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知道的观察8要点

有些家长常常会问:“学校老师出的写作题目都是孩子天天经历的事,要他们写的人也是所熟悉的,为什么孩子还是总是咬笔杆,觉得无话可写呢?”其实,这涉及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观察能力的缺乏。能看到,能在心里想一想,能在思考以后记下来,这是需要通过一个综合、持久的引导和练习才能养成的习惯。我们应该怎么引导自己的孩子,从小学会观察的方法,从中体会到观察的乐趣,并养成好的观察的习惯呢?

不高深  但很必要

观察并不是高深无比的事情,完全可以从孩子幼儿时期就开始引导练习,而所依托的就是那些孩子最喜欢的绘本。以下方法希望能让家长朋友得到些许启发。只要坚持引导,并结合孩子兴趣不断深入,以后孩子在写话、写日记、写作文的时候,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素材涌上笔尖,落到纸上。那时候,你还愁什么呢?

寻找不同  让看更有兴趣

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事物,同一棵树上的小树叶,只要仔细观察,你也会发现它们之间仍存在着细微的区别。孩子要了解这个世界,就必须学会通过观察认识事物,并且发现事物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由此才能由浅入深地逐步实现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在《驴小弟变石头》中,那块草莓山的石头随着四季的变化,色彩也在变化。在陪伴孩子阅读过程中,家长要不断提醒孩子观察事物的细节,发现它们的特点,并能通过观察了解变化的原因,通过分析表达以加深对事物的印象。

小事观起  观察大要

每一个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都是从身边的小事物开始的。孩子降临这个世界以后,会发现每一件事物都是新奇有趣而未知的。下雨的时候,家长往往害怕孩子淋湿而匆忙进屋,但读了《七彩下雨天》,可以在檐下或者窗前,静静地陪着孩子看看雨,听听雨,闻闻雨,甚至像故事中的小女孩一样,伸出手去摸摸雨。让孩子知道“要从一点一滴的细小事物中认知,家长应充分利用孩子接触周边事物的每一个机会,让他们逐步累积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

分类 不仅仅是分类

观察事物的目的,是要把握事物的基本特点,并逐步实现对事物的分类。只有学会分类,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事物的特性和共性,逐渐形成自我的逻辑思维体系。在《田鼠阿佛》中有一只善于分类的田鼠,我们可以像阿佛一样把色彩、把阳光、把词语进行分类,分类意识是一种早期思维训练。家长要有意识地启发孩子学习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初步分类,一起排列组合相同类别的事物,让他们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练习。

从此到彼 逐渐累积

观察,绝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用双眼注视的过程。在观察的同时,大脑会同时运转,不断搜索对该事物的相关信息,并且会形成对该事物的一些基础判断。比如,看到苹果,我们会认为它香甜可口;看见辣椒,我们会认为它辛辣刺激。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完全可以通过绘本阅读来建立一些他还无法切身体验的事物的认知,家长可以在阅读中,通过对孩子提问的方式,带孩子一起对身边的事物和书中的事物形成自己的判断。

以已之力 为己所用

通过观察孩子们能对事物产生基本的认知,并对它们进行初步分类,形成自己的判断。但我们最终希望孩子获得的,是寻找、辨别自己需要的信息的能力。所以,在生活和阅读中,家长都可以发挥出示范作用,在相应的情境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事物,并表达原因,同时训练孩子对事物进行选择的能力,比如他可以把书架上的绘本进行筛选,选出最喜爱的一部分,并说一下喜欢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孩子寻找到的自身所需要的信息。

共情让人生有更多可能

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看到的并不是静止的物体。用双眼去看,用心去体会,其实身边的事物都蕴含着深深的感情色彩。像《我的爸爸叫焦尼》、《獾的礼物》、《花婆婆》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历练,阅读中要启发孩子通过观察事物的表象,去感受和体会事物内在所蕴藏的情感色彩。家长可以与孩子展开讨论,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以自己的方式认识这个世界。

蓝山绘本伴你阅读路

蓝山绘本阅读写作启蒙课程中,将第一课设定为《晚安,月亮》,用一本孩子们很小就读过的绘本,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通过随后的一系列绘本,将观察与收集、分类等写作技能融合到一起,进行生动有趣的练习,在思维结构上让孩子从写作启蒙起就了解“源头”的重要性,习得通过观察获得“活水”的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