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文】我为什么要把“警告”改成“敬告”?
我为什么要把“警告”改成“敬告”?
作为市区内唯一的一所建设类专门化学校,双休日我们承接了今年的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国家级)。考务培训会上,组织方一再要求参与监考的我的同事们,务必在考场内显眼的位置,写上以下四点“警告”:
1.手机、资料、提包等规定以外物品不得带至座位,否则按违纪处理。如有主观违纪行为,将被“信用浙江网”公布。
2.考后将进行雷同检测,若有雷同答卷和不按规定填(涂)写考试基本信息的将按0分处理。
3.本考试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应试人员如有替考、使用伪造证件、使用作弊器材的行为,将受到刑事处罚。
4.本考场已实施全程监控。
培训结束后,分头布置考场。我在布置002号考场的时候,按照组织方的要求在考场正前方的黑板上,写上了四点“警告”——但是,我把题头的“警告”写成了“敬告”!不是笔误,的确是别有用心的。
1.不妨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辨析“警告”和“敬告”这一对词语。
“警告”释义:①提醒,使警惕。②对有错误或不正当行为的个人、团体、国家提出告诫,使认识所应负的责任。③对犯错误者的一种处分。
“敬告”释义:敬辞,告诉。
从上述简单释义来看,这两个词的差别很明显:“警告”是有威胁性质地告知,几乎是拿听话者当犯错者、坏份子甚至是敌对的人来看待,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感;“敬告”则是很有礼貌地告诉别人,不含惩戒的色彩,更多的是对人的一种起码的尊重。
别看“警”和“敬”这两个字,只差了一个言字底,也正因为有了这个“言”字打底,发出“警告”者不管有理没理,天然地自以为是真理的化身、权威的喉舌、规则的代言人,说起话来底气十足,似乎眼睛也长到天灵盖上去了,根本看不到对面的人。既然看不到对面的人,也无需照顾受话人的感受,至于表达什么、怎么表达、表达的效果和意义,都落到九霄云外的天河里去了。
一个平常人,一个正常的平常人,没有谁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警告”的。尤其是自己根本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时候。
2.不妨从关系学的视角来看监考人与应试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是考试大国,各种考试层出不穷,因考试而衍生出来的作弊技巧也与日俱增。监考人与考生之间,在很多时候不成文地演变出“警察与小偷”的关系来,大到全民重视的高考、国考,小到街道办事处招考临时文员,监考的、参考的,莫不心怀芥蒂,彼此总是不对眼。这真是一种病,而且近乎是社会病!但是即使社会真的病了,也不能成为我们临时客串“考官”时大书特书“警告”的理由。
考场里,扫描全场的监考人和一门心思答题应试者之间,既然不该是“警察与小偷”,更不该是正与邪、高与下、我与匪的关系。考生来应试,自然想要以成绩换取“功名”(恕我用了“功名”这个词);在考场设置考官的主要功能就是让考生在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下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真实地呈现出日常所学——如此看来,考官更多地考虑如何为考生做好服务工作:考前准备做到位没有,考场环境好不好,通风不通风、光线好不好、温度适宜不适宜,临时救急的文具配备与否等等;考中,适时地巡视,提醒走神、渴睡的考生,也及时掐灭考生想要投机取巧的苗头,让自己考场的全体考生都能在公平的氛围下答题。扮演好一个为考生服务的角色,服务工作做到细处了,考官们何来“警告”的必要?!
人与人之间,只有角色的不同,没有高下尊卑之分。这就是最朴素的人际关系。我们承接了一场考试,让我们这些临时客串“考官”的人们和那些前来应试的“考生”在考场里互为彼此,相互成全:本来素不相识的两种人今天在考场上相遇了,也只有这狭小的空间里、短短的两三小时中,彼此才会有多看了那么几眼的机会;走出考场外,又都是各自扮演的路人甲乙丙丁的芸芸众生。素昧平生,彼此平等,才是监考人与应试者之间应有的关系。
3.我素来对真正的学习、坚持终身学习的人怀着崇敬之心的。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有科举制度以来,读书求仕成了平头百姓读书学习的动力,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痴心不改。大概今日的社会,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的途径太多了(比如做个网红就远比读书学习有“内涵”多了),把读书、把学习当一回事儿的人也就不多了。即便是热热闹闹的“学习强国”,又有几成是真的学习?!
但是,从我们学校这次承接的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来看,我还是看到了坚持学习的人、终身学习的人存在于我们周围。我们看到的考生中有二十郎当的九五后,也看到风华正茂的八零后,还有年富力强的七零后,也不乏鬓脚染霜的六零后。我从考生身上,看到了年轻一代不沉迷于游戏,而想着考级进阶的上进心;也看到了中年一族不为生活所累,依然负重前行的足迹;还看到了自主创业者不满足于现状,想要再创辉煌的雄心!一场场考试下来,看他们在考场上埋头答题的样子,远比现在大中学校很多的在校学生们有实力得多!
如果他们仅仅是有着积极上进的一腔热血,而没有平时花时间下气力的学习做保证,我相信来到考场上的这些人,是很难坐得住的,他们也会像我的那些个没好好学习的学生一样,大多数时间是在受煎熬,混时间,等铃声,盼交卷。但是两三个小时的一场考试,我所接触到的考生中,他们大都在很沉稳地作答,既没有抓耳挠腮,也没有东张西望,更没有暗度陈仓的夹带小抄出现......我觉得给他们强加一通“警告”,既是考试组织方对考生的不信任,也是考试组织方对自己工作的不自信。
......
要说考官和考生之间,北宋欧阳修和苏轼的一段佳话至今流传。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礼部试,主考官就是欧阳修,当参评官梅圣俞拿着一份他认为可以判第一的考卷征求欧阳修的意见时,欧阳主考官也惊为奇才,但又怕是门生曾巩的卷子,为避嫌,他建议梅圣俞录该考生为进士科第二名!事后慧眼识才的欧阳修又将苏轼作为宰相之才引荐给仁宗皇帝,二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是我所知道的最为极致的考官与考生的关系。
“只因为在人群之中多看了你一眼”,考生便成全了我这个“考官”。考卷上的事情自有考生们去打理,考场内的环境由我努力维持。当我第二天转换到别的考场的时候,我第一个动作,就是把那个考场正前方黑板上的“警告”改动一个字,变成了“敬告”。我只想表达自己对每一个热爱并坚持学习的人的一份敬意!
荐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