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陈章鱼解读

关于作者

丹尼尔·丹尼特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经被美国教育网站TheBestSchools 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位健在哲学家之一。

不过,丹尼尔·丹尼特的成就不只限于哲学领域,他还是一位跨领域的学者,精通神经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他在美国塔夫茨大学同时担任哲学教授和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当代的哲学界有一股思潮叫作「自然主义」,通俗点说就是哲学家们非常尊重科学,完全接受科学的结论,并且在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哲学思考。而丹尼特就是自然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从20世纪60年代就尝试引入认知科学和进化论的成果来研究哲学问题,积极推动将哲学科学化。

关于本书

享誉世界的哲学泰斗丹尼尔·丹尼特,融通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倾囊相授他一生至今所搜集的各种好用的思考工具。这本书诞生于大学新生的课堂,力图做到“人人能懂”。

使用大量方便的、辅助性的思考工具,去拓展想象力、保持专注力,让我们妥当、优雅地思考真正的难题。利用各种思考工具,让你拨开各种思想的层层迷雾,你会发现,那么多明摆着的观点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明摆着”的。

核心内容

音频解读聚焦在两大重要问题:

1.思想实验能对我们思考问题有多大的帮助?

2.哪些思想实验,能让我们的思维水平变得更高?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章鱼。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当代哲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这位当代的哲学家就是本书的作者丹尼尔·丹尼特。他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经被美国教育网站TheBestSchools 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位健在哲学家之一。

不过,丹尼尔·丹尼特的成就不只限于哲学领域,他还是一位跨领域的学者,精通神经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他在美国塔夫茨大学同时担任哲学教授和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著名的圣塔菲研究所,是一家专门研究跨学科复杂问题的研究机构。丹尼特在2010年当选圣塔菲研究所的第一届米勒学者,也就是最尊贵的访问学者,他的研究方向不是哲学,而是开展认知科学和进化生物学的跨学科研究。

了解了丹尼特的履历,我得承认,他似乎和我们印象里那些历史上传统的哲学家形象有点不同。当代的哲学界有一股思潮叫作「自然主义」,通俗点说就是哲学家们非常尊重科学,完全接受科学的结论,并且在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哲学思考。而丹尼特就是自然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从20世纪60年代就尝试引入认知科学和进化论的成果来研究哲学问题,积极推动将哲学科学化。

这本书《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可以说是丹尼尔·丹尼特对自己哲学生涯的总结, 让我们了解一位当代的哲学家,是如何站在科学大厦上进行哲学思辨的。

我必须承认,这本将近500页的大部头内容极其丰富,这本书里既有丹尼特喜爱的思考原则,像「归谬法」和「奥卡姆剃刀」;也有丹尼特对于人工智能、生物学和认知科学的思考;还有给想进入哲学领域的朋友的建议,甚至还有对于一些哲学家同行的批评。这些内容大概占了本书50%的篇幅,如果你对于这些内容感兴趣,推荐你去阅读一下原书。而我认为这本书最具价值的,最值得介绍给你的是另外50%的内容。即使你对于今天的哲学家们知识构成是什么样,他们如何工作,他们都在思考哪些问题,一点都没有好奇,那我依然要向你推荐这本书。因为在这本书当中,丹尼尔·丹尼特给我们介绍了一个重要的思考工具,就是书名提到的「直觉泵」。

什么叫「直觉泵」呢?这其实是本书作者丹尼特自己发明的一个词。所谓「直觉泵」是一些思想实验,这些思想实验能像水泵一样,把我们的直觉抽出来,激活我们对于某些问题的认识。

为什么丹尼特会非常迷恋对于直觉的训练呢?因为研究了这么多学科之后,丹尼特发现,不同的学科能够改变我们的知识,却很少能改变我们的直觉。如果我们的直觉做不了正确的判断,那么我们即使拥有很多知识,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还是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就像锻炼肌肉能让我们变得更健康一样,多多进行这样的思想实验,锻炼我们的直觉,能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

接下来,我会分成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思想实验能对我们思考问题有多大的帮助?

第二部分:哪些思想实验,能让我们的思维水平变得更高?

特别提一句,对于如何使用「直觉泵」这个工具,丹尼特还给我们做了一个「重要提醒」,我把这个提醒放到最后向你介绍。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思想实验能对我们有多大的帮助?

在我们的印象中,哲学家最擅长的事情似乎就是空想。在越来越讲求科学,讲求实证的年代,哲学就显得越来越鸡肋了。甚至有人直接就说,哲学放到今天已经是没什么用了。

还不只是普通人这么想,不少科学家也秉持这样的态度。比如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就曾经讽刺过哲学,说两个哲学家辩论,哲学家A说,你根本不知道我说的意思。哲学家B说,那你要先定义,什么是「你」,什么是「我」,什么是「知道」。言下之意,今天的哲学家们就只剩下死抠字眼了。而霍金在《大设计》这本书中,甚至直接写到「哲学已死」。

也难怪物理学家们会嘲笑哲学,大多数时候,哲学家和物理学家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南辕北辙的。

最早的时候,人们不知道宇宙是怎么回事,那时的哲学家空口无凭就敢说,宇宙没有边界,时间无始无终。不管是「金木水火土」还是「风火水土」,东西方的哲学家们还给世界总结出了基本元素模型。

但是随着科学发展,物理学家们观察世界,发现真实的情况其实不像哲学家们想的那样,甚至可以说,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就是在一步步推翻古代哲学家的空想。

到了今天,情况已经发生了反转,现在更多的是科学在指导哲学,哲学家们从新的科学发现中找到哲学的素材。

所以,科学家们天然对于哲学家们的「空想」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也情有可原了。但是如果我们再追问一句,空想对于科学的发展真的是一点帮助都没有吗?

丹尼特自己在书中就说,毫无疑问,思想实验是哲学家们最钟爱的思考工具之一,但是思想实验并不是哲学家们独享的,科学家们也在使用这个方法,毕竟,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演绎推理得出一个问题的答案,谁还需要实验室呢?

顺着这个问题回顾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你会发现,很多重大的科学突破,其实还真的是靠想出来的。

举个例子,咱们都听过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更快,伽利略为了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在比萨斜塔上同时扔下去两个铁球,结果发现,轻重两个铁球竟然是同时落地。

实际上,根据历史学家考证,伽利略压根就没有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这个实验。不过他确实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靠的是一个思想实验。

伽利略提出了这样一个场景,咱们先假设亚里士多德说得对,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如果有两块石头,一块重一块轻,我把这俩石头绑在一起,从高处扔下来,它们的速度是什么样呢?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轻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慢,那小石块就会比较慢,拖累大石块的速度,所以这俩石块绑在一起下落的速度,会比单扔那个大石块的速度慢。

但是别忙,同样是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那两个石块绑在一起,它们的重量就比大石块还要重,那下落的速度应该比单扔大石块的速度快。

你看,这就产生矛盾了,同样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那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一开始的假设错了。物体下落的速度和重量没有关系,不论大石块还是小石块,下落的速度都是一样的。

你看,伽利略单靠脑中的一个思想实验,就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金科玉律。

刚才咱们说到古代哲学家们提出的基本元素的模型,今天来看不太靠谱,不过我们对于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这个观点就来自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的观点影响了此后无数的科学家,科学家们逐渐有了共识,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物质。但是此后将近两千年的时间,人类都没有办法证明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因为他们都太小了,看不见摸不着,直到1905年,一位25岁的天才科学家发表论文,找到了分子和原子存在的决定性证据。

这位科学家就是爱因斯坦。

但是你要注意,直到1960年代,人类才拥有分辨率足够高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分子和原子的存在。那爱因斯坦是怎么在1905年就证明了原子的存在呢?他用的也是一个思想实验。

咱们来看看爱因斯坦是怎么想的。

爱因斯坦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比如飘浮在空中的灰尘,你会看到,灰尘在一直振动跳跃。它们会随机运动,离开原来的位置,慢慢地漂移。

这是因为灰尘与空气中的分子发生碰撞,无数的分子从东南西北撞过来,左撞右撞就把灰尘给撞偏了。

听到这,你可能觉得没什么出奇的,这是常识嘛。别着急,巧妙之处在后边。

爱因斯坦往更深处想了一层,如果咱们假设空气中的分子无穷小并且无穷多,那其实撞击的作用就会被平衡掉。因为分子无穷多嘛,有多少从左边撞过来的,就有多少从右边撞过来,有多少从上边撞过来的,就有多少从下边撞过来。那在每个瞬间,那颗灰尘受到的撞击都会被相互抵消,这样的话,那颗灰尘根本就不会移动。这就和咱们观察到的现实产生了矛盾。

通过这个思想实验,可以得出结论,一开始的那个假设就是错的。分子是有大小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这样的话,撞击只是大部分抵消了,没法完全被抵消。

而且爱因斯坦发现,分子越小,两次撞击之间的间隔就越短,来自不同方向的撞击就越容易平衡并且相互抵消,微粒移动的距离就越少。

这样,爱因斯坦不仅证明了原子的存在,而且还找到了一种测量原子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液体中漂移的微粒,测量它们到底漂移了多少,也就是从某一位置移动多少,就能计算出原子的大小。

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只靠一个思想实验,再加上一点数学计算,就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存在,还找到了测量它们大小的方法。

你会发现,如果运用得当,思想实验是人类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甚至有的时候,人类借助思想实验,可以走在科技之前,提前产生新的发现。

包括在今天,虽然一些科学技术还没有办法实现,但是通过思想实验,我们也能准确预言,这项技术究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比如说,电影《盗梦空间》里,主人公能进入别人的梦境,偷取别人最隐秘的想法。但是委托人想给竞争对手的心里植入一个想法时,主人公直接拒绝了他,说这个根本不可能。

《盗梦空间》是一部科幻电影,进入梦境的技术现在根本没有发明出来,但是丹尼特现在就能断定,要是有一天,人类真的拥有了可以修改梦境的技术,也会是像电影里那样,只能盗取秘密,不能植入想法。

为什么呢?靠的还是思想实验。

丹尼特设想了这么一个场景,假如很多很多年之后,人类已经成功掌握了「神经密码学」的奥秘,能用高科技直接在别人大脑的神经元中写下相关的命题,那个时候人们就可以把一个谎言写入别人的大脑吗?

比如说,我们要给小明植入一个错误观念,这个观念叫「我有个亲哥哥在上海」。这个观念大半是没法成功写入的,因为写进去之后,小明稍稍动动脑子,就会把这个观念给推翻了。

比如咱们和小明聊聊天,问小明,你家里都有什么人啊。小明说,我有个亲哥哥在上海,那紧接着咱们肯定就会问,那你哥哥叫什么名字啊?小明这会儿肯定就愣住了,因为他脑中没有这个信息。如果咱们再多问几个问题,小明就会发现自己遇上一个极其诡异的情况,他只知道自己有个亲哥哥在上海,但是这个哥哥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做什么工作,有没有结婚,这些信息他一概都不知道。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小明突然想到自己有个亲哥哥在上海,但是他开始回忆自己的过往人生,他的父母一直拿他当独生子女养育,从来没有提到过他有个哥哥,其他的亲戚朋友也没有说过他有个哥哥,小明也没有去过上海,那是谁告诉他,他有个亲哥哥在上海呢?

你会发现,如果单独给小明植入一个信息,不论是顺着信息向下思考,还是向上追溯信息的来源,小明只要稍稍动动脑子,马上就会找到矛盾。

由这个思想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任何一个观念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于大脑之中,一个观念,一定是「长」在一堆观念之上。哪怕是一个妄想的观念,也必须生长在一堆真实的观念上,否则就会遇到矛盾。

所以即使人类真的已经成功掌握「神经密码学」的关键,也不可能简单粗暴地给别人植入一个观念,大脑就像一片土壤,随便植入的观念肯定会遭遇水土不服的情况,没法长久存活。

听完前边几个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思想实验对于科学发展的作用,而且我们还能回答另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为什么直觉如此重要。

虽然费曼曾经讽刺过哲学,但是其实费曼是一个特别擅长借助「直觉泵」思考的人,每当费曼听到别人谈论他所不熟悉的科学领域时,他总爱问这么一个问题:「关于你所讲的这些,能给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吗?」如果对方没法举出个更简单的例子,费曼就开始怀疑了,对方是不是真的理解自己要说的内容。

所以锻炼直觉思维,其实锻炼的就是,你能不能把一个问题进行简化,又准确地保留了这个问题的关键信息?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登上思考问题的「快车道」。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哪些思想实验,能让我们的思维水平变得更高?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这本书收录了七十多个思想实验,这里边有丹尼特自己原创的,也有他从别的地方学习来的。 可以说,这本书就是丹尼特自己创建的一个思维健身房,里边有七十多种「健身器材」。

这里边有一些思想实验,是从古至今的哲学家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比如到底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意义?人究竟有没有真正的自由意志?丹尼特把这些问题称为「元问题」,就是最核心和关键的问题。

但是在这本书中,最让人惊讶的,是丹尼特提出了很多关于进化论和计算机的问题,他特别提醒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这两个学科,用这两个学科中的问题当作「直觉泵」,特别能够帮助我们思考,而且也能让我们更加理解我们人类本身。

我们先来看丹尼特设计的一个关于进化论的思想实验。

假设今天有人通知你,说我们必须把你冷冻起来,到2421年再把你唤醒,让你去400年之后去生活。你可以自己提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冷冻舱。

这个时候,你就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你得保证这个冷冻舱在400年的时间里都有人维护,保证它一直都能好好工作。你会发现,你没法把这件事儿委托给别人,因为谁也活不了这么长时间,就算你委托给儿子女儿,他们能好好维护冷冻舱,到了孙子孙女那一代,可能就不太尽心了,到了重孙子重孙女那一代,你就更没法保证,他们到底会不会继续维护下去了。

所以,委托给别人,终究还是不靠谱。你必须设计出一套超级系统,来保护你的冷冻舱400年内都能运行正常。

这个时候,你面前有两个方案,第一种方案就是找一个极其安全的地方把冷冻舱保护起来,设计一个避难所,在那里边设计一套固定装置,能够提供水,提供电。但是这个方案有一个问题,就是你没法保证400年的时间不会出现什么意外,比如有人要在周围盖一座高楼或者修一条高速公路,避难所动不了,他们要破坏这个避难所,你也没什么办法。

还有第二种方案,你不把这些装置设计成固定的,而是让它们能移动起来。换句话说,你可以设计巨型智能机器人,让机器人背着你的冷冻舱四处走,它自己去找水,自己用太阳能发电。

如果不只是你一个人要被冷冻,而是很多人都要被冷冻,要是每个人都用一个超级机器人保护自己,那机器人们很有可能会争抢资源,这个时候,你还要设计一套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能够保证机器人之间可以结成联盟,相互合作,互惠互利,以免大家自相残杀。

由此再向下推演,你会发现,这些机器人和这些避难所,就会演化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博弈系统。

这可不是科幻小说,我们其实用一个极简的模型,把生物进化的道路重新走了一遍。

丹尼特的好朋友,著名的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有一本名著叫《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自然选择真正的对象既不是个体,也不是种群,而是基因。换句话说,生物只是基因传播的载体。

乍一听,你可能很难接收这个观点,但是如果跟着丹尼特的这个思想实验,咱们实际进行一轮逻辑推演,你会发现,道金斯的观点是正确的。基因可以决定生物变成什么样,那么我们和其他所有生物都会被改造成延续基因的超级系统。植物就是前边我们提到的,不会移动的「避难所」,动物包括人类,则是那个「超级机器人」。

除此之外,丹尼特的特别喜欢把计算机问题作为思想实验的素材,因为很多计算机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咱们来看这样一个思想实验。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天早上你睡醒了,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没有窗户、非常诡异的房间。屋里边有一面墙上是无数个按钮,另一面墙上是各种颜色的指示灯,每个按钮和每个灯下边都标着序号,但是你也搞不明白哪盏灯和哪个按钮对应。

你发现有人给你留了一张字条:你现在被囚禁在一个巨型机器人的控制室里,每盏信号灯其实都表示的是机器人的状态,每个按钮都能控制机器人的行动。现在机器人所处的环境非常险恶,而且机器人的生死存亡也决定了你的未来,因为一旦机器人被毁灭,房间里的你也就没法获得任何食物。现在需要你来进行操控,让机器人化险为夷。

这个时候你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自己和机器人脱离险境呢?

你会发现,不管你用什么样的策略,最终都没有办法成功。因为你无法获得房间以外的信息,你能做的,只是按下第36号按钮,然后发现第75号灯亮了,但是这到底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呢?是让机器人往前走了?还是让机器人睁开眼?或者是让机器人静止不动?你都没有办法确定。

不管你多么聪明,多么有想象力,甚至房间里的线路都是明明白白给你显示出来的,你知道哪个按钮控制哪盏灯,也没有用,因为你不知道外边的情况,就做不出有价值的判断。

这不光是一个想象中的计算机问题,这个思想实验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因为我们的大脑也是被困在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里,就是我们的头盖骨中,虽然有成千上万的输入线路为大脑传入外部世界和自身状态的信息,有成千上万的输出线路控制着身体的各种机能。但是大脑面对的情况,就像是无数的按钮和指示灯,它要如何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呢?

曾经有一种很流行的理论叫作「白板说」,这种理论说,我们的大脑天生是不带任何信息的,一切都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得来。但是通过这个思想实验,你会发现,大脑不可能有「白板一块」的状态,一定有一些提前内置的功能,顺着初始功能,我们的大脑才能继续学习。

结语

听完前边这些思想实验,你可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直觉泵」真是好东西,看来直觉泵都能改善我们的思考,帮助我们深入的思考问题。

不过在这本当中,丹尼特还特别提醒我们,直觉泵是一个好用的思考工具,但是不是所有的直觉泵都是好的,也有「质量不合格」的直觉泵,你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必须抱着一个谨慎的态度,还要时时检查是否有陷阱。

那如何检查呢?丹尼特给出的一个重要建议,是你要检查自己的「入手点」,也就是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最开始接受的那个前提,多问一句,前提条件真的是这样吗?甚至一些词语本身,就带着错误的前提,值得我们警惕。

比如说「与其……不如……」,这样的句式就可能有一个错误的前提条件,那就是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把一道思考题变成了二选一的选择题,但是正确答案未必就在这两个选项中。

总之,向前一步的思考,检查直觉泵本身是否合理,也是正确思考问题的必要步骤。

包括丹尼特在书中的一些观点,你也不需要全盘接受,用它自己的话说,他「只是不厌其烦地诱导你们放弃对一些信念的固执」,「就是想展示我想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想。」

而在这本书中,丹尼特探讨的哲学问题都极为复杂,其实很多哲学家都未必认同丹尼特的观点,而正反双方的观点都有很多支持和反对的理由。如果你感觉丹尼特的某个观点有问题,那你很有可能跟其他哲学家是相通的。你可以尝试进行更多思考,找到更明确的理由去反驳他。这恰恰是丹尼特在这本书当中鼓励你去做的。反过来,如果你把丹尼特的每句话当作金科玉律,或者只是想拿走一个现成的答案,这反而是丹尼特最不愿意看到。

到这里,这本《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其中精华的部分,我就为你解读完了。

最后,还想分享我个人的一个感受。

说句实话,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多少有点失望,因为我感觉被这个书名给骗了,我以为思考工具是一些模型,比如像「5W1H」分析法或者金字塔原理一样,直接可以拿来应用到生活中。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书中的内容都有点像屠龙之技,距离生活都有一点远。

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有了一些变化,借用万维钢老师介绍这本书时所说的话:「读完这本书,你的思维水平会有一个不可逆的提高。」「想起以前说过的那些随意的话,你会感到脸红。」

美剧《权力的游戏》里边有一个场景,贵族子弟提利昂是个侏儒,没法成为骑士,但是他把自己变成王国里著名的权谋家,他非常热爱读书,就算是行军宿营的时候,也是手不释卷。

有人就问他,你读那么多书,到底有啥用?

提利昂说,我的老哥有宝剑当武器,我有我的脑袋瓜,宝剑需要磨刀石来磨,好脑筋需要书本来磨。

这本《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未必是我想象中的宝剑,却是绝佳的磨刀石。

撰稿、讲述:陈章鱼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 当代的哲学界有一股思潮叫作「自然主义」,通俗点说就是哲学家们非常尊重科学,完全接受科学的结论,并且在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哲学思考,本书作者丹尼特就是自然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2. 「直觉泵」是一些思想实验,这些思想实验能像水泵一样,把我们的直觉抽出来,激活我们对于某些问题的认识。 3.锻炼直觉思维就是,你能不能把一个问题进行简化,又准确地保留了这个问题的关键信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