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钓法的物理模型及特例枚举法初步分析

有了上一篇“在台钓范围内,弯曲子线不顶漂”的结论作为依据,就可以对调钓法进行深入细致精确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建立钓组系统力学平衡模型,并就双空钩半水调钓法时,调目调目与钩目饵目这“四目”之间精确的数量关系通过简单直接的特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在垂钓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钓鲫鱼等需要调漂较“灵”的情况下,或者是在冬天钩挂红虫小蚯蚓等较轻的饵钓小鲫鱼时,经常会感觉饵不到底,或者仅仅下钩到底,上钩未触底的情况而很难钓上鱼来。以前凭想当然以为调几钓几就肯定两钩到底了,甚至钓目采用调目减去一饵所压漂的目数,以为这样不但上钩“轻触底”,而且相对较灵。经过多次在小浪底及周边水库的垂钓试验,发现实际的情形往往并非如此。当然,如果是钓凶猛鱼或者吃口好的鲤鱼或者浮钓草鱼等鱼种,因为要么饵重远大于钩重,要么本身浮钓双钩不必到底,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下面力图采用多种方法来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
  一、特例分析法
  在分析前,为方便叙述,对一些名称进行统一解释。本文是建立在不等长双子线带双空钩半水调钓法的基础上。(本文及后续文章中,如无特别说明,则都是针对双空钩半水调钓法的。)
  半水:并非指钩处于水深的一半处。而是指从漂开始能从水面站立下沉到双钩即将触底的这段距离。(即双钩均未到底。)
  调目:指半水调漂时,通过增减铅皮而使漂稳定出露在水面之上的目数。下文以T表示。
  钓目:指双钩上饵后,钩和饵均稳定于水底时,(无论钩饵是处于半水状态还是双钩到底状态或者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甚至是“过底”至漂将倾斜。)漂出露在水面之上的目数。下文以D表示。
  钩目:特指在半水情况下一钩(而非双钩)本身所能压下的漂的目数。(可先无钩半水调漂看到调目为a1,再挂上单钩半水调漂看到调目为a2,则两者之差即为钩目。)简称一钩压目。下文以G表示。
  饵目:特指在半水情况下一饵(而非双饵)本身所能压下的漂的目数。(可先双空钩半水调漂看到调目为b1,再只在一钩上挂饵半水调漂看到调目为b2,则两者之差即为饵目。)简称一饵压目。下文以E表示。
  目差:指调目与钓目之差。用vm表示。
  上钩:较短的子线所带的钩。
  下钩:较长的子线所带的钩。
  A前状态:只有下饵重量到底,下钩重量和上钩饵悬浮的状态。

A状态:下钩饵到底,上钩饵悬浮的状态。也就是俗称的“一悬一沉”状态。这里的“一”指的是一个钩饵的整体。A状态比A前状态多了个到底的下钩重量。
  B状态:下钩下饵到底,上饵的一半到底,上饵的另一半和上钩悬浮的状态。B状态比A状态多了半个到底的上饵重量,使A状态时悬浮的上钩饵“轻触底”。
  B后状态:只有上钩重量悬浮,上饵重量和下钩饵到底的状态。B后状态比B状态又多了半个上饵重量到底。

特例分析之前,需要补充一个知识点。由力学平衡可知,原来由漂受浮力承担而悬浮的钩饵,如果它到底了,就无需漂受浮力继续承担了,则漂目增加这部分钩饵原来的压漂目数;原来到底的钩饵,如果它悬浮了,就是改由漂受浮力承担了,则漂目减少这部分钩饵原来的压漂目数。简单来说,原悬后沉,漂增其目。原沉后悬,漂减其目。

据此可以看出一个极易困扰调钓新手的地方。对于双空钩半水调漂来说,调漂时是没有饵的,垂钓时如果饵有悬浮,就会使漂目减少。这个多数钓手比较明白。但是,调漂时两空钩是由漂受浮力承担而悬浮的,而垂钓时下钩甚至两钩都是可能到底的,两钩中到底的部分就会使漂目增加它原来的压漂目数。这种调钓过程中由于钩的状态改变而导致漂目的改变量极易被钓手忽视。如果漂尾径较细,而鱼钩较大,即钩目较大的情况下,比如钩目达到4目,垂钓时如果两钩到底,漂目就会增加8目之多。就会造成钩饵状态判断的巨大误差。而很多钓手却在一目两目上锱铢必较,以为上下捋漂改变钓目一两目就“有效”地改变钩饵的水下状态了,无疑是徒劳的。如果考虑不到调钓过程中钩饵状态的改变是导致漂目变化的根源这个重要因素,无异于盲人摸象。

下面的特例分析,均以双空钩半水调漂4目为基础。
  1、钩目为2,饵目为2。
  则2空钩均到底应该显示8目。(因为两钩所压的4目的重量被水底的底面承担了,无须漂来继续承担,所以这双钩的4目就“冒”上去了。加上原来调漂的4目,就是8目了。下同不赘。)
  (1)挂1饵重2目,则半水漂显2目。
  (2)挂2饵重4目,则半水漂显平水。
  (3)挂2饵重4目,若钓2目,则下饵重量到底,两钩及上饵悬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是标准的调4钓2,但是在下钩饵的整体里,还有下钩的重量是由漂受浮力承担而悬浮的,这部分重量并未到底。两子线均垂直受力,下钩子线也“挡口”。即:在钩目饵目均为2目的情况下,调4钓2并未达到很多钓手期望的一悬一沉的状态。)。
  (4)挂2饵重4目,若钓4目,则下钩下饵到底,上钩上饵悬浮。(注意:这里与我们想像的不大一样。需要调4钓4才能达到一悬一沉的A状态。)
  2、钩目为2,饵目为4。
  则2钩空钩均到底应该显示8目。
  (1)挂1饵重4目,则半水漂显平水。
  (2)挂2饵重8目,若钓平水,则下饵到底,下钩和上钩上饵悬浮。(文中的“上钩”、“上饵”、“下钩”、“下饵”均可理解为一个钩饵的整体里有一个钩或者一个饵这部分的重量。而不是实指确切的一个钩或者一个饵本身。从钓组灵顿的实质是钩饵到底与悬浮的比例关系从而影响了鱼吸食钩饵的难易程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描述是很方便和易于理解的。)
  (3)挂2饵重8目,若钓2目,则下钩下饵到底,上钩上饵悬浮。(即达到A状态。注意,是在饵目为钩目的2倍的情况下,调4钓2才能达到A状态的,与上面的“钩目为2,饵目为2”时的情况不同。)
  (4)挂2饵重8目,若钓4目,则下钩下饵到底,上饵的一半到底,上饵的另一半和上钩悬浮。(注意:1,这里达到了B状态。2、之所以不是上钩到底且上饵全部悬浮,虽然在力学分析上是等同的,是因为,上饵一般是包住上钩的。若上钩到底且上饵全部悬浮于上钩上方,与实际情形及逻辑关系不符合——若上钩脱上饵而出, 一定是被漂的拉力拉升上去,绝不会下掉至“底”的。并且,上钩若想达到脱上饵而到底的状态,则应该钓浅至漂目达到8目以上。)
  3、钩目为4,饵目为4。
  则2钩空钩均到底应该显示12目。
  (1)挂1饵重4目,则半水漂显平水。
  (2)挂2饵重8目,若钓平水,则下饵到底,下钩和上钩上饵悬浮。
  (3)挂2饵重8目,若钓2目,则下钩的一半和下饵到底,下钩的另一半及上钩上饵悬浮。
  (4)挂2饵重8目,若钓4目,则下钩下饵到底,上钩上饵悬浮。(即达到A状态。)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钓组的灵顿及钩饵在水下的状态是与钩与饵的重量比值直接相关的。不同的钩饵比,在相同的调目和钓目情况下,水下的钩饵状态有明显的差异。
  二、穷尽列举法
  这个方法就是用最笨的列举出尽可能多的例子的方法,希望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1、下面我们看一个图。

图1 钓组平衡力学分析图(图中除了vm外,其他字母改为大写。

在空钩半水调漂得到调目T的过程中,有下面的等式:
         F=Q+2G (1)
  在带双饵垂钓的过程中,分析下面两种情况:
  (1)A状态。
  下钩下饵的重量被水下底面承担,所以无须漂受浮力承担。但是调目和钓目的差值T-G(即调钓目差vm)提供了向上的升力。所以有:
        F+vm=Q+G+E (2)
  从上面两式子可以得出:
         vm=E-G (3)
因为:vm=T-D,所以有:
         D=T+G-E (4)
  即,要达到A状态,必须钓目等于调目与钩目的和减去饵目。

改变公式(4)的形式为:

T-D=E-G (4a)

上面这个公式就是使钩饵的水下状态要达到精确的“一悬一沉”状态时,“四目”之间需要满足的数量关系。即:调钓目差等于饵钩目差时,钩饵就是一悬一沉。从中也可以直观看出,仅仅靠调钓目差是完全不能判断钩饵的水下状态的。

  (2)B状态
  下钩下饵及上饵的一半重量被水下底面承担,所以无须漂受浮力承担。调目和钓目的差值提供了向上的升力。所以有:
        F+vm=Q+G+0.5E (5)
  (5)式与(1)式结合可以得出:
         vm=0.5E-G (6)
可得:
         T-D=0.5E-G (7)
  即,要达到B状态,须满足调钓目差等于半个饵目与一个钩目的差这个条件。

  2、以上面的公式为依据,在通常的调目T为2和4和6的情况下,分别列举出要达到A状态和B状态所需要的钓目D。看看有什么规律和差异。见下列各表。
  

表1 调目为2时不同钩饵比达到两种状态需要的钓目

表2 调目为4时不同钩饵比达到两种状态需要的钓目

表3 调目为6时不同钩饵比达到两种状态需要的钓目

3、关于以上数据的纵横分析就从略了。有兴趣的钓友可以将数据拷入Excvel,绘制出图形,看上去就更直观了。主要的结论有:
  (1)在钩饵比比较接近于1的情况下,(简而言之,就是钩和饵几乎一样重)只有钓目达到调目,才能保证A状态。若想达到B状态,则钓目要大于调目。钩目越接近调目,则钓目需要增加更多。
  (2)在钩饵比远小于1,简而言之,就是饵比钩重很多,而且饵目接近于调目的情况下,则比较少的钓目就可以达到A状态。但是要达到B状态,则仍需要增加较多的钓目。
  (3)钩饵比是影响钓目的重要因素。
  三、公式分析法
  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之公式来进行分析,无疑是最保险的了。

穷尽列举法中,经过钓组平衡力学分析,已经得出两种特殊状态的公式:
  A状态下,有下面公式:
D=T+G-E
  赋一些特殊值:
  (1)G=E,即钩目等于饵目。得:
D=T
  说明:在钩和饵一样重的情况下,需要钓目等于调目才能保证达到A状态。通俗来说就是,钩饵同重,调几钓几,就是一悬一沉。
  (2)E=T,即饵目等于调目。得:
D=G
  说明:在饵重正好压下调目(即单饵使漂平水)的情况下,若想达到A状态,则钓目直接由钩重决定。通俗来说就是,单饵平水,钓钩目,就是一悬一沉。
  

可以分析出,在调目一定的情况下,钩饵比越大(在大于0而小于1的情况下,即钩目与饵目越接近),则为达到A状态所需要的钓目也越大。所以,减小钩饵比(即饵比钩重得多些)并且减少饵目和调目差,简单来说,饵重一点,或者单饵接近压下调目,是尽快达到A状态的两种有效办法。我们冬天在钩上挂一两条红虫去钓小鲫鱼时,因为用小漂(这里指的是细尾漂),即使是小钩也可压1目左右,而一两条红虫连半目也压不下,就是饵目过小,是一种很难达到A状态的情形。钩饵悬浮过多,两子线均垂直受力,子线挡口,增加了轻口鱼吸食钩饵入口的难度,不易钓上鱼也就不足为怪了。
  B状态的分析就从略了。

实际垂钓中,会遇到很多特殊情形影响调钓。比如走水,漂的吃铅量需要满足绷紧水线和易于抛投,底面不平或者杂物过多甚至淤泥酱层深厚,有风抛不准钓点等等。这些实际问题可以“一个一个”地分析解决。即使如此,建立在钓组物理力学模型基础上的公式仍然精确地适用。意即,钩饵的水下状态严格按照公式精确地唯一决定。这个事实不受其他条件的影响。

总结:

1、从钓组力学平衡可知,原来由漂受浮力承担而悬浮的钩饵,如果它到底了,就无需漂受浮力继续承担了,则漂目增加这部分钩饵原来的压漂目数。原来到底的钩饵,如果它悬浮了,就是改由漂受浮力承担了,则漂目减少这部分钩饵原来的压漂目数。简单来说,原悬后沉,漂增其目;原沉后悬,漂减其目。

2、一个极易困扰调钓新手的地方。对于双空钩半水调钓法来说,调漂时两空钩是由漂受浮力承担而悬浮的,而垂钓时下钩甚至两钩都是可能到底的,两钩中到底的部分就会使漂目增加它原来的压漂目数。这种调钓过程中由于钩的状态改变而导致漂目的改变量极易被钓手忽视,就会造成钩饵状态判断的较大误差。如果考虑不到调钓过程中钩饵状态的改变是导致漂目变化的根源这个重要因素,无异于盲人摸象。

3、使钩饵的水下状态要达到精确的“一悬一沉”的A状态时,“四目”之间

需要满足的数量关系为:T-D=E-G。即:调钓目差等于饵钩目差时,钩饵就是一悬一沉的A状态。

4、若想达到下钩下饵及上饵的一半重量到底,上饵的另一半和上钩重量悬浮的B状态,“四目”之间需要满足的数量关系为:T-D=0.5E-G。即:调钓目差等于半个饵与一个钩的目差时,钩饵就是B状态。

5、仅仅靠调x目钓y目的调钓目差是完全不能判断钩饵的水下状态的。

6、钩饵同重,调几钓几,就是一悬一沉。
   单饵平水,钓钩目,也是一悬一沉。

7、钩饵的水下状态严格按照公式精确地唯一决定。这个事实不受其他条件的影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