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有无文字?青铜爵造型显示:甲骨文中爵字应为夏朝人所造

汉字的造字和使用方式有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排在第一位的是象形。如今,经过隶变、楷变之后,很多汉字已看不出象形痕迹,但如果追根溯源到甲骨文的话就会一目了然。

青铜爵始于二里头文化遗址,是流行于夏商周时期的饮酒器和礼器,相当于如今的酒杯,青铜尊相当于酒壶。青铜爵的基本特征是:圆腹(个别方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倒酒的流槽,后部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或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

甲骨文中的爵字,就是青铜爵的象形,但鲜为人知的是,青铜爵与“爵”字之间并非象形模仿这么简单,里面还蕴含了中国文字起源的一些秘密。(下图,商代中晚期青铜爵)

01:夏商青铜爵的变化

所谓“时移世易”,随着时代的变化,技术的进步,审美的变化,青铜爵造型也会出现细微的变化,这就给甲骨文中的爵字起源留下了线索。

迄今为止,夏商青铜爵主要出土于三个文化遗址,即二里头文化遗址(公元前1800年—前1500年)、二里岗文化遗址(又称郑州商城遗址,公元前1600—前1300年)、安阳殷墟(公元前1300—商亡)。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夏墟,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暂且认为是夏墟。从二里头遗址到商朝灭亡,中间历经了800余年,夏商青铜爵出现了诸多变化。

首先,从技术上看,夏代青铜爵胎体轻薄,制作粗糙,三足轻细;商晚期后,青铜爵的爵体厚重,制作精美,三足粗实且棱角分明,器身加厚。

其次,从纹饰上看,夏代青铜爵的身上一般没有铭文和花纹,偶尔才有连珠纹;商晚期后,青铜爵的身上有饕餮、云雷、蕉叶等精美的纹饰,甚至一些细小部件之处还饰有动物形象。

其三,从造型上看,夏代青铜爵呈椭圆形器身,流长而狭,短尾,流口间多不设柱;商代中后期的青铜爵,演变为圆身、圆底,流口增高,多设一柱或二柱,柱身加长并向后移。

其中,以二里头为代表的夏代青铜爵,流口之间普遍不设短柱,不过著名的乳钉纹青铜爵(见上图)上设有短柱,但流长而狭表现的非常明显。以二里岗文化为代表的商代早期青铜爵,大致承继了二里头文化式样,一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流口之间设有短柱,之后商代基本都有短柱,下腹部中空,有的透镂有圆孔,以便温酒加火时透风。

下图是二里头青铜爵的正常形态,表现为“椭圆形器身”、“流口之间无柱”、“流长而狭”,青铜爵身上没有纹饰。与本文第一张图中的商代中晚期青铜爵相比,二者造型差别可谓一目了然。

02:爵字或是夏人创造

大致了解商周青铜爵造型变化之后,再来看一看甲骨文中的爵字。

甲骨文中的爵字(见下图),是一个标准的象形字,就是“爵”的实物描摹,画得完全像古代的一个酒器形状,它的下面有两个或三个“足”,中间是用来酒或者盛酒的容器(腹),小方块像手提的把手,又叫“鋬(pàn)”,上面的箭头符号“↑”表示“柱”。

图1与图3没有柱子(图6是因为设计了盖子而不好再设立柱子),图3表现为“流长而狭”。尤为重要的是,图3几乎就是二里头文化普遍使用的青铜爵的缩影。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指出:商代甲骨文中有的“爵”字,所摹形制的爵,显然应是二里头文化或至迟是二里岗期商文化的爵,而在商代晚期已不可见。

所以“艺术源于生活”,造字过程也一样,都以实际事物或当时社会认知为基础。假如商朝中晚期才创造“爵”字,那么应该是按照本文第一张图的形状造字,绝不会拿几乎已经不再使用早期版本的青铜爵为摹本。否则,造出来的爵字,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群众基础,大家普遍会觉得“不像”。因此,这个“爵”字很可能是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已经创造出来了,一直延用到了商代晚期。

与甲骨文中的爵字一样,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还有一些古器物的象形字,其中有的显然是当时流行器物的象形字,有的在当时已经找不到相应的器物,都表明很多甲骨文应该不是商朝人创造的文字。

最后,再聊一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字——酉,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地明白中国文字出现的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

“酉”是十二地支之一,本义是酒器,属于上古礼仪活动时的盛酒器,相当于夏商周时期的“尊器”,其地位从尊、奠等文字中都有酉部可见一斑,另外酉与三点水组成的是酒字。甲骨文中的酉字,就是一尖底瓶,图1图2应该是因为用刀刻写不太方便,所以文字有些变形,图3显得极为正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图3与仰韶文化的甘肃省定西马家窑遗址尖底瓶(见下图,该遗址此类尖底瓶数量很多)几乎一模一样。

问题在于,在距今5000年时,传承了2000余年的仰韶文化衰亡,原本在仰韶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尖底瓶的地位应该也会随之下降,距今4500余年时龙山文化崛起,此时尖底瓶已经大变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龙山文化尖底瓶”,就会看到两者造型有很大的差别。到夏商时期,马家窑遗址的尖底瓶更是早已难觅踪影,即便偶有存在也不是流行风格,也就不可能成为“酉”字的造字依据。

文字源于生活,通过“酉”字与马家窑遗址尖底瓶的关系不难看到,“酉”字出现的历史大约已有5000余年。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了,相传距今4700余年时黄帝崛起,其史官仓颉造字或整理文字,当时马家窑遗址的尖底瓶可能还在黄帝部落流行,于是仓颉据此造字;或许,之前已有“酉”字,仓颉将包括“酉”在内的很多文字一一加以整理、规范,最终一直传承至今。

可见,夏朝时期必有文字,极有可能已成系统,只是文字数量或许不如甲骨文丰富罢了,如今的夏朝有无文字之争,应该划上句号。既然已有文字,青铜爵又如此重要,夏朝人会不给青铜爵取一个名、造一个字吗?

参考资料:《甲骨文从何而来?比它更老的文字有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