人标签、单向度的人的契合性、从分众到精准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背后传播学的内在矛盾:功能主义与社会学科
💨 第十一章
·基本内容:从宏观到微观的效果概念、传播效果的三大层面、传播效果的三大发展阶段及相关研究
·重要概念:魔弹论、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意见领袖、n级传播、信息流、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拓展内容:效果研究的阶段性与美国新闻史、实证研究的缺点、意见领袖在今日的变化
💨 第十二章
·基本内容:一年考100次的大考点集合
·重要概念:议程设置及其发展、框架与框架效果与新闻框架、沉默的螺旋与舆论、培养理论与电视暴力研究、第三人效果、知识沟及其发展
·拓展内容:每一个效果论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 第十三章
·基本内容: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世界信息新秩序的发展阶段及最终结果、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与表现
·重要概念:国际传播、全球传播、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
·拓展内容:当代中国国际传播的困境、污名化、逆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与媒介帝国主义与东方理论
💨 第十四章
·基本内容:传播学的起源、四大奠基人及其观点、两大学派
·拓展内容:经验学派的局限性、批判学派的研究方向及理论成果
-
「《传播教程》的基本框架」
#到底传播学在学什么#
#怎么才能学明白传播学?#
#三个小时划重点划了个啥#
🕙 录制时间定位:3:47:31-第二部分录制0:06:06
📑 假如让我再一次回答这十个问题:
郭庆光老师定义,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从符号学角度而言,传播的实质即象征性性互动理论,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揭示的就是社会传播是人通过符号进行的传播。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或物化载体,是传播的基本要素,符号分为霍克斯的信号与象征符号、以及常规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过程中对符号有大体一致的文化背景和共同解释即表示传受双方存在共同的意义空间,如若对符号存在有意的曲解和无意的误解,则表示传授双方存在传播隔阂。
符号是构成信息的基础,信息是人类的一切传播内容的总和,信息及传播活动构成的环境叫做信息环境,又被李普曼称之为拟态环境,而由信息作为主导的社会即信息社会,又称之为后工业社会;社会信息又建构起了社会文化,包括主流文化、流行文化和亚文化;人类社会就是在符号与文化互动中产生的。
人类社会里的人类传播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全球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是个人完成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组织传播是以组织为单位进行的信息的对内上传下达对外形象塑造;全球传播则是在不同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中进行传播;
大众传播是当下传播学的研究重点,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一位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以及传播学三大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和媒介技术学派都借助质化或量化、实验法或内容分析法对大众传播进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大众传播的定义与功能、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
其中在功能研究中较为突出的是拉斯韦尔三功能: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及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施拉姆的政治经济与一般社会功能和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以及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功能;在传播者研究中较为突出的是媒介规范理论研究,在受众研究部分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了几种不同的受众观,如大众社会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
而整个大众传播学研究最为突出的部分是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研究一共分为三大时期,分别是强效果理论时期的魔弹论、有限效果理论时期的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理论、适度效果理论时期的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新闻框架、培养理论、知识沟理论和第三人效果理论。以第三人效果为标准,传播学经验学派落下帷幕,批判学派开始崛起。
传播学研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告诉我们:人何以链接、社会何以形成、文化何以产生。
📑 把这些问题变成框架:
🔜
-
「用《传播学引论》补充框架」
#一本书怎么能叫学传播学呢#
#李彬老师真的逻辑鬼才#
🕙 录制时间定位:12:46-22:58
📑 基本内容:李彬老师在《传播学引论》里搭建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学逻辑,即符号-传播-大众传播-对大众传播的批判这样的一条中心逻辑,并且在传播学的源流、心理学与传播学、符号学与传播学、技术学派、批判学派、全球传播视角上都有了非常全面的论述,完全可以作为对《传播学教程》的补充。因此我借《传播学引论》这本书,在原有的传播学大框架上,进一步细化除了传播学的几个核心研究类目。
以「传播学史发展」「媒介技术」「批判学派」「符号研究」「全球传播」作为原有基础框架的补充,你就会得到这么一张牛逼的「传播学知识树」
🔜
分析问题和写题不着急
但之前的一二三四步
暑假之前一定要做完
🔜
之后
希望大家
·根据重点再次阅读《传播学教程》和《传播学引论》或其他传播学教材
·阅读《网络传播概论》,并整理网传框架
·阅读《范式与流派》对大众传播、学派等内容予以补充
·暑假期间,对框架的每一个「核心内容」进行专题细节扩充
·框架-细节笔记-框架:知道每一个理论的位置,也知道每一个理论的内容
☾
- 晚 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