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的时候,我总不自觉的去看手机”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在我写上篇文章的时候,一共不自觉的瞟了旁边的手机三次。
当我发现这个状况后,也意识到了其实它已经存在很久了,然后我就在想“让我不自觉瞟手机的原因是什么”、“我在期待些什么”,亦或是“手机的存在能带给我什么”。
我想,如果你回忆一下自己当下的生活,也能从之前的经历中找到类似的情况,只是不知道你怎么看待这个“不自觉的行为”,是觉得它无关痛痒,还是确实有值得探讨的价值。
而你也知道,我是一个喜欢把问题往深处想的人,所以这两天围绕着这个现象也有了一些思考。
一开始我想到的是“对自己控制力”的问题。
虽然,我们从出生后就在这个世界上凭借自己的努力生活了,可很多时候控制我们的,其实并不是我们自己。
就好像因为不知道是选择吃好吃的,还是健身减肥的时候,内心中有两个,甚至多个不同的声音在打架、在争夺对我们身体的控制权。
而我们对自己的控制力,远没有这些“原住民”强,甚至于必须通过长时间的、重复的自我训练,才有可能拥有一定的控制力,不过,也还是做不到绝对的控制。
所以基本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内心的纠结、拖延、抗拒、否定、逃避,以及走了几十年路,该摔跤的时候也还是会摔跤。
当然,聊到这一点也只是为了缓解内心中存在的诸如“你怎么这么不自律”、“你怎么这么不认真”等冲突,毕竟就像刚说的,达不到绝对控制并不奇怪。
那么,由此就又绕到“当时是什么在控制我”,以及“为什么我在控制自己写东西的时候,突然会被其他因素夺取了控制权”。
聊到这儿,可能略微有些像玄幻小说中的“夺舍”,不过,还请不要忘记,我们的内心中本就存在着多种可以影响和控制我们的因素。
平时总有一些朋友会问“我家孩子写作业的习惯特别不好,老是写一会儿玩一会儿”、“我男朋友脾气可怪了,每个月呢,总要丧那么几天,要不是他是男的,我都觉得他来大姨妈了”。
我们天生对枯燥的东西不感兴趣,所以对于不少孩子来说,学习是一件必须逼迫自己才能完成的事情。
而逼迫自己去做一件事的消耗,要远远地高于“这件事我感兴趣,我要去做”的消耗,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习惯不好,而是“勉强的累了,需要做点其他的稍微调剂和恢复一下”。而男朋友每个月都要丧那么几天,其实是“平时情绪和压力一直都在积累,没有获得释放,积累到一定程度了,就花费几天自然释放”,这与刚刚提到的一样。
专注本身也是一件非常耗费心神的事情,所以当耗费过大的时候,人对自己的控制力就逐渐降低,而其他因素就有机可乘了。
“你怎么老说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呢。”
确实,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状况,那可能现在你最兴趣的是“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有没有办法让自己更高效一些”,可当我们追求“什么问题都解决”、“让自己尽可能高效”的时候,就等于是“我们在排斥出现'瞟手机’行为的自己”,这会增加心理压力、我对自己的要求异常的高,这会增加心理压力,而带着这么多的压力去做事的话,消耗不就更多、我们不就更容易遭遇“篡权”了吗。
所以,很多时候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接受这种状况,以及出现这种状况的自己”。
我并不认为“瞟了三眼”就代表着一定要有所调整,但确实有些朋友心里面对手机有深沉的挂念,所以,接着我们来聊一些稍微具体的东西。
“手机能带给我什么”与“我期待从手机中收获什么”,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是比较关键的。
谈到“手机能带给我什么”,这让我想起来之前一位朋友说的话,“现在的人只要保证自己有吃的就行了,因为其他诉求基本上都能通过手机获得满足”。
现在想想也确实如此,我们可以通过手机交友,借以缓解内心的孤独、可以在游戏中化身战神,让我们获得来自他人的赞誉和认可、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让我们感受到充分的掌控感与自由。
但手机毕竟不是会主动撩人的小妖精,所以,不断的关注手机、不断的想要把手机拿到手里,其实就等于我们期待从手机中收获一些东西。
而至于期待什么呢?
我简单列举一些方面,比如:
1、 期待有人能够联系自己,这代表着最近的我处于浓重的孤独感、焦虑或无聊中;
2、 期待得到与某个主题相关的信息的更新,这代表着我想要获得一些“确定”与“满足”;
3、 期待能了解到一些信息(如新闻),这代表着最近的生活略显单调,我迫切的想要密切与世界的关系;
4、 期待一场“能够胜利”的游戏,这代表着当下的生活并不能带给我价值感,而我希望获得价值感;
5、 期待一个重要人的联系,这代表着他在我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而我可能有些丢失自我等。
从手机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借以缓解内心的焦虑、提升生活质量,这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儿。可如果我们从“对手机略有期待”上升至“对它有非常高的期待”,甚至拿到手就很难放下的时候,往往代表着“我缺乏在现实世界生存的能力”、“在现实世界中匮乏支持我在其中生存,并面对种种挫折的温暖与和善”,以及“我现在需要长时间的活在虚拟世界里”。
时常有反思,才能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而透过自己对手机的期待、期待从手机中收获一些什么,以及使用频率,我们也能看到自己的欠缺。
虽然手机带来了便利,可终究我们也还是要活在现实生活中,所以,适度自我调整、改善自己的欠缺,要比继续依赖手机,要好得多。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