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56)“上火”的诱因与治疗
自2021年开始,国家从小学增设中医教育课,旨在全民普及中医药教育,为普及中医药文化,从即日开始用现代通俗语言深入浅出与大家共同学习中医药知识,使2021年前走出校园的喜欢中医药的同学补上这一课,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让人人都能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享受国家大健康产业政策红利,成为自己、家人、社会的健康管理师。也为西医学习中医及中医夯实理论基础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敬请关注本头条号)
“上火”是现代人经常会遇到的一个身体症状,但因为认识上的误区,造成不加辨证的盲目服用一些寒凉清火药物,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副作用。
引起上火的原因很多,本文是从六经辨证的视角来解读“上火”,介绍六经中各系统引起“上火”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希望读者朋友读完会对“上火”有一个全新认识和启发。并找到新的治疗方法。
一、太阳之火:太阳系统是人体体表的防御系统和空气交换系统,体表毛孔的“开、合”呼吸机制保障了人体呼吸系统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功能,如果外邪攻击太阳系统导致太阳系统紊乱,则正常的功能会丧失或被削弱。如果寒邪收缩会导致太阳系统收缩郁结而产生内热,郁结的热量即会产生“火”症。当风寒束表时,与寒邪的收缩作用相反,热邪会导致太阳系统的汗孔畅开而入侵到体内损耗人体的津血。
太阳表系统起着与外界能量交换和汗孔呼吸的功能,因外邪入侵或自身虚弱而无法正常工作时,会在体内产生郁结之热,这种“热”需要通过修复太阳系列来实现。如病人得了桂枝汤证,汗出太多损伤了津血也会出现上火的症状。因太阳系统“生病”,人体的毛孔散热紊乱导致热交换出现问题造成的“上火”,应该以修复和激活太阳系统的功能为主。临床上应从《桂枝汤》的思路来辨证治疗。
二、阳明之火:阳明系统在人体指的是肠胃,对太阳表系统起支持作用,太阳“开、合”失常产生的郁结之“内火、内热”很容易传递到阳明。当内热严重损耗体内津液时,可以用《白虎汤》来清热生津。组方:生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用生石膏清热,知母生津来保护阳明不深入消耗少阴的水液。以上两味药过于苦寒,所以用炙甘草和粳米保护肠胃免受太大损伤。
如果产生的热邪太严重而损伤津液,会出现便秘、小便少而黄等症状。《伤寒论》用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方药泄热清火。用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等制剂属于清阳明系统“火邪”的,如果是阳明之火则治疗有效,否则会损伤阳气导致体内系统紊乱,误用还会损伤肠胃和脾肾阳气而消化不良,造成系统失调。
三、少阳之火:少阳系统是人体阳气的调节系统,蕴藏着轻柔的生长之气。如果邪气传递到少阳系统,造成郁结也会产热,这种热不是大热,以口苦、咽干、目眩为表现形式。治疗则以《小柴胡汤》为辨证思路,用柴胡疏通少阳并清除郁结之热。如果内热传递到阳明而造成少阳阳明兼有郁结之热,则以《大柴胡汤》为主要辨证思路。
四、太阴之火:太阴脾系统主管运化水谷精维和水液。主管的津液量最大,在五行中属土,。人体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这些水需要阳气的运作和鼓舞来实现整体循环的目的,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需要阳气的温煦和鼓舞。如果阳气不足水液的代谢就会失常。体型过胖的人因水液滞留体内而变成了痰饮,痰饮和消化不良的食物堆积在体内发酵后会产生郁结之热,虚火上浮在头面会产生“火”症。治疗时容易被当作阳明之火而“滋阴泻火”,青年人的头面痤疮就属此类型。
瘦弱的人因为脾虚体内无法留住水分而津血匮乏也会导致上火,因阳气虚弱水液气化不足而感觉有类似口渴上火的症状。无论上述的胖和瘦,治疗都应温热健脾,所不同的是肥胖痰饮体质应同时考虑利水渗湿,瘦弱体质应同时考虑健脾和滋阴养血,温阳健脾和补血养津同时进行。李东垣以“补中益气丸”等升阳健脾的方式治疗太阴之火,提出“太阴虚则生浮热”的学术思想。
《伤寒论》是通过“四逆汤”和“附子理中汤”的方式来治疗。肥胖痰湿型体质可结合“真武汤”的思路来扶阳利水健脾。瘦人津血亏损型应扶阳健脾滋阴养血。太阴脾系统上火的症状应以白术、干姜、炙甘草、附子组合为主的思路,可用少量黄柏、黄连反佐清除郁结之火。
五、少阴之火:《伤寒论》在太阴脾系统寒化和少阴肾系统寒化时有个典型的区别,即太阴寒化口不渴而少阴寒化口渴,口渴的症状提示少阴阳气不足,不能有效运化调度水液而口渴,当水液不能调度蒸腾到头面部时会产生上部头面的“火”症。
少阴和太阴的“上火”症状均采用“四逆汤”的组方都会有效,其本质是少阴和太阴均属阳虚导致的,对少阴寒邪郁结之火引起的牙痛可用细辛散寒解郁。还有一类慢性虚损上火用温热的方法会出现更加上火的症状(如痔疮发作,口干舌燥),这类上火多属厥阴之火。
六、厥阴之火:厥阴肝系统主藏血,血是津液中最精华部分,厥阴的特点是阴中含阳,阳气负责鼓舞厥阴阴血的运动和输布,当厥阴的生发之气被寒邪抑制时,相火郁结不能条达郁极而发则出现热症,常见的“肝火”都是肝气虚寒而化郁化火,并非真正的“肝火旺”。治疗以温暖的方法疏肝解郁,必要时暖下清上,不能单用清热泻火会导致肝气更加虚寒。
厥阴的火症与少阴和太阴不同,慢性虚损性上火症状是厥阴的“肝阳”和“肝血”双双亏损,加上厥阴“郁结”造成“道路不通”,如果简单的用“四逆汤”来温,寒邪会得到缓解,但聚集的热量会导致局部郁结更多,肝血不足“阴不制阳”会令上火的症状加重。
对厥阴上热下寒的“火症”以乌梅丸的思路来辨证治疗。厥阴肝血不足“阴不制阳”导致虚火上浮的慢性病患者,可采用“炙甘草汤”的治疗思路,厥阴的肝阳和肝血不足均会导致厥阴郁结和“火证”,治疗不仅要考虑扶助阳气,还要考虑滋润其阴血。可用治疗厥阴慢性虚损“吴茱萸汤”和“黄土汤”来辨证。
另外,炙甘草这味药除本身具有滋阴补津的效果外,还有“蓄水”的作用,可以保存体内的阴液,它的作用在炙甘草汤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重用炙甘草四两,大枣30枚,清酒导引入血脉,使其快递恢复体内流失的水液和津液并引入厥阴。
如果在炙甘草中加入祛除厥阴郁结之寒的吴茱萸、温补少阴的附子、温补太阴的干姜、炙甘草汤中的生地,阿胶本身有祛除厥阴之火的功效,火麻仁有润滑通结的作用,就可以找到治疗厥阴之火和慢性虚损性疾病的总体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