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孩子要读的第二本绘本:《大卫上学去》
熟悉绘本的你是不是会说:《大卫上学去》这本绘本不太适合6岁以上的孩子看,自家的孩子4岁或更小的时候就为他读过了?
我想说的是:绘本总是可以一读再读的,好的经典更是如此。《大卫上学去》就是这样一本适合再读的绘本。
相比于《大卫不可以》和《大卫惹麻烦》,《大卫上学去》则包含了更多适合学龄前孩子阅读理解的内容,从更多方面挖掘并传递给孩子,可以让他们在进入小学前更细节化地认知学校的意义,更可以从一个好的阅读体验中,学习到阅读中的精读要义和方法。
一是可以从大卫上学的一天活动中,投射到自己身上,先建立起规矩的自我意识。
孩子们读过这本绘本,普遍能记住缺着牙齿用手扯拉满嘴口香糖的大卫样子,伸出五彩脏手要去摸同学的大卫样子,在食堂里和同学争吵脸上挂着面条的大卫样子......一个个特定的环境中的淘气包大卫的行为,让孩子自己建立起了“不可以......”的数据库。在愉快的阅读和讨论中,家长可以顺势和孩子讨论即将进入的小学学习生活中,还有些什么不可以的事情。
要提醒的是:在讨论众多“不可以”的同时,要告诉孩子与此相对应的“可以”,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将小学视为畏途。在我的幼小衔接阅读课程中,有的孩子把大卫走神时,教室窗台上那颗发芽的土豆牢牢记住了,他希望早点进到小学校园,去寻找那枚土豆......这也算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就看你如何去为它浇水培育了。
二是学会观察并理解画面之外的意思,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获得成就感。
故事中,大卫是当之无愧的焦点,但有一个人很重要,我们始终没有看到她的脸,一说大家就明白了——她是老师。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对比观察两张扉页和倒数第二页的图画中老师的肢体动作,进行比较,想象,为什么老师没有画脸呢?前后两幅画上老师是什么表情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在表达中,孩子们大部分会选择说话的方式进行叙述。
但我清晰地记得,有一个孩子用绘画的方式画出了老师的表情变化,从而带动别的孩子也发现了绘画这种表达方式来解答我这道题,效果非常好。在表达方面,他们发现了不仅可以通过说话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了解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而用笔写下来,更是一种他们会经常用到的方式。
三是畅想畅想再畅想,说出看到的东西,从而学会观察、记忆与思考。
故事最后,大卫完成了老师的要求,打扫完了教室的卫生,开心地回家了。这就是书中的最后一幅图。结合整个故事,孩子在阅读后还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时候,可以玩玩说话游戏——比如:以“大卫走在放学的路上......”为题,说一段话,当然主要是根据这幅画面进行描述。课堂上,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描述着画面,指出别的孩子没有发现的细节。
但更有孩子通过画面,自己把说话的题目进阶到了“我走在放学的路上......”第一人称的变化,让孩子们把自己在幼儿园每天回家的路上的情景一一回忆了起来,各种细节各种小故事让人忍俊不禁,非常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