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
手足口病(HFMD)
又叫发疹性口腔炎,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性传染病,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 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日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泛溢肌肤,热毒熏灼,肌肤失养所致。当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为治。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二型。
1、肺脾湿热型: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咽红、流涎,神情倦怠,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当以清热解毒,化湿透邪为治,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药取连翘、金银花、黄芩、青蒿、牛蒡子、藿香、佩兰、通草、生薏米、滑石(包煎)、生甘草、白茅根、板蓝根、射干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2、湿热郁蒸证型:主要表现为高热,疹色不泽,口腔溃疡,精神萎顿,舌红或绛、少津,苔黄腻,脉细数,指纹紫暗。当以清气凉营、解毒化湿为治,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药取连翘、栀子、黄芩、黄连、生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薏米、川萆薢、水牛角各9克,黄连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