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悟道”与王阳明的成圣之路

有人提过这样的问题:王阳明与朱熹谁更厉害?这个当然不好回答。我认为,朱熹是宋代以来正统的官方思想家,他的影响力主要限于学术界。但是王阳明不一样,他不仅在学界,而且在政界、商界都有超量的粉丝群,可谓“三界通吃”,完全碾压朱熹。王阳明应该是中国乃至东亚近500年来最为闪耀的超级文化巨星。

王阳明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传奇是不可复制的。尽管如此,我们很多人仍然将他视为“成功学”的典范,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为什么他的魅力如此之大?如果要从文化层面来解释,我认为,王阳明是所有宋明理学家中融会贯通儒佛道三教最完美、最成功的典范,没有之一。下面我就从中国传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角度跟大家来了解王阳明和他的心学。

一个人要成就大的事业,需要在两个方面下足功夫:一个是“道”,一个是“术”。道是人生格局,术是应变能力。王阳明的人生格局和应变能力在青少年时代就初露锋芒。

1、“人生第一等事”

王阳明是典型的官二代。他父亲王华是明宪宗成化十七年的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的智力发育比较迟,5岁才开口说话,但是他的天赋极高,七八岁就能出口成诗。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问私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么?老师告诉他,应该像他父亲那样考功名,做大官。但是,王阳明却不赞同,他的答案是学做“圣贤”,这让他的私塾老师大为吃惊。

我们知道,圣贤理想是宋明理学家的普遍追求,但实际上能做到的实属凤毛麟角,绝大部分读书人还是在追求功名利禄。王阳明为了求圣贤,少年立志,无所不学。后人总结他青少年时代学有五变: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在“龙场悟道”以前,王阳明兴趣广泛,沉迷于做侠客、骑马射箭、诗歌辞赋,还有道教的神仙之术和佛教的静坐禅定,而且样样皆通,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求“圣贤”就是整天在那里修心养性,安贫乐道,真正的圣贤应该是“内圣外王”的统一,既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又有超人的能力才干。青少年王阳明的圣贤志向和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造就了他的文韬武略,为后来建立奇功大业打下了基础。

2、“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王阳明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他22岁第一次参加了科举,结果没有考上。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跟他的父亲很熟,就跟他开玩笑说:“像你这样有大学问的人下次肯定会中,你干脆提前写个《状元赋》吧。”王阳明竟然毫不客气,立马写了一篇《来科状元赋》。他的这个举动让在场的一些官员心生嫉妒,觉得这个小子太狂妄,目中无人,将来不好对付。果不其然,3年以后,王阳明第二次考试,被那帮嫉妒他的小人给害了,再度名落孙山。当时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还以为他是伤心过度,纷纷过来安慰他,劝他千万别想不开,而王阳明却说: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一个25岁的年轻人,面对二次考试落榜,落寞的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却能够做到“不动心”,可见他具备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他的这种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应该与他前期的修行训练有关,也是他后来屡屡克服难关、战胜对手的独门绝技。三年以后,28岁的王阳明第三次进科场,得了二甲第七名,也就是第十名,从此进入仕途。

3、阳明洞中练神通

王阳明考上进士以后,被安排“观政工部”,就是到国家工程部去实习。第二年还被提拔为刑部主事,相当于国家司法部的处级干部。但他因为身体欠佳,很快就请了病假,先到安徽的佛教圣地九华山游了一圈,然后回到到家乡,在绍兴东南会稽山的一个阳明洞里搭了一个小茅棚,在洞中修炼,自号“阳明先生”。

王阳明从小身体就差,他有肺病,过去得肺病是不好治的,因此他很早就迷恋道教的养生术。他17岁结婚,结婚的当晚,跑到当地铁柱宫,跟山上的一个道士聊养生术,非常投机,竟然忘了回家,第二天才被岳父找到。

过了十多年,大约30岁的时候,王阳明在阳明洞中修道,修炼“导引术”,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广播体操。据说他练出了某些神通,可以未卜先知。但是,王阳明很快就觉察到他走错了方向:“此颠弄精神,非道也。”

意思是说,不能一味地追求神通,那会误入歧途。他这个时候特别想念他的祖母和父亲,于是,王阳明中止了修道。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后来王阳明遇到危险,常常有奇迹发生,可能与他的某些神通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4、“五百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

王阳明30岁学道,31岁学佛。关于王阳明与佛教,有一则非常神奇的传说:

有一天,王阳明他来到一座寺庙,隐隐觉得有一个秘密:他发现有一间僧房的门上的那把锁锈迹斑斑,估计是很长时间没人光顾。就问寺里的和尚,为什么这间房不打开?和尚告诉他,过去有个老和尚闭关,已经坐化了,生前特别吩咐不要打开。王阳明愈加好奇,非要打开不可。和尚没有办法,只好照办。王阳明进去一看,一具骷髅仍然直直地坐着,前面桌上留了张字条,上面写了一段话:“五百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精灵剥后还归复,始信禅们不坏身。”王阳明怅然若失,原来他就是五百年前这个和尚的转世。

这个传说当然有些荒诞,但是,王阳明他与佛教因缘确实很深,因为他创立的心学被很多人视为禅学的翻版。

不过下面这则故事却是真实的:

王阳明31岁的时候,经常去杭州的虎跑寺。有一个和尚,在庙里闭关三年,一直闭着眼睛不说话。王阳明一看就知道这个和尚禅心未定,便突然对他大喝一声:“你这个和尚,就别装了!”和尚吓了一跳,立刻睁开眼睛。王阳明问他:“你父母还在吗?”和尚回答:“我母亲还健在。”王阳明接着问:“打坐的时候还想母亲吗?”和尚承认:“这个忘不了。”王阳明提醒他:“这就对了,爱亲是人的天性啊。”和尚听他这么一说,若有所悟。第二天,王阳明又来到庙里,有人告诉他,闭关的那个和尚已经还俗回家了。

按照佛教的说法:“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王阳明把一个修行的和尚弄得还了俗,这个是会造孽的。不过,我们结合王阳明在阳明洞学道最后还是因为思念父母亲人回归家庭社会,可见他这个人天生就不是一个做和尚道士的命,他的生命根子里面还是儒家的那一套修齐治平。但是,不可否认,王阳明青年时期出入佛老,这对他后来的心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龙场悟道”与人生转向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35岁,正在北京担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一职。这个官为正六品,负责国防部军官的选拔。这一年,朝廷发生一桩冤案。当时有个叫戴铣官员得罪了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刘瑾,结果被逮捕。王阳明从小就爱打抱不平,他上疏替人求情,结果惹怒了刘谨,被廷杖四十,还被发配到偏远的贵州龙场驿。他的父亲也受了牵连,从北京贬到南京。

王阳明一路上多次躲过追杀,走了好几个月,才来到龙场驿。这个地方在今天贵州的修文县,当时非常落后,居民基本上是言语不通的少数民族。跟他同去的三个随从都病倒了,王阳明却处之泰然,他将名誉、地位、财富甚至连生死都置之度外。一个人淡泊名利相对容易,但要看破生死,绝非易事,但王阳明做到了。他后来干脆住进一个山洞里,给自己造了一石头棺材,躺在那里,感悟生死的无常。这个山洞后来也叫“阳明洞”。终于在某个晚上,他突然大彻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圣人发现的真理,本来就在我的本性里面,过去那种向外在事物求圣人之道的方法是错误的。”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因为王阳明当年曾经“格竹”七天而病倒,这个与朱熹有关。原来,朱熹在《大学》的注释中提到“格物致知”,就是今天格一件,明天格一件,日积月累,就会豁然贯通。但是,王阳明早年格竹的时候,发现竹子里面根本就没有朱熹说的“万物皆含至理”,非常失望。

其实,朱熹讲的格物致知是由外到内,从对外在事物的理解达到内心的觉悟,但他把各种知识都混到一起,应该说是有问题的。中国古人认为有“德性之知”,有“见闻之知”,朱熹解释的格物致知实际上是见闻之知,不是德性之知。王阳明当年格竹,从竹子里面去体会圣人的仁义礼智信等等美德,当然不可能。王阳明经过长期艰难的思考,终于发现,人性的美好,其实就在自己的内心,无须从外在的事物去寻找。王阳明自己也说,他的思想源于孟子,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的道德良知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美德伦理学有一句名言:“一个有德性的人采取的行动就是一个普遍的法则。”但是,说起来容易,王阳明是经过生死的考验,才终于悟出“圣人之道在我心中”这个道理。

王阳明龙场悟道发生在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当时他37岁。根据王阳明自己的说法,这一年他回归儒学,最终走上了成圣之路。这相当于孔子的“三十而立”,是王阳明青年时代人生价值观的转折点。

(0)

相关推荐

  • 龙场悟道,不但成就了王阳明,也为后世人找到了快乐之源

    人和万物.人心和天理的关系,是古圣先贤一直苦苦思考,也是必须要面对人生大问题. 王阳明也不例外,他在龙场特定场景中,苦苦追寻,终于找到了答案,不但揭开了圣人之道的秘密,还为世人找到了快乐之源. 01用 ...

  • 王阳明:三教原来是一家

    有人提过这样的问题:王阳明与朱熹谁更厉害?这个当然不好回答.我认为,朱熹是宋代以来正统的官方思想家,他的影响力主要限于学术界.但是王阳明不一样,他不仅在学界,而且在政界.商界都有超量的粉丝群,可谓&q ...

  • 阳明心学入门(定制精装版)

    序----------------------1 前  言--------------------1 第一章 心学是什么?....................................... ...

  • |阳明格竹: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在线收听

    我们上一讲讲到王阳明对朱熹理学有所怀疑,才有了阳明心学.其实早在他创建心学的龙场悟道的许多年前,他就对朱熹理学已经产生了怀疑.那么他的这种怀疑是怎么发生的呢?导火索就是我们今天的国宝大熊猫最喜欢吃的一 ...

  • “龙场悟道”,王阳明到底悟出了什么?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 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去世. 年少时随父从浙江余姚迁至越城,后在距离越城不远的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 ...

  • 王阳明的成圣之路(上)

    五百多年前,也就是公元1508年的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在贵州龙场(贵阳修文县)龙岗山的半山腰中有一个石洞,石洞里面有一具石头棺材,电闪雷鸣之间,石棺里突然坐起来一个人,他长啸一声,开口来了一句话:&q ...

  • 王阳明为什么会在龙场悟道?

    大明正德三年的一个春夜,偏僻的贵州龙场驿传来了一阵大笑.这笑声出自一个三十六岁的中年大叔之口,它如同一声惊雷划破夜空,又如同一个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震撼了世人的心灵.伴随这阵大笑,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其 ...

  • 36岁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来到龙场那年,王阳明36岁. 不夸张地说,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活下来. 此前,王阳明任职兵部,是个京官. 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逮捕戴铣.薄彦徽等官员.王阳明义愤难平,向明武宗上书直言. 皇 ...

  • 王阳明龙场悟道:所有困境,都有出路

    让历史照进未来,让良知照亮人生! 各位同仁,新年好!我们终于在阳明心学课堂见面了.在这个十年交汇的节点上,让我们的心灵恢复澎湃的力量,去迎接无限精彩的未来. 01 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  1500年在人 ...

  • 观点丨张新民:论王阳明实践哲学的精义——以“龙场悟道”及心学的发生学形成过程为中心

    论王阳明实践哲学的精义 --以"龙场悟道"及心学的发生学形成过程为中心 作者简介丨张新民,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教授. 原文载丨<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07期. 摘要 ...

  • 王阳明龙场悟道总结出了,人生无非就是十个字

    人活一世,最终的归宿很简单,一方土壤一木盒,简约到了极处. 生活也从来都是越朴素越高贵,越简单越幸福.牵挂太多费心劳神. 在社会的快节奏中,最好的修行就是断舍离.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历经坎坷,遭遇的磨 ...

  • 傅佩荣:王阳明龙场悟道,参透了什么奥秘?为什么后人很难学他?

    王阳明有一句话说得非常有力,鼓舞了后世很多人,但是也因此留下后遗症-更多精彩课程请关注国学馆主页~

  • UC头条:“龙场悟道”, 王阳明到底悟出了什么?

    --王阳明 点击加载图片 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53岁去世. 年少时随父从浙江余姚迁至越城,后在距离越城不远的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于是便被尊称为&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