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卫灵公篇(二十五)

原     文
卫灵公第十五

15.25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释     解
老师说:“对于历史人物的毁誉评判,可以通过百姓的口碑和史书的记录进行审察辨明。而史书在经年累月的保存中也会毁损出现阙文,导致其内容的不完整。我曾经看到某史书上有'有马者借人乘之’的记载,当时还完好无缺。今天那本史书中的这些文字已经成了阙文,再也无法看到了。”
释     字
阙(闕)

《说文》:闕:门观也。从门欮声。去月切。

《约注》:闕:王筠曰:“阙属于门,故曰门观。《尔雅·释宫》:'观谓之阙。’”舜徽按:阙亦有不属于门者,竖石如门,而空其中,形似门而非门,有如后世之石牌坊,所以为表识之用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云:“表南山之颠以为阚。”又云:“于是立石东海上胸界中,以为秦东门。”皆所谓石阙也。后世墓道左右有立石阙者,节孝异行有竖牌坊者,皆空有门形,虚其下以通行人,乃其遗制。引申为凡空阙之称。

《玉篇》:闕:袪月切。象魏阙也。又失也,少也。又仇月切。《左氏传》曰:若阙地及泉。

汉字“阙”从门欮声。本义是指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有楼观,二阙之间有道路如空缺。张舜䘗在《说文解字约注》中按:“阙亦有不属于门者,竖石如门,而空其中,形似门而非门,有如后世之石牌坊,所以为表识之用也。”故引申为空阙之称。义同“缺”,或对有怀疑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引申又作过错、过失解。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的教导,让人们体悟好德君子行政所达成民风的率直淳朴,把握行政君子的毁誉标准在于治下民众的安泰幸福和长治久安。本章承接前章对从政者的毁誉评价标准的教导,通过“史之阙文……今亡矣夫”的教导,让人们进一步体悟 “言不可达几”的道理,把握史书记录文字常常在经年累月的传承、传抄中失损而缺漏,告诫人们对历史人物或者事件的毁誉评判应当通过“斯民”和“直道而行”进行检视明察以辩明真相。
老师说:“对于历史人物的毁誉评判,可以通过百姓的口碑和史书的记录进行审察辨明。而史书在经年累月的保存中也会毁损出现阙文,导致其内容的不完整。我曾经看到某史书上有'有马者借人乘之’的记载,当时还完好无缺。今天那本史书中的这些文字已经成了阙文,再也无法看到了。”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对“有马者借人乘之”的释解。本章是承接前章对从政者的毁誉评价标准的教导之后,通过史书文本的阙文,让人们把握史书记录文字常常在经年累月的传承、传抄中造成的失损而缺漏的必然。本章记载了对孔子对待史料阙文当以平常心待之,不否决、不曲解如实标识。因为“有马者借人乘之”和前面的“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明显的不相关联,因此人们认为这里存在佚逸或错简。但从定州汉简《论语》来看,本章内容在一枚竹简上,没有错乱,仅仅是“阙”为“欮”字。故“有马者借人乘之”当为孔子曾在史书中看到的文字。宋·蔡节的《论语集说》中集说:“《集》曰:'有马者借人乘之’,此史之阙文也,夫子谓始时犹及见此,今则亡之,无复古之意矣,惜其以私见去之也。”细推敲这一观点是合理的。严灵峰认同了这一看法,在其《读论语札记》中解道:“《乡党篇》:'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足证古礼,朋友有以车马相馈饷也。故《公冶长篇》:'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则借马与人,古有此风;至孔子之时已不多觏。子路尚有古风,以此为难能;遂以言志也。则'有马者,借人乘之’乃史之阙文,孔子言此七字阙文,彼曾及见;今已亡佚,不可得见矣。盖时人不以马借人乘也。姑备此说,俟夫知者。” 对此,高尚榘在《论语歧解辑录》中辑录了上述释解后案道:“此章难解。注家多认为孔子以'有马自己不能调良而借人乘习’为喻,喻书有阙文而己不能定,故暂缺之,有待别人定之。这样理解于理尚通,但总觉曲而不直。既然'阙’,何言'有’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孔子说:'我好像看到某部史书有缺漏的文字,原来的本子有“有马借人乘之”这句话,今天看到的本子没有。’如此理解,文理皆通。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是,古代史书经后人辗转传抄,往往有缺漏,提醒人们警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