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认知方法论》认知的源代码: 认知退化与格物致知
【你手里拿着一把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简单是长期努力工作的结果,而不是起点。我们追求的是起点的复杂,需要多准备多思考。“你继续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所以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证据从来不缺乏,关键是你的认知框架能容纳吸引什么样的证据。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心的复制品。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冲突,并不是证据的冲突,而是认知框架的冲突。
【结合上面说的,结果的简单,起点的复杂,我们不要只用一个简单的条条框框来认知世界,而是运用多元思维模型打磨认知的钻石,这个钻石就是简单的结果。或者说双环学习。】
这里有两个概念:
价值中立:就像侦察兵一样,运用旁观者的视角,在前线收集情报和信息(旁观者清,自然的谦卑)
动机性推理:就像司令官(指挥员)一样,根据侦察兵收集的信息和情报,通过过滤、整合、整理,甚至修改信息,而做出决策。所谓“动机性推理”就是你的各种感知材料和信息,形成一个认知基础,而你的动机在悄悄驾驶着这辆马车。同样一辆马车既可以走到这个地方,也可以走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中间起决定性影响的是——动机。【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框架来解读信息】(当局者迷,认知的傲慢与偏见)
这个动机的来源于:
维护自身的正确性(一种近乎本能的没有意识的冲动)【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
维护自身的一贯性:只要认定了某个方向,后面看到的材料或者信息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去理解
所以拥有这些动机的人,可以说的“社会学上的蠢人”:由于一个人处于某个位置、场景,某一个他不得不坚持的立场上的时候,他会被这种位置、场景格式化。他的认知会有一种既定的格式,而这种格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免疫系统——以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把外来的信息挡在外面。
“与这样的人争论既无用又危险”:
无用:只要你的观点和材料跟他的既定东西不一致,他的感知系统就是自动关闭的;
危险:如果他是一个司令官,而你只是一个侦察兵,那你就会处于非常危险的位置。
【黄易小说《大唐双龙传》里面有个比较哲理性的词“井中月”,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就像井中平静的水一样,可以无思无碍,只是客观的反映周围的世界(月亮),这样就提高对周围的敏感性。这里的“井中月”就是价值中立吧。】
侦察兵和司令官的区别在于:司令官应该是最聪明的人,但他们之所以“蠢”,没有侦察兵聪明,原因在于,司令官在认知上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免疫系统,这个系统使他的认知不断固化、退化、萎缩,甚至变质,活生生地把司令官从一个聪明人变成一个“蠢人”。要优化和升级自己的认知,必须要将自己的身份从“司令官”切换到“侦察兵”但实事求是地说,侦察兵看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因为更真实的情报,只有在开战以后才能获得,但此时的情报已经的没用了。
所以最好的侦查,就是制造一个类似真实开战的场景,让对方暴露出自己的信息,我们才能获得关键情报。这里“格物”的“格”,就是格斗。【或者说实践。】就像做产品,只有做出产品,推出市场,才能发现关键客户的真实需求(这就是对客户需求的认知升级),接下来把升级的认知注入新的产品版本中,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事实上,一个完美或者接近完美的产品只是一个结果,而形成这个产品,需要一次又一次以尽可能小的代价、非致命的失败去不断换取新认知,最终生成一个对客户和市场有深度认知的产品。
也就是前面说的,结果的简单,起点的复杂。【我们人生也是一样,在前期失败成本比较低的时候多犯错多尝试,多产生认知升级,在后面犯错成本比较高的时候少犯错】
做产品的经典选择:到底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如微信)还是“一次性把事做对”(核电站)呢?看情况:
(1)目标的确定性
目标不确定时(如滴滴,得到):不断调整方向和姿态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是更有效的迭代策略
目标极度确定时(如螺纹钢),你需要一次性把事情做好
(2)结果的忍受度:
结果忍受度高的(如某些按钮的位置不便),可以考虑快速迭代;
结果忍受度低的(如核电站)要一次性把事情做对。
(3)迭代的频繁度:
迭代频繁度高的(如app,手机)步子小,可以快速迭代
迭代频繁度几乎为零的产品(如冰箱,大衣柜)更要一次性把事情做对
(4)用户的数量级:
面对大数量级的用户群更适合小步快跑;
面对少量用户,更适合一次性把事情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