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中医脉学特点

转载▼

古典中医(汉代以前《内经》、《伤寒论》、《经难》、《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系统中医体系。)作为一种朦胧状态的古代系统科学,它的所有理论,它的生理学、病理学、养生学、诊断学和治疗学,都是以气为核心的,这在人类文明的整个历史上,在整个医学发展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正是传统的中国医学有着顽强生命力、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古典中医的核心理论:阴阳五行、经气营卫运行——即“环”模式,正是维系于以“无”为本的“道”气一元论古典哲学。

“环”,即指一气之“振荡”(以下简称“S”),即指系统时空连续,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环”为中医真正的纲。执此一纲,即可以驭“二”(阴,阳),驭“五”(五脏、五行),驭万(症候)、驭无穷之变也。离开了系统整体一气的S,古典中医就失去了它的灵魂。离开了系统整体气的S,就没有系统的古典中医学。人体是身(稳序控制)、心(主动适应)两个控制过程,通过真气运行和神经传导,将机体所有基元、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既具有主动适应能力,又能维持人体系统的稳态。一气S之顺(动而有序),即为生理之常;一气S之逆(动而无序),即为病理之变。诊脉,即诊一气之顺逆。为治之道,顺而已矣,这是古典中医的核心精华。事实上,从古典中医发展的全过程“抽提”出来的这一“环”模式,在中医发展过程的任何一个时期(不论“内”、“难”时代还是金、元、明时代),都未曾以清晰、完整的形式存在过。作为古典中医理论核心的“环”模式,一直是以“朦胧”状态存在于中医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的。

《内经》的针灸临床是建立在以脉诊“气”,用针调“气”,调气令“平”、调气令“顺”,使气液运行(《内经》称营卫运行)的整体状态稳定有序,这就是当时针灸临床随机诊疗的唯一目的。正是这一诊调“气机”——针对整体状态调整的诊疗方法,将中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巅峰,造就了先秦两汉时期中医的黄金时代。当时医家,论理不离阴阳、经络脏腑、营卫运行,论诊论治不离脉色、不离整体“气机”的调整。当时“上工治病”可以“十全其九”,“下工治病”亦可“十全其六”,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由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别是自晋唐以后,中医系统理论开始趋向离散,之后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在以脏腑为中心、以症候为指南的临床治疗中,脉诊已经丧失了原有的临床价值。后世中医广为流行的多元辨证方法:八纲辨证法、脏腑辨证法、六经辨证法、三焦辨证法、卫气营血辨证法等,已不具有对整体状态辨证功能。

历代医家,虽然卓有功效,声名显赫者不乏其人,但除明代的张景岳(号通一子)之外,大多以经验取胜,鲜有以理论(将阴阳五行,经络脏腑贯通为“一”)取胜者。

只要中医体系一天不清晰化、不简化,一天不消除基本理论上的“朦胧”,这种经验科学的特点,就一天不能消失,也就很难建立起真正的系统医学科学。

为了找回中医久己失去的传统优势,韦刃老先生将古典中医的“环”模式,从浩如烟海的古文献中抽提出来。用“S”这个符号来表征这一医疗体系,目的是为了凸显系统中医的整体观及生理、病理规律的统一性。S中医是以疾病本体观为核心,以系统整体S观解释生命(生理、病理)过程,立足于系统整体功能状态,以全息脉诊为观察窗口,以强生为目的,以系统稳态控制为着眼点,以随机诊疗方法进行临床操作的医疗体系。

S中医是古典中医精华部分的现代延伸,并对其在深度与广度上加以拓展,将其贯彻到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所有方面。迄今为止,S中医的发展先后经历了:

一、以脉诊为中心的随机诊疗体系的确立。

二、实现理论体系的清晰化、辨证施治的系统化、临床操作程序的简化及辨证诊断依据的客观量化、规范化等。

三、进行三级临床常用药物的筛选。一级筛选由300余味减少至120味,二级筛选又减少到50-60味,目前临床常用药物不超过20味。为了适应随机诊疗临床需要,作了除注射剂之外的其他多种剂型的改革尝试。

四、大量进行脉——药、脉——针对应的临床实验,对临床所遇到的一切疾病的摸索治疗,事实证明,普遍有效。

韦刃老先生提倡“还医于民”,医术就是老百姓的健康工具,“兴之于民,还之于民”。S中医就是为民众基础量身定做的非常容易学,非常容易懂的“简、便、验、廉、安”的中医普及之学。

简:理论简明;诊断简单(绕过复杂的望闻问辩证流程,唯脉无症);取穴精简(脉针对应及生物钟)。

便:用药简巧(药少量微);服用方便(携带、保存、含服均方便)。

验:疗效显著,随机诊疗时均能立竿见影。

廉:成本低廉、常见易寻、不易假冒。

安:药食同源、环保无任何毒负作用。

经过40多年的临床探索和理论体系建设,S中医体系已经基本成型,其中尤以脉学辨识体系及脉药精准对应独树一帜。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生命环脉学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0)

相关推荐

  • “脉诊 ” 中医健康管理学习系统

    元旦伊始,向徜徉在中医生命智慧的海洋里的您,致敬,并在新年之始,我们梳理追根溯源的中医核心智慧,向中医健康管理的目标--"健康的长久和自在"--迈进. 脉诊是必学 想进入中医殿堂, ...

  • 脉诊笔记(三)

    中医的理论观念是以天人和一的观念,是以气做为整个宇宙,最原始,最本质的物质来解释人体的生命,这个解释,西方的科技在中医面前显得无能为力,气是维持人体生长生存的基本物质,西医的科技是检测不到气的,西医无 ...

  • 中医脉学金口诀与医中百误歌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 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 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 ...

  • S中医脉学总结~续集

    前文在续 书接上一回 话说,我们讲完脉学用药,接下说说讲座中生物钟的应用. 附带现场 生物钟疗法 生物钟疗法传统来说,叫子午流注.但是韦老发现他师父教他的子午流注太复杂了,而自己研究出了新理论:如果脉 ...

  • 老中医数家珍:中医脉学不传之秘,独步医林五步脉

    老中医数家珍:中医脉学不传之秘,独步医林五步脉

  • 中医脉学千古不传之秘:为什么28脉要用场景模拟的表达方式?

    老王开说关注2019-12-04 14:38 日钢特惠A100大号美工刀片18mm壁纸裁纸刀片工业用多用途多功能 庆祝公司上市一周年!价值1580元炒股神器,4月1日免费领! 广东面向上班族开放成人本 ...

  • 学脉必读,中医脉学口诀

    脉学七言诀 ■ 浮 脉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 ...

  • 古中医脉学“四字真言”版

    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彦希范著 明蕲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 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 ...

  • 我的中医脉学之路连载六

    前几期我们谈了很多关于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同时也谈了中医的派别问题等等,现在我们来谈谈脉学,想将我如何学习脉学的历程书写出来,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给大家一个诊脉时的思路,共同思考脉学.传 ...

  • 我的中医脉学之路连载一

    我是一个地道的民间中医,没有进入中医学高等学府学习过,是民间中医我的师傅带我走入中医的大门,同时我也是一个推崇脉诊的民间草医,而不是将脉象仅仅视为中医诊断方法之一,尤其不甘心于把脉诊视作摆设的现象.我 ...

  • 古代中医脉学相关书目

    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