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别再直接对孩子说「你真聪明」或「做我的帮手」!

心态理论认为,如果我们反复跟孩子说「你非常聪明」,那么当孩子遇到某个智力难题时,就不那么愿意去挑战自己,会担心因失败而威胁到自己「聪明孩子」形象。
基于此,我们在帮助孩子应对学业问题时,最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形成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即通过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然后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得到成长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夸赞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你真努力,再坚持一下攻克这道难题就可以拿到满分了哦!」;而不是直接对孩子说:「你可真是聪明呀」。
那么,除了在学习方面,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否适用于其他事情呢?
早期有研究发现,如果想让孩子为他人提供帮助,最好要求孩子做「帮手」,而非直接让孩子「帮忙」。
但近期来自纽约大学的研究指出,挫折和困难是儿童在整个发展过程及成年后经历的共同特征。

因此,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和老师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给孩子贴上了一些不利于他们应对挑战的「标签」,例如「聪明」或「帮手」。

研究发现,与被要求「帮忙」的孩子相比,挫折对于那些被贴上了「帮手」标签的孩子的危害更大。

研究人员招募了 139 名正在参观曼哈顿儿童博物馆的 4 岁和 5 岁的孩子,在博物馆内的一个房间里单独对每个孩子进行测试。

01

身份认定

实验开始时,研究人员会先给出一个简短的介绍。

请一半孩子「做帮手」——「当有人需要拿东西的时候,你可以做他们的帮手」;请另一半孩子去「帮忙」——「当有人需要拿东西的时候,你可以帮忙」。

02

场景模拟

然后,研究人员让孩子们和木偶一起参与角色扮演,模拟表演各种帮助他人的场景 (剧本中的措辞——「做帮手」或「帮忙」——会根据孩子所在实验组而改变)。

在这之后,孩子们会被问及自己对帮助他人这件事情的态度。

结果表明,在角色扮演中帮助他人遇到挫折之后(例如在帮忙整理东西时不小心打翻了一只蜡笔),相比之下,「帮手」组孩子对帮助的态度会更加消极
为了进一步调查现实挫折给孩子们带来的不同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第二组实验。在这项实验中,所有孩子都会经历失败。
例如,在一个场景中,研究人员提会示孩子把桌上的一个盒子收起来。如果孩子没有立即去做,就会收到一连串的提示,催促他们去做。但盒子的底部没有封口,而里面装满了乒乓球,当孩子拿起盒子的时候,乒乓球就会掉到地上。
在另一个场景中,研究人员会提示孩子把一辆玩具卡车收起来,这辆卡车之前被拆卸然后又组装在一起,尽管看起来完好无损,其实一碰就会散架。
结果发现,经历了这些挫折后,与「帮忙」组孩子相比,「帮手」组的孩子更加不愿意去帮助别人。
然而,挫折之后,「帮手」组孩子更有可能自愿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弯腰捡起掉在地上的蜡笔。换句话说,他们更愿意去帮忙做一些不费力而且收益较大的事情,也许是希望利用一种更高效、更保险的方式来恢复自己受损的「帮手」形象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同样拒绝帮助完成更难任务的前提下,与「帮忙」组孩子相比,「帮手」组孩子事后对自己的帮助能力给出的自我评价更低

这表明,「帮手」组孩子会以一种非黑即白的方式思考自己作为「帮手」的地位和帮助他人的能力。

以上所有研究都表明,「标签」语言可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有害影响,即便这些语言并不带任何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在上述实验中,研究人员并没有让孩子做一个「好帮手」,也没有对孩子的帮忙行为进行任何评价。)
如此看来,成长型思维模式不仅适用于学习领域,也同样适用于社交方面的发展。未来,我们可以尝试适用合适的语言来鼓励孩子去「帮忙」,而不是做个「帮手」。

说到这里,很多时候大家会把爸爸形容为育儿环节的「帮手」或者「助手」,其实反过来看,这些标签是否也不利于爸爸们更多地参与家庭教育呢?

也许,成长型思维模式不止对孩子有益,培养父亲这个角色的成长型思维也说不定也会收获出人意料的不错成效哦

参考资料:
https://digest.bps.org.uk/2018/10/15/growth-mindset-doesnt-only-apply-to-learning-its-better-to-encourage-your-child-to-help-than-to-be-a-helper/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