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麦家 | 余晨曦 《走读麦家旧居有感》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会员“走读麦家”习作-11

走读麦家旧居有感

东吴小学   余晨曦

细雨蒙蒙,时下时停。在春雨淅沥的一个日子里,我遇见了最美的麦家旧居。

大巴车在溪边的小路上行驶着,我盯着车窗外出神。沿途的风景如此熟悉,就像一个曾经看过又遗忘了的故事。是啊,每天我都能从自家的窗户看到这般风景,却没有一次留意过她。

很快,我们就到达了第一站——麦家的母校,民乐学校。原来如此,我每天看到的、排成一队放学的学生们,就是在这里上学的。

民乐学校虽然不是很大,但是非常的漂亮。最吸引我的还是楼梯拐角处放置的石臼,现在这种石臼已经很不常见了。有人打趣说道:"这不是猪槽吗?"但是它至少是老的,理应获得人们的尊重。我上前摸了摸石臼,这么多年,它并没有被时光打磨光滑,反倒带上了岁月的粗糙。那质感,就像你在抚摸老人那历尽沧桑、布满老茧的双手,砂纸般凹凸不平。

麦家书屋就在民乐学校内,走进麦家书屋,像是走进了书籍的海洋。乘着知识的小船尽情的遨游,认识许多的朋友。麦家先生说过:"书是最大的。"我认为说的很好,世界很大,书比世界更大。书,是海纳百川的,这一点,也只有书能做到。书籍,可以依靠文字的力量装下整个世界。若不是时间紧,我这个"书呆子"早就徘徊在书架周围,或倚墙,或端坐,沐浴书香,静静地阅读了。

史老师告诉我们,民乐学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哪怕是在艰苦的战争时期,民乐学校也坚持教学。正是这份坚守,铸就了伟大!也正是这份坚守,使民乐学校人才辈出。当得知麦家先生来到民乐学校与五年级同学共同度过欢乐的三天时,我真是太羡慕了。

听完讲座,我们又随史老师去参观民乐学校的招待室。这里唯一的一处不同,便是那张奇特的桌子。桌面是透明的玻璃,透过玻璃,可以看到被些许沙土覆盖的树根。这树根大抵是打磨了很多次吧,只用眼睛看,都能感受到它的莹润如玉,它的光滑细腻。我轻叹,是啊,那是一张桌子,应当是一件工艺品罢。连摆在桌子周围的凳子,都由圆木做成,能清晰地看见一圈圈年轮。而招待室里的灯更是别具匠心:玻璃的灯罩上洒满了漂亮的银杏叶子,柔和的灯光穿过片片黄叶,更显昏黄美好。银杏叶像一群穿着黄色长裙的仙女,缓缓地落入树根的怀抱。

有了玻璃挡住,整幅画面就像在叶子凋零时,时间突然停止流动了一样。你仿佛能听到树根对叶子慈母般的呼唤,仿佛能看到叶子内心的泪与欢喜。

"我们设计这样子的桌子和灯,寓意就是落叶归根。叶子在生命将要结束的时候回到的树根。我们希望从我们民乐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将来不管有没有成就,在自己老了的时候回来看一看的母校。"从史老师口中,我们得知了设计的理念。

叶落归根,是一次轮回,生命的轮回,爱与思念的轮回。

走过青石板小路,正在麦家旧居前,望着麦家先生写的一段《昨天的家》,我的心灵被触动了。

一栋木结构的两层的小房子,一方潮湿的天井,构成了麦家童年的乐园。

麦家旧居布置的极为雅致,鼻尖似乎总是萦绕着书墨清香。几盆绿植,两排书架,流水淙淙,穿过剖开的竹子,将长桌一分为二。坐在桌前,看一本书,喝一杯茶,聆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这时,连时间都放慢了脚步,融化在小雨里,和心一起有节奏的跳动。我们好像有那么一瞬间,都过上了文人们那种儒雅的生活。

在麦家旧居里,我们大声朗读着麦家先生的《致信儿子》,声音整齐而动听。奇怪,我们都是自己练自己的,可为何朗读起来却这么协调一致、默契十足?我明白了,原来我和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热爱文字,喜欢用文字编织自己的梦想。单凭这一点,就能做到心有灵犀了。

书声琅琅,混合着流水之声,煞是好听。

在春天里,邂逅麦家旧居,放飞我们的文字梦想,风筝一般,飞翔在蓝天上。三二一,梦想起航。

麦家旧居,梦想开始的地方……

2018年春季,郁达夫少年文学院第一次活动,“走读麦家旧居,寻找梦想出发的地方”。孩子们走访了麦家的书屋,聆听了民乐小学史老师的介绍,走读了麦家的旧居,我们一起朗诵,一起观察,还去参观了蒋家村的祠堂。这一天天气大雨,可是孩子们带着探究的眼睛,仔细的观察,认真的记录,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有爱的团队,一起追寻文学的梦想......

2018,我们一起出发,走遍富阳!

2018,我们一起出发,寻找梦想!

排版|如歌

文案|郁达夫少年文学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