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肝汤

补肝汤

■筋缓不能行走,眼目昏暗;或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昏花,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共奏养血滋阴,柔肝舒筋之功

处方:当归 白芍 川芎 生地 枣仁 木瓜 炙甘草功能主治养血滋阴,柔肝舒筋。主虚劳肝血不足,筋缓不能行走,眼目昏暗;或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昏花,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舌干红,脉弦细数者。补肝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备注本方由四物汤加味而成。方中四物汤滋养阴血;酸枣仁、木瓜、甘草酸甘化阴,柔肝舒筋。合用共奏养血滋阴,柔肝舒筋之功。

《治肝三十法》

导读:清·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又名《治肝三十法》,全书不过几百字而已,却对中医肝病理论影响深远。程门雪先生为之编纂了歌诀,刘保和稍作修改,今编者将原文和修改过的歌诀对照排列,便于大家理解记忆。假使各位能牢记于心,则临床水平必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与原文

总纲:

肝气肝风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冲心犯肺乘脾胃,夹寒夹痰多异形,本虚标实为不同,病杂治繁宜细究。气有多余便是火,内风多从火发生,阳亢上冒巅顶甚,血虚旁走四肢病。

各论:

1.一法曰:疏肝理气。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疼痛,

疏肝理气香附郁,苏梗青皮橘叶属,

兼寒吴萸热丹栀,兼痰半夏与茯苓。

2.一法曰: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血络,如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疏肝不应宜通络,营气窒痹辛润行,

络脉瘀阻归须桃,旋覆泽兰新绛增。

3.一法曰:柔肝。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肝气胀而疏更甚,归杞膝柏柔肝任,

兼寒肉桂与苁蓉,兼热天冬生地从。

4.一法曰:缓肝。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缓肝之急经方好,白芍橘饼甘麦枣,

肝气甚而中气虚,此方变化无穷奥。

5.一法曰:培土泄木。肝气乘脾,脘腹胀痛,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药、木香。即培土泄木之法也。温中疏木也。黄玉楸惯用此法。

培土泄木用六君,吴萸白芍木香临,

脘腹胀痛肝乘脾,温中疏木法意深。

6.一法曰:泄肝和胃。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 脘痛呕酸,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脘痛呕酸肝乘胃,泄肝和胃法亦贵,

二陈汤和左金丸,金铃白蔻随机兑。

7.一法曰:泄肝。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金铃、延胡、吴萸、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

泄肝肝气上冲心,热厥心痛用左金,

金铃子散寒椒桂,寒热俱有连芍寻。

泄肝主法苦辛酸,三者错综随证斟。

8.一法曰:抑肝。肝气上冲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肝气冲肺抑肝立,猝得胁痛暴上气,

喘主吴萸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宜。

9.一法曰:熄风和阳。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

肝风初起头目眩,熄风和阳即凉肝,

羚羊钩藤白蒺藜,决明甘菊丹皮赞。

10.一法曰:熄风潜阳。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

熄风和阳而不效,潜阳便将滋肝招,

牡蛎生地女贞子,菊花玄参胶白芍。

11.一法曰:培土宁风。肝风上拟,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及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培土宁风缓肝遵,宜滋阳明泄厥阴,

中虚纳少肝风逆,玉竹芍草麦菊参。

12.一法曰:养肝。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者,宜养血熄风,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即养肝也。

养血熄风养肝法,肝风旁走四肢夸,

经络牵掣或麻者,地归杞膝首蔚麻。

13.一法曰:暖土以御寒风,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是暖土以御寒风之法。此非治肝,实补中也。

暖土以御寒风方,近效白术附子汤,

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服之康。

14.一法曰:清肝。如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

肝火游行于三焦,上下内外无不到,

清肝羚羊丹栀芩,竹叶连翘夏枯草。

15.一法曰:泻肝。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

泻肝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泻青丸。

16.一法曰:清金制木。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如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

清之不已肝火炎,清金制木即制肝,

沙参石斛天麦冬,玉竹杷叶石决全。

17.一法曰:泻子。如肝火实者,兼泻心,如甘草、黄连。乃“实则泻其子”也。

肝火实者兼泻心,泻子甘草黄连存。

18.一法曰:补母。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亦乙癸同源之义也。

肾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补母用,

乙癸同源益肾水,大补阴与六味呈。

19.一法曰:化肝。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是清化肝经之郁火也。

郁怒伤肝用化肝,气逆动火生热烦,

青陈丹栀芍泽贝,胁痛胀满动血尝。

20.一法曰:温肝。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肉桂、吴萸、蜀椒。如兼中虚胃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汤法也。

呕酸上气肝有寒,肉桂萸椒谓温肝,

中虚胃寒加参姜,大建中法尤为善。

21.一法曰:补肝。如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

补肝沙苑菟丝杞,脂麻枣仁萸首乌。

22.一法曰:镇肝。如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之类。

镇肝金箔赭磁牡,青铅石决龙齿骨。

23.一法曰:敛肝。如乌梅、白芍、木瓜。此三法,无论肝气、肝风、肝火,相其机宜,皆可用之。

敛肝乌梅木瓜芍,肝气风火相机入。

24.一法曰:平肝。金铃、蒺藜、钩钩、橘叶

平肝蒺铃橘叶钩。

25.一法曰:散肝。“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是也。

散肝达郁逍遥优。

26.一法曰:搜肝。外此有搜风一法。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也,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蚕蜕、白附子。

外风引动内风病,搜肝便有搜风用,

二活蔓荆薄天麻,蝉蜕白附防荆蚕。

27.一法曰:补肝阴。地黄、白芍、乌梅。

肝阴地黄芍乌梅

28.一法曰:补肝阳。肉桂、川椒、苁蓉。

肝阳肉桂椒苁蓉。

29.一法曰:补肝血。当归、川断、牛膝、川芎。

肝血归芎膝断汇。

30.一法曰:补肝气。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

【胁痛-辨证论治】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明确指出:“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医方考·胁痛门》又谓:“胁者,肝胆之区也。”且肝胆经脉布于两胁,故“胁”现代又指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肝胆胰所居之处。胁痛是肝胆疾病中常见之证,临床有许多病证都是依据胁痛来判断其为肝胆病或系与肝胆有关的疾病。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胁痛是由湿热外邪侵袭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致,伴有寒;热表证,且起病急骤,同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目睛发黄,苔黄腻等肝胆湿热症状;内伤胁痛则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肝阴不足所引起,不伴恶寒、发热等表证,且起病缓慢,病程较长。2.辨在气在血一般说来,气滞以账痛为主,且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的轻重每与情绪变化有关;血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3.辨虚实实证由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外感湿热之邪所致,起病急,病程短,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由肝阴不足,络脉失养所引起,常因劳累而诱发,起病缓,病程长,疼痛隐隐,悠悠不休而喜按,脉虚无力。治疗原则胁痛的治疗着眼于肝胆,分虚实而治。实证宜理气、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虚证宜滋阴养血柔肝。临床上还应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适当配伍疏肝理气,利胆通络之品。辨证论治(一)肝气郁结 1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2治法疏肝理气。2方药柴胡疏肝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枳壳、陈皮理气除胀,川芎活血行气通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止痛之功。若气滞及血,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若兼见心烦急躁,口干口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气郁化火之象,酌加栀子、黄芩、胆草等清肝之晶;若伴胁痛,肠鸣,腹泻者。为肝气横逆,脾失健运之证,酌加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以健脾止泻;若伴有恶心呕吐,是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酌加半夏、陈皮、藿香、生姜等以和胃降逆止呕。(二)瘀血阻络1主症胆气虚的中医辨证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已,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2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3方药血府逐瘀汤。方用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而养血,柴胡行气疏肝,桔梗开肺气,枳壳行气宽中,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若瘀血严重,有明显外伤史者,应以逐瘀为主,方选复元活血汤。方以大黄、桃仁、红花、穿山甲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当归养血祛瘀,柴胡疏肝理气,天花粉消肿化痰,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还可加三七粉另服,以助祛瘀生新之效。(三)湿热蕴结1主症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2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3方药龙胆泻肝汤。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泄火,柴胡疏肝理气,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养血清热益肝。可酌加郁金、半夏、青皮、川栋子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若便秘,腹胀满者为热重于湿,肠中津液耗伤,可加大黄、芒硝以泄热通便存阴。若白睛发黄,尿黄,发热口渴者,可加茵陈、黄柏、金钱草以清热除湿,利胆退黄。久延不愈者,可加三棱、莪术、丹参、当归尾等活血化瘀。对于湿热蕴结的胁痛,祛邪务必要早,除邪务尽,以防湿热胶固,酿成热毒,导致治疗的困难。1主症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两目干涩,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2治法养阴柔肝,佐以理气通络。3方药一贯煎。本方为柔肝的著名方剂。组方原则宗叶氏“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之意,在滋阴补血以养肝的基础上少佐疏调气机,通络止痛之晶,宜于肝阴不足,·络脉不荣的胁肋作痛。方中生地、枸杞滋养肝肾,沙参、麦冬、当归滋阴养血柔肝,川栋子疏肝理气止痛。若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可加草决明、女贞子;头晕目眩甚者,可加钩藤、天麻、菊花;若心中烦热,口苦甚者,可加栀子、丹参。肝阴不足所致胁痛,除久病体虚,失血等原因外,尚有因使用香燥理气之晶太过所致者。一般说来,气滞作胀作痛,病者苦于疼痛胀急,但求一时之快,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获效,以致香燥理气太过而伤肝阴,应引以为戒。“胁痛为临床常见病,主要证型有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肝阴不足等,病位在肝胆,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以辨外感、内伤,在气、在血和辨虚、实为辨证要点。胁痛的治疗着眼于肝胆,分虚实而治。实证宜理气、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虚证宜滋阴养血柔肝。临床上还应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适当配伍疏肝利胆,理气通络之品。但应注意,对于香燥理气之晶,不宜过量服用。”胆气虚的中医辨证

胆小不是胆的体积小,而应当是胆虚,要讲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说一说胆的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脉经》)。胆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之,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入于小肠。胆汁“感肝木之气化而成,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洁而无黄”(《难经正义》)。肝胆同属木行,一阴一阳,表里相合。“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医学见能》)。故胆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胆的疏泄须赖肝气疏泄而行其职。所以胆的作用方向是疏泄、下降。

贮藏于胆腑的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若湿热蕴结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胆气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

2.主决断:胆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大恐)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故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精神心理活动与胆之决断功能有关,胆能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情志。肝胆相济,则情志和调稳定。胆气豪壮者,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且恢复也较快。所以说,气以胆壮,邪不可干。胆气虚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时,则易于形成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病变,常可从胆论治而获效。故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所以胆气壮就勇敢、有勇气,胆气虚则怯懦、畏惧。

3.调节脏腑气机:胆合于肝,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气机,则内而脏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胆的功能正常,则诸脏易安,故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脏象论》)之说。即所谓“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杂病源流犀烛》)。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机体,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而阴阳平衡,气血和调:胆为腑,肝为脏,脏腑之中脏为主,腑为从:何谓“十一脏取决于胆”,而不云“十一脏取决于肝”呢?因为肝为阴木,胆为甲木,为阳中之少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阴为阳基,阳为阴统,阳主阴从,即阴之与阳,阳为主导。胆为阳木,而肝为阴木,阳主阴从,故谓“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就是肝的疏泄功能是通过胆的疏泄来完成的,肝是疏泄功能的“决策者”,胆是疏泄功能的“执行者”,肝为“将”,胆为“兵”。

总之,“十一脏取决于胆”旨在说明在思维活动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相互为用,而非指胆具“五脏六腑之大主”的作用。胆之决断必须在心的主导下,才能发挥正常作用。所以“心为君主之官”,“心为君”、“肝为将、为谋臣(隐居幕后)”、“胆为兵”。

心、肝、胆的这一功能常说心胆,不说肝,也并不是说肝不重要。心胆失常,有哪些表现呢?主要有以下几种病症。

心胆气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禀赋不足,或暴受惊吓,导致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所表现出来的虚烦不寐,胆怯心悸,舌淡,脉弦细的一类病证。常见于不寐。心虚则神不内守,胆虚则少阳之气失于升发,决断无权,则肝郁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扰动神明,故遇事易惊,神魂不安,可至不寐。

心虚胆怯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因七情所伤,或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所表现出来的一类病证。常见于心悸。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不能自主,故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为心气虚之象。

总结一下,胆虚主要是胆气虚,心虚,可有心气虚,也有心血虚。并且他们往往相兼为病。

下面介绍中医治疗胆病的八法:

胆为六腑之一,附于“肝短叶中”,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足少阳经属胆络肝,两者互为表里,功同一体,胆可助肝共司谋虑决断、疏泄条达之职。

但在以五脏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医者多详于肝而略于胆,殊不思胆属奇恒之腑,既有腑的形态,又有脏的功能,实而不满,满而不实;贮藏传送清净之胆汁,泄注胃肠,协助脾的运化。且肝以升为用,胆以降为和,升降相因,方能保持动态平衡。若升与降、疏与泄失调,则每易肝胆同病,互为影响。

而且“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医学入门》)。脾之升从乎肝,胃之降从乎胆。故临证不仅要治肝不忘胆,还要胆胃、胆脾、胆肠、胆心同病同治,才能体现脏腑相通的整体治疗特色。

胆病常见者有黄疸、胆胀、胁痛、腹痛,涉及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占位性病变、胰腺炎等,且与多种肝病有密切关系。

辨证有肝胆气滞、肝胆火旺、肝胆湿热、肝胆痰瘀、胆郁痰扰多类,与其他脏腑同病的还有胆胃不和、胆热腑实、心胆虚怯、胆心同病(胆心痛)等。但其治则总应以通为用,以降为和。顺其性而调之。必要时在以通为补的基础上,亦可补而通之。

论其治疗大法虽有多端,但每因证候复合兼夹,临床必须杂合用之。兹举其要者条例于下:

一法曰舒郁:意在疏肝以解郁,理气以利胆,适用于“肝胆气滞证”。多因情志刺激,抑郁不乐所致,与素体肝郁有关。

症见胸胁胀痛或窜痛,手按不舒,喜太息,多愁善感,容易生气,妇女月经不调,经来乳胀,舌苔薄白、尖边红,脉弦等。

方用柴胡疏肝散,若属血虚肝郁,可取逍遥散,气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气逆噫嗳加黄连、吴茱萸、白芍。

二法曰苦泄:治取苦寒逆折之品,清泄肝胆火热。适用于“肝胆火旺证”,郁火、湿火杂见。

症见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头胀头痛,口苦口干,小便黄赤,皮肤湿疹,阴下湿痒,舌苔黄燥、质红,脉弦数等表现。

方用龙胆泻肝汤,湿火重者加黄连、大黄、黄柏、土茯苓;郁火重者加香附、夏枯草、丹皮。

三法曰清化:此乃清热与化湿复合并投,以治“肝胆湿热证”。湿热既可外受,亦可内生,多因过食甘肥厚味,嗜酒过度,以致酿湿生热。

症见胁肋胀痛,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大便溏垢不爽,小便黄赤,口苦口黏,面目发黄,皮肤瘙痒,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或数、或濡。

方选茵陈蒿汤、茵陈四苓汤、甘露消毒丹。临证应辨湿重、热重、湿热并重,随其主次消长,动态演变及相关兼夹病理因素配药。

四法曰和降:此为苦辛合法,苦降辛通,和中开痞,泄肝安胆之意,适用于“胆胃不和证”。

症见脘腹、痞胀,嘈杂泛酸,噫气,口苦,苔黄脉弦。方选半夏泻心汤、栀芩二陈汤合左金丸之类。此即《灵枢·四时气》所说:“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是也。

五法曰通利:腑以通为用,司传导之职,若“胆热腑实”,胆液不能疏泄,则通导失司,腑气壅塞,不通则痛。

症见胁痛如绞,胀痛引背,灼热拒按,寒热弛张,胸闷口苦,泛恶欲呕,大便多秘,目黄肤黄,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方取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通利与和解并施;有黄疸者加茵陈,便秘加芒硝。

六法曰消积:湿热滞留,胆失疏泄,久而痰凝血瘀,“痰瘀郁胆”,结为砂石,变生息肉。

症见常苦右侧胁肋胀痛,胸闷脘痞,脂餐加重,便意不爽,口苦,尿黄,或体形偏胖,舌苔黄薄腻、质暗,脉小弦滑。治当化痰以消结,化瘀以软坚。

方用自拟四金化积汤(金钱草、海金砂、矾郁金、鸡内金、酢浆草、虎杖、威灵仙、莪术、青皮、枳实、陈胆星、乌梅肉)等。

七法曰靖养:胆靖则神安,养心郁自解。多属长期抑郁不乐,或因惊恐过度,以致“心胆虚怯”或“胆郁痰扰”。

症见心悸不宁,烦躁不寐,焦虑不安,若气郁生痰,则伴见眩晕、呕恶、痰多、口苦,苔腻罩黄或黄滑,质淡红,脉濡滑。方用《千金》定志丸合黄连温胆汤。

八法曰温通:久病入络,湿热痰瘀阻滞胆道,郁遏肝阳,生发条达失司,以致胆郁络瘀,甚或“胆心同病”。

症见胆区怕冷喜温,胁背胀痛,时作时止,得温为舒,厌食生冷,大便或溏,或见胆区绞痛牵引胸背,短气乏力,舌苔淡黄质暗紫,脉细弦、或沉弦或细涩。多见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久病,或胆心综合征之卒痛,治当温胆通络。

方用桃仁红花煎、当归四逆汤加肉桂、吴茱萸、川椒、九香虫、甘松、檀香、荜茇等。阳气虚衰者加人参、制附子、干姜、炙甘草、良姜、当归等补而通之。

卒痛势急者,急服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之类。《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凭脉辨证,即似指胆心痛,心律失常而言。

上列治法,临床还应根据证候的交叉错杂,动态演变,组合应对,才能达到机圆法活的化境。

(0)

相关推荐

  • 秒懂!养 生 要 养 肝——Earls360馨醫堂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气温回暖,正是阳气生发的时节,因而春天通肝,春天养好肝,达到防疾病保健康的目的. 中医认为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畅气血,二是调畅情志.其中任何一个生理功能出现问题,都 ...

  • 金秋更需生发木气,养肝走起 | 泽正健康

    养肝是我们反复强调的问题,尤其今年2020年金太过的年份里,金克木,又逢萧杀之气的秋天,养肝更要加倍重视. 近期不少人出现的头疼.失眠.焦虑症.抑郁症.眼睛疼.迎风流泪,都是因为肝胆经出了问题,比如这 ...

  • 大补肝汤治疗严重多汗

    时间:2021-01-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艳 薛某,女,66岁,1954年1月26日,甲午年初之气生.2020年10月29日首诊. 患者有重症肌无力病史3年余,长期服固定剂量溴吡斯的 ...

  • 庚子年应用大小补肝汤验案集锦

    编者按:近期,有关大小补肝汤临床应用的很多稿件中都谈到了跟庚子岁五运六气的关系.在某一时段,相应的运气方常会集中出现一方多治的临床特效,这是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的一大特色.对新冠肺炎疫情,顾植山教授等提到 ...

  • 补肝汤治疗郁症

    庚子仲秋,门诊治一焦虑患者,想到近日跟随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门诊时,习得<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大.小补肝汤的妙用,遂予小补肝汤,投剂辄效.现整理病历报告如下: 吴某 ...

  • 《补肝汤》功效:补肝养筋明目。主治:肝血...

    <补肝汤> 功效:补肝养筋明目. 主治:肝血不足,筋缓手足不能收持,目暗视物不清,舌质淡,脉弦细. 用方: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炙甘草.木瓜.酸枣仁. 出处:<医学六要>卷七 ...

  • 补肝散。补肝汤。泻肝汤。。。。。。。。。。。。。。。

    2 <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补肝散 2.1 处方 山茱萸肉 当归 五味子(炒,杵)山药 黄耆(炒)川芎 木瓜各15克 熟地黄 白术(炒)各3克 独活 酸枣仁(炒)各12克 2.2  ...

  • 赤脚名医讲汤液经法第三讲:小补肝汤

    2010-09-04 赤脚民医:大家晚上好 今天讨论的题目是汤液经法中的小补肝汤 小补肝汤: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或汗出,头目眩运者. 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 这 ...

  •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3,4讲:小补肝汤 大补肝汤

    大补肝汤 讲于大汉医魂QQ群:123637863 医者仁心(544819248)  19:59:55 请民医讲课! 赤脚民医(404993129)  20:01:58 今天没什么好讲的了,因为前面讲的 ...

  • 大补肝汤的妙用——头晕目眩3年有余,中医辩证施治7天显效

    眩晕症病因很多,以前治疗起来,总是要么从痰饮的思路想,要么从肝风治,开的方子总是思路不够清晰,效果有时候好有时候不见效.不过自从又听了一遍我师父讲的<辅行诀>后,对眩晕症又有了新的思路. ...

  • 大补肝汤治头晕目眩

    组成 桂枝 干姜 ⁺ 旋覆花 代赭石 五味子 大枣  ⁺竹叶 大补肝汤的妙用--头晕目眩3年有余,中医辩证施治7天显效 缪蓓古典中医 03-18 眩晕症病因很多,以前治疗起来,总是要么从痰饮的思路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