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首发:神经时间 作者:立早  仅供学习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很实用的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知识点总结,相信你会有收获,满满干货,坐在小板凳上,一起学习吧...

在神经病学学习中,解剖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基石,笔者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分为颅神经、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反射、各部位损害表现以及定位五大块,希望对临床医生的记忆有所帮助。
颅神经的定位诊断

嗅神经

视神经

a. 视神经病变: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脱髓鞘疾病、视神经压迫及外伤
  • 早期视力减退→失明→数周后出现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视神经病变

  • 突然失明→多见于眼动脉或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

  • 数小时或数天达高峰的视力障碍→视乳头炎、球后视神经炎

  • 中央部视野缺损(中心盲点)→视神经炎

  • 周边部视野缺损及生理盲点扩大→视乳头水肿

b. 视交叉病变:常见于垂体肿瘤或视交叉蛛网膜炎压迫
典型视交叉病变出现双颞侧偏盲,来自下方的主要是垂体瘤,上方主要是脑膜瘤、颅咽管瘤、三脑室扩大积水及动脉瘤
c. 视束病变:多为附近病变压迫所致,如颞叶、丘脑肿瘤、脑底动脉瘤。视束损害的典型表现为同向偏盲
d. 外侧膝状体、视放射病变:同向偏盲、象限盲
e. 视皮质中枢病变:视幻觉、不完全视野缺损、黄斑回避
视觉障碍血液供应:大脑中动脉分支→供血视放射、大脑后动脉→供血视皮质、颈内动脉→眼动脉(供血视神经)→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视网膜)

动眼、滑车、外展神经

a. 周围性眼肌麻痹
  • 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消失

  • 滑车神经麻痹:下斜视、下楼出现复视

  • 外展神经麻痹:内斜视/复视、眼球不能外展,常见于脑动脉瘤、颅底蛛网膜炎、糖尿病

b. 核性眼肌麻痹
  • 分离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核性损害,可选择性损害个别眼肌或双侧眼肌

  • 合并邻近结构损害:展神经核受损,常累及面神经和锥体束,常见于脑血管病、炎症、肿瘤

c. 核间性眼肌麻痹
  • 前核间性眼肌麻痹:双眼向对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可外展,伴单眼眼震

  • 后核间性眼肌麻痹:两眼同时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内收正常

  • 一个半综合征: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有水平眼震

d. 核上性眼肌麻痹:
  • 双眼同时受累

  • 无复视

  • 反射性运动仍保存

e. 瞳孔异常改变:

三叉神经

角膜反射:由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面神经共同完成

面神经

蜗神经与前庭神经

周围性眩晕:
a. BPPV:发作时机:体位变化时(起床、躺下、抬低头时)
  • 持续时间:一分钟以内

  • 眼震特点:疲劳性位置性眼震、向地性眼震

  • 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时可再次诱发眩晕

  • 发作后基本恢复正常

b. 前庭神经元炎:急性起病、病前病毒感染史
  • 自主神经症状剧烈

  • 持续数天,之后仍会有不稳感

  • 前庭反应减弱

c. 梅尼埃病(Meniere’sDisease):多次发作、每次持续 20min 至数小时、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无意识丧失
  • 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随病情进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

  • 可伴有耳鸣和耳闷胀感

  • 可有自发眼震和前庭功能异常

中枢性眩晕:眩晕较轻、持续时间长、多有意识障碍
  • 伴有其他 CNS 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 绝大部分病灶位于颅后窝

  • 主要累及延髓、脑桥、小脑

舌咽、迷走神经

a. 舌咽神经损伤:咽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咽反射消失、舌后1/3味觉丧失、咽肌轻度瘫痪
b. 迷走神经损伤: 声音嘶哑、构音障碍、软腭不能提升、吞咽困难、咳嗽无力、心动过速
c. 舌咽、迷走神经共同损伤:
  • 核上性病变:假性球麻痹

  • 核性病变、核下性病变:真性球麻痹

副神经

一侧副神经受损:患者向病变对侧转颈不能、患侧肩下垂及耸肩无力
双侧副神经受损:患者头前屈无力、直立困难、多呈后仰位、仰卧位时不能抬头

舌下神经

核上性病变:一侧病变时,伸舌偏向病灶对侧,常见于脑血管病
核下性病变:一侧病变时,患侧舌肌瘫痪,伸舌偏向患侧,常见于肌萎缩侧索硬化

常见的多发脑神经损害综合征

感觉系统定位诊断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a. 神经干型感觉障碍:如桡神经麻痹、尺神经麻痹、腓总神经损伤和股外侧皮神经炎等单神经病。
b. 末梢型感觉障碍:四肢对称性的末端各种感觉障碍(痛、温、触和深感觉),呈手套-袜套样分布,远端重于近端,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见于多发性神经病等。
c. 后根型感觉障碍:单侧节段性感觉障碍,感觉障碍范围与神经根的分布一致,常伴有剧烈的放射性疼痛(神经痛),如腰椎间盘突出、髓外肿瘤等。
d. 髓内型感觉障碍:
  • 后角型:损伤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侧痛温觉障碍,触觉和深感觉保留,见于脊髓空洞症,脊髓内肿瘤;

  • 后索型:后索的薄束,楔束损害,受损平面以下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见于糖尿病、脊髓痨、亚急性联合变性等;

  • 侧索型:影响了脊髓丘脑侧束,表现为病变对侧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分离性感觉障碍);

  • 前联合:受损部位双侧节段性分布的对称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表现为痛,温觉消失而深感觉和触觉存在,见于脊髓空洞症和髓内肿瘤早期;

  • 脊髓半切型:病变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以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消失,见于髓外占位性疾病、脊髓外伤;

  • 横贯性脊髓损害:病变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均缺失或减弱,平面上部有过敏带,如在颈胸段可伴有锥体束损伤的体征,表现为截瘫或四肢瘫,大小便功能障碍,见于脊髓炎和脊髓肿瘤;

  • 马尾圆锥型: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呈马鞍状感觉缺失,马尾病变出现后根型感觉障碍伴剧烈疼痛。

e. 脑干型感觉障碍
  • 延髓外侧和脑桥下部一侧病变:损害脊髓丘脑侧束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出现同侧面部和对侧半身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存在);

  • 延髓内部病变损害:损害内侧丘系引起对侧深感觉缺失,而位于延髓外侧的脊髓丘脑束未受损,故痛温觉无障碍,出现深浅感觉分离性障碍

  • 脑桥上部和中脑损害:此时内侧丘系,三叉丘系,脊髓丘脑束已合并,损害时出现对侧面部及半身感觉均发生障碍,多伴有同侧脑神经麻痹

  • 丘脑型感觉障碍:对侧完全性感觉缺失或减退,深感觉和触觉障碍重于痛温觉,远端重于近端,常伴发患侧肢体的自发性疼痛,多见于脑血管病。

f. 内囊型感觉障碍:三偏综合征,即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常伴有偏瘫和偏盲,多见于脑血管病
g. 皮质型感觉障碍:可出现单肢感觉减退或缺失,如为刺激性病灶则出现局限性感觉性癫痫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

上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
  • 除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支配外,其余脑干运动神经核均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锥体外系统:

a. 广义:椎体系统以外的所有运动神经核及运动传导束,包括:大脑皮质运动前区,纹状体,丘脑,丘脑底核,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网状结构及其联络纤维。
b. 狭义:指纹状体系统,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红核,黑质,丘脑底核。
c. 锥体外系神经环路:
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新纹状体-黑质环路
苍白球-底丘脑环路(一侧底丘脑受损、丧失对同侧苍白球的抑制、对侧肢体出现大幅度震颤)
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损伤后可导致共济失调)

小脑系统

反 射

看完,如有收获,右下角点个“在看”吧,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