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乡异而音同,景别而情似

乡异而音同,景别而情似

文/卓亚

多次想象在雨中的样子,雨点下落,为能接住它们而欢喜,为感受那丝凉意而兴奋。随意走在路上,任由思绪驰骋于海角天涯,自然与宇宙之间。雨,总是思绪最好的交通工具,可以瞬间抵达我们想去的任何地方,这也是我喜欢下雨的原因之一吧。对于这次活动恰逢下雨就特别的有了兴致。

快到华家垫的时候,路边有一个小型水库,水面烟雨蒙蒙,倒映着葱郁的层峦小山,远处山上水雾迷漫,不由欣喜好一幅美丽的画卷。正欲感叹之时,由于村口道路限高,司机师傅一点点的往后倒车,恍惚间时光在一点点的倒退。从玻璃窗上的沟壑望去,看到了小山后面的大山,还有更远的山和那几间木屋。

进入华家垫村的第一景色便是鱼鳞坝,河水经过时,远处看也有些像倒扣的大王莲叶子。有《河工要义》记载:“凡厢埽坝,一工分为数段,每段头缩尾翘,形如马牙蹬基之样。头藏者,恐其来溜冲激;尾翘者,挑水远出,工程不致受伤,名曰鱼鳞埽坝。”虽不知这个鱼鳞坝是否起源于水利,但看造型,这个鱼鳞状的堤坝有一个过滤水质,沉淀泥沙的作用,这是华家垫人的智慧。再者,除了美观还是个戏水消夏的好去处。最近杭州富阳的鱼鳞坝成了网红打卡地,但是很多人却不知近在咫尺的华家垫村就有这样一处景致。由于下着小雨,随行之中只有三一小姐姐、西北老大和樵夫叔去感受了一下水中韵事。

鱼鳞坝往上走小段路程有一单拱石桥,隽刻“三祝桥”,旁有一棵大樟树,下面是“陶然亭”,马路对面就是“华氏宗祠”了。站在亭下,可见对面红色的大门和木制结构的排面,显得格外的庄重,也让人肃穆。有两位老人坐在门口左边的长方凳子上,七旬左右年纪,穿着蓝色卡其布衣服,他们没有言语,只是望着屋檐下落的雨,也像是望着远方。看着我们一行人进入宗祠,也还是这样安静的坐着。像是等候,也像是守候。建筑结构与一般宗祠无异,不同的是宗族观念。青石板缝隙间的小草肆意的长着,青青绿绿的,让人既心喜又心伤。

从宗祠出来,就去了心心念念的映雪庐。咋一看似乎就是一处精致别院,爬山虎掩映下的大门两旁有一巨幅对联:

此处原始正好临山临水临风临月临苍苔研读一部长卷

他时闲暇不妨问松问竹问兰问梅问老藤破解半生残局

随着“映雪庐”主人华燕老师的讲解,底蕴文化就这样慢慢的渗透到心底。展厅内壁是华家几代人的丹青水墨,或大气磅礴,或劲松远山,或兰草,每一幅都是绝佳之作。当你抽出沉侵画中的思绪,坐下来喝一杯茶,捧一本书,偶然抬头却发现画就在窗外,窗外亦在画中。

“映雪庐”是首个家庭式艺术馆,从艺术馆的建筑图纸,到结构布局,再到物件摆设,都是华燕老师及家人亲自参与完成。这得需要他们付出几百个日夜来劳心费神,还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才能实现。在经济上也是一个巨大的开支,为此变卖了萧山的两处房产。现在却免费开放,让人参观。就这份执着和魄力不是一般人所能为之的。让人不自觉的肃然起敬,也为华家垫有此“映雪庐”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乡村建设的一种标志而赞赏,也为这颗璀璨明珠而心生向往。

午后,雨量稍减,我们的兴致依然高涨,稍作休息便出发去曹山寺听佛问经,尽管一路涉水而行,却谈笑不止。几条细小的水流从山间林中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汇合后朝山下涌去。这比起艳阳天有一种别样的韵味,山中景色似乎也成了别样的精致。

来到寺庙门口,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块坡地,里面种着玉米和多种蔬菜。砌堡坎的石头还没有长出青苔,可见是刚开垦出来的地块。旁边有一水井,蓄满了雨水,可用于土地浇水及寺庙日常浆洗。与别处寺庙不同的还有一只小狗在门口守护,汪汪的叫声像是在说“请进”。后来法师告诉我们它叫小照,是“照顾”的“照”。从一副禅联的征集到纸张的选材,然后找人书写到装裱订制,从山坡开垦出菜地,庙舍木板的修缮,这些都是法师在抄经之余来完成的,还说这些都得感恩于华家垫的村民。法师还给我们讲述了如何修行。我请教了一个好奇的问题:常说心中有佛就好,为何一定要抄写经书呢?法师答曰:“心中有佛的人是极少的,我们常说的有佛只是一个善念,至多算是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它也需要雨露来滋养才能得以生长,而抄写经书就是修行路上一滴又一滴的雨水。”

雨一直下着,我们准备回程。门口的玉米似乎又长高了一节。“小照,回去!”,不知哪位小姐姐喊了一声,它似乎听懂了,转身往山上跑去。而法师的话语仍在耳边打转。突然觉得其实并非只有抄经诵文才是修行,开地种菜,修缮庙舍这些俗事凡务也算是一种修行。还有“映雪庐”的华燕老师这种建设开放家庭艺术馆,应该也是一种修行。林中的小树苗,或者一棵小草,吸收日月精华,甘甜雨露慢慢成长,这也可以说是自然界的一种修行吧。值此之际,涂鸦一首小诗:

字迹

曹山寺里

抄写的心经,字迹未干

风干的莲叶挂在墙上

我们喝清茶,谈修行

小照在院里来回跑动

几条细长的瀑布

汇入浦阳江,没留下一点水痕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便没有如果,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去发现,有些时光是在重复出现的,或许物似人非,或许还有一种可能……似乎听见一颗种子在发芽的声音。

乡异而音同,景别而情似。我爱下雨的华家垫,也爱在雨天同行的你们,期待再次与你相遇。

---------------------------------

官方微信:shu2016816

萧山网络文学第一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