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产后病

产后脱肛

【概述】
    产后肛管、直肠向远端移位,称为“产后脱肛”。
    相当于西医的肛管、直肠脱垂。本病多见分娩时过早迸气,腹压增加而致。亦可见于产程过长,孕妇疲惫不堪,中气耗伤,加上迸气而致。产后便秘也是诱发本病的原因。及早治疗者预后良好。

【病因病理】
    1.气虚  产妇素体中气虚弱,产时分娩迸气,逼迫肛管、直肠下移,产后又因气虚不能摄纳而致产后脱肛。
    2.肾虚  素体肾气不足,孕后或分娩后肾气尤虚,肛肠不能固摄而致。
    3.湿热  饮食不洁,感受湿热之邪,致腹泻久痢,肛门脱出。
    4.肠燥  产时失血,产后哺乳,津血耗伤,肠燥、便难,努责过极,而致肛门脱出。

【诊断要点】
    1.根据产后出现排便时脱肛即可诊断,伴肛门坠胀,或大便不畅。
    2.肛指检查可了解肛门、直肠脱垂情况。

【辩证分型】
    1.气虚  产妇排便时脱肛,甚者咳嗽、行路或站立时间较长、排尿时稍用力也会脱出,常伴倦怠乏力,气短声低、头晕心悸。苔薄白,舌质淡,有齿痕。脉细弱。
    2.肾虚  产后脱肛日久不收,腰腿酸软,头晕目眩,小便频数,夜尿尤甚。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
    3.湿热  产后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祸而臭,肛门灼热下脱,心烦口渴,尿赤。苔黄腻,舌红,脉濡数。
    4.肠燥  产后大便干燥,或数日不解,肛门脱出,腹无胀痛,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脘中痞满,腹胀不适。苔黄或薄黄,脉细数。

【简便方】
    1.人参芦,研末,开水送服,每日1个。

2.生芪15克、升麻9克、五倍子10克,水煎服,连服4~5剂。用于气虚下陷之脱肛。

3.升麻9克、乌梅6克,二药炒炭,和紫背浮萍5克,共研细末,脱肛时敷患处。

4.石榴皮30克、明矾15克,水煎坐浴。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产前加强营养与锻炼,以增强体质,并积极治疗各种疾病,以免导致产后产妇体虚,容易导致本病。
    2.正确处理产程,避免产程过长。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进气可预防本病发生。
    3.产妇应重视饮食卫生,杜绝腹泻的发生。
    4.产后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感冒咳嗽,避免过早使用腹压的活动和久立久站等,以免诱发本病发生。

产后大便难

【概述】
    产后以大便不畅,或大便干结,或数日不解,难以解出者,称为“产后大便难”。

【病因病理】
    本病多因肠道燥结,失于滋润,传导不利所致,主要原因有:
    1.血虚津燥  产后失血过多,营虚津亏,肠道失于濡润而致。
    2.气虚失运  素体气虚,因产耗气,大肠无力传送所致。
    3.伤食腑结  产后伤食,热结肠道,腑气不通。

【诊断要点】
    本病之特点是分娩后排便困难,一般饮食如常,且无腹痛、呕吐等伴见症状。与其他疾病引起的便秘有别。

【辩证分型】
    1.血虚津燥  产后大便干燥,数日不解,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皮肤不润,腹无胀痛。苔薄,舌质淡,脉细。
    2.气虚失运  产后大便数日不解,时有便意,临厕无力努责,汗出气短,便后倦怠疲惫。苔薄,舌质淡,脉虚缓。
    3.伤食腑结  大便不畅或秘结不通,脘腹胀满,口中秽臭,心烦易怒。苔黄或黄燥,舌红,脉弦或弦数。

4.常通舒冲剂  每日2~3次,每次20克,冲服。
    5.枳实导滞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

【简便方】
    1.生大黄10克,泡茶饮服。

2.开塞露1只,肛塞。

3.黄芪9克、麻仁9克、白蜜1匙、陈皮5克,煎汤饮服。

【其它疗法】
    1.临厕时用两食指按压迎香穴,同时努责大便。
    2.针刺大肠俞、足三里等穴。
    3.耳针埋穴:大肠区。
    4.虚秘:肺俞、肝俞、天枢等穴(补法)。
    实秘:中脘、足三里等穴(泻法)。

【注意事项】
    1.要防止本病发生,产后应早期起床活动。
    2.多饮水,亦可用蜂蜜冲水饮服,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煎傅之品。
    3.产后多亡血伤津,身体较为虚弱,如有腑实便燥,对苦寒峻泻之品,需慎用。一旦大便通畅,应立即停止,再辨证改用他药。同时养成每日定时排便之习惯。

产后乳汁异常

【概述】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或“乳汁不下”;产后乳汁未经婴儿吮吸而时时溢出,称为“漏乳”或“乳汁自溢”。

【病因病理】
    产后乳出异常之病因病理多因身体虚弱,气血生化失常及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有关。
    1.气虚失固  产后脾气虚弱,中气不足,固摄无权,乳汁随化随出,则乳汁自溢。
    2.气血虚弱  产后体弱,气血两亏,化源不足,或分娩失血过多汽血亏虚,不能化为乳汁,因而乳汁甚少或全无。
    3.肝郁气滞  产后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乳汁壅阻不下,因而乳汁不行。
    4.肝郁化火  郁怒伤肝,肝火亢盛,疏泄太过,逼乳外溢。

【诊断要点】
    1.产后乳汁量少或全无,或不经婴儿吮吸及挤压而不断外溢,均为产后乳出异常。
    2.产后乳汁量少,甚或全无是缺乳症之特点,但应与乳痈相鉴别。乳痈初起恶寒发热,乳房红肿热痛,继则化脓溃破成痈。缺乳则无此症,可资鉴别。
    3.产后乳汁不经婴儿吮吸或挤压而自然溢出为漏乳症之特点。但须与溢乳相鉴别,溢乳发生于妊娠期,则属“乳泣”,溢乳症也可因肿瘤引起,如垂体瘤,如溢出为血性液,乳房有块者,应警惕乳癌,对以上异常之溢乳,应结合有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和诊断。

【辩证分型】
    1.气虚失固  产后乳汁自溢,乳房柔软,乳汁清稀,神疲气短,苔薄舌淡,脉细弱。
    2.气血虚弱  产后无乳,或乳汁点滴清稀,乳房松软,面色(白光)白,头晕乏力,纳谷欠馨。苔薄,脉细弱。
    3.肝郁气滞  产后乳汁不行或量少不畅,乳房胀硬而痛,痛引两胁,胸闷心烦。苔薄黄,脉弦。
    4.肝郁化火  产后乳汁自出,量多且稠。情志抑郁,烦躁易怒,头胀目赤,口干喜饮,溲赤便秘。苔黄,舌红,脉弦数。

3.龙胆泻肝丸  每日2次,每次6~9克,吞服。适用于肝郁化火之缺乳症。
    4.逍遥丸  每日3次,每次6克,吞服。适用于肝郁气滞之缺乳症。

【简便方】
    1.鸡血藤30克、桑寄生15克、红枣10枚,煎汤代茶。适用于气血不足之缺乳症。

2.鹿角粉3~5克,黄酒冲服。适用阳气虚弱之缺乳症。

3.鲫鱼1条、青葱2根,煮汤。

4.外治法  局部用热水或用葱汤熏洗乳房,或用橘皮煎水湿敷乳房。均可起到疏通气血作用,促使乳汁分泌。

【其它疗法】
    1.产后乳汁不下
    虚证:取少泽、肝俞、隔俞等穴(补法)。
    实证:取乳根、内关、膻中、期门等穴(泻法)。
    2.乳汁自出
    虚证:灸百会、膻中、乳根。
    实证:针乳根、期门、内关、三阴交等穴(泻法)。

【注意事项】
    1.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防止产后乳出异常,首先要保证脾胃有良好的消化吸收功能,产后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要有乐观的情绪,精神愉悦,睡眠充足。
    2.提高接生技术,缩短产程,防止分娩中过多失血。
    3.发现乳汁减少须与乳痈之缺乳相鉴别。如乳汁分泌减少,伴恶寒发热,乳房结块,局部红肿热痛,则为乳痈初起,需清热解毒、散结消痈。
    4.发现乳汁自溢,伴见血性液体,乳房有结块,应警惕乳癌,须作钼钯及CT检查;溢乳发生于妊娠期为“乳泣”;在无孕产时溢乳伴有闭经者,为高泌乳素血症,可能为垂体瘤所致,须作脑部CT检查及血清催乳素(RIA)测定。

产后咳喘

【概述】
    产妇在产褥期,因起居不慎或因瘀血上犯或产时耗血等因素导致咳喘的,称为“产后咳喘”。如因瘀血犯肺或产时耗血而致咳喘,慎防发为急证,应予重视,积极治疗,必要时中、西医综合救治。

【病因病理】
    1.风寒犯肺  产后气虚,卫阳不固,皮毛不充,腠理失密,风寒外邪乘虚侵袭于肺,肺失宣降,发为咳喘。
    2.瘀血犯肺  产后瘀血停滞,上犯于肺,肺气失于宣降,发为咳喘。
    3.阴虚肺燥  产时失血过多,耗气伤阴,阴虚生热,上灼肺络,而致咳嗽。
    4.气虚  多因产时失血过多,营血突然暴脱,以致营阴不能为卫阳内守,故致孤阳上越,气脱作喘。

【诊断要点】
    1.产前无咳喘病证,在产褥期发生的咳、喘,或咳喘病证的,本节统称为咳喘。
    2.发生咳喘应作肺部听诊和肺部X线透视或摄片,以了解咳喘的病因和程度。并作血常规检查,了解肺部有无感染及其程度。
    3.如见气脱作喘者须测血压和心功能检查,了解出血情况,以防虚脱亡阳。
    4.如考虑瘀血犯肺者,应排除慢性羊水栓塞。

【辩证分型】
    1.风寒  新产后咳喘痰多,色白黏稠,恶寒发热,鼻流涕。苔薄白,舌淡红,脉浮滑。
    2.血瘀  新产后咳喘气急,痰少黏稠,胸膈胀问。苔薄白,舌质黯红,脉弦滑。
    3.肺燥  新产后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伴有午后潮热,颧赤。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
    4.气虚  新产后气喘,急促不安,汗出不止。苔薄白,舌淡红,脉虚浮无根(此型有产后大出血病史,诊断时须了解出血是否已止)。

如汗出淋漓者,用参附汤加减:制附子9克(先煎)、红参9克(另煎冲服)、煅牡蛎30克(先煎)、煅龙骨30克(先煎)、仙鹤草60克,频服,以回阳救逆。
    待厥脱症状好转后,用八珍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红参9克(另煎)、当归10克、熟地12克、麦冬10克、枸杞子12克、山茱萸12克、阿胶6克(烊冲)、荆芥穗5克、肉桂3克(后下),以调补气阴。

【中成药】
    1.吉林参粉  用于厥脱急救。2小时1次,每次吞服2~3克,症情好转后,延长服药间隔时间。
    2.生脉饮  每日3次,每次2支,口服。用于气阴两虚者。
    3.川贝粉  每日3次,每次1克,吞服。用于咳而痰稠者。
    4.川贝粉3克、生梨1只、冰糖适量,隔水蒸服。用于阴虚久咳。
    5.川贝批把膏  每日3次,每次2匙,冲服。用于久咳咯痰不畅者。
    6  生化汤  每日3次,每次30毫升,冲服。用于血瘀者,可与止咳平喘药同服。
    7.小青龙糖浆  每日3次,每次1~2支,口服。用于寒咳者。

【简便方】
    1.胡桃肉6克、人参6克,水煎顿服。用于产后气喘。

2.苏子15~20克,清水煎1碗。另炖人参9~15克,二者混合顿服。用于产后气喘者。

3.百部根6克、桔梗6克、桑白皮12克、百合干9克、赤茯苓9克,水煎服。用于产后肺燥咳嗽者。

4.仙茅根30克,加猪肺1只,水煎服。治产后肺虚咳嗽。

【其它疗法】
    1.灸法  取期门穴,灸3壮,甚者增加为5~7壮。用于产后发喘,效果较好。
    2.体针  取主穴肺俞、大椎、风门、定喘等穴。
    配穴:咳嗽加尺泽、太渊;痰多加中院、足三里、丰隆。
    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l疗程。用于产后咳嗽。
    3.手针  取大渊穴,用l~1.5寸的28号毫针直刺,强刺激1~2分钟。留针5分钟或不留针。
    4.穴位敷贴  大蒜捣烂成泥,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心,晚上洗脚后贴在双足涌泉穴,第2日早晨揭去,连贴3~5次。适用于风寒产后咳嗽。
    5.佩带法  荆芥、防风各1500克,细辛、川穹各200克,绿茶100克,皂角刺20克,将上药烘干,共研粗末,混匀,纱布包裹成枕心,令患者侧卧枕头,适用于风寒患者。

【注意事项】
    1.产后注意保暖,预防感寒咳嗽。
    2.适当增加营养,多饮蛋白质和维生素类食品,增强抗病能力。
    3.适当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增强免疫功能。
    4.产妇分娩后进入休养室,发现恶露少,伴腹痛腹胀者应引起重视,及早处理,防止败血上冲犯肺。
    5.医护人员提高接生技术,正确判断分娩方式,加强责任,加强产后巡视,预防和减少产后大出血的发生。
    6.凡见血瘀和气虚型咳喘应予重视,积极治疗,必要时综合抢救。

产后头痛

【概述】
    产后以头痛为主症者,称“产后头痛”。

【病因病理】
    产后失血过多,气血不足,血不养脑,或体虚受寒,寒邪客脑,或瘀血人络,阻滞脑络而致。
    1.血虚  产后失血过多,气血不足,脑髓空虚,血不养脑,而致头痛。
    2.血瘀  产后恶露不下,瘀血上冲,脑络受阻,血行不畅而致头痛。
    3.寒邪  产后将息失宜,冒风受寒,寒邪客脑而致头痛。

【诊断要点】
    本病的特征是产后出现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

【辩证分型】
    1.血虚  产后失血过多,头脑空痛,头晕目眩,面色萎黄,心悸乏力。苔薄,舌淡,脉细弱。
    2.血瘀  产后头痛如劈,或刺痛难忍,恶露下行不畅,小腹胀痛拒按。苔薄,舌质黯紫,脉弦涩。
    3.寒邪  产后头额冷痛,得热痛减,恶露量少,色黯紫。苔薄白,脉弦涩。

【简便方】
    1.川考12克、白花10克,煎汤饮服。

2.僵蚕6克、全蝎3克,共研末,冲服。适用于瘀血头痛。

【其它疗法】
    1.体针  取太阳、攒竹、迎香、风池,中等刺激。
    2.穴位按压  取太阳、风池等穴,指压穴位。

【注意事项】
    1.本病之发生多因产后失血过多,气血虚弱,血不养脑及体虚冒风受寒,寒邪客脑所致。为防止本病发生,产时需缩短产程,提高接产技术,防止分娩中失血过多。产后注意保暖,避风寒,以免受邪。
    2.产后情志抑郁或受寒,以致气机阻滞,血为寒凝,气血瘀阻,致恶露不下,瘀血上冲于脑,引起头痛。故产后要注意起居调摄,愉悦心情,保持气血流畅。

产后腹痛

【概述】
    新产后以小腹疼痛为主症者,称为“产后腹痛”。
    引起腹痛的原因有产后子宫收缩痛、感受风寒腹痛、伤食腹痛及产褥感染腹痛等。本节主要讨论新产后胞宫收缩痛,相当于西医的产后宫缩痛。中药治疗预后较好。《金匮要略》和《女科经纶》)等文献记载,由血瘀引起的产后腹痛,又称“儿枕痛”。

【病因病理】
    产后腹痛的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迟滞而痛,有虚实之分。虚者以血虚多见,由于产后失血,冲任空虚,胞宫失养,气血运行无力,而使血流运行迟缓,滞而腹痛;实者以血瘀为主,可因肝郁气滞或受寒而致瘀血停滞胞宫,不通则痛。

【诊断要点】
    1.根据新产后下腹部阵发性收缩痛,不伴发热。在腹痛时下腹部可们及隆起的质地较硬的收缩状态的子宫。
    2.与产褥感染引起的腹痛鉴别,感染腹痛者伴发热,恶露酱红色,伴秽臭气味,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

【辩证分型】
    1.血虚  产后小腹隐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目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大便干结。苔薄,舌淡红,脉细弱。
    2.血瘀  产后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得热痛减,恶露色黯,量少不畅或狭小血块,面色青白,四肢不暖。苔薄白滑,脉弦紧。

【简便方】
    1.红糖  50克、生姜  9克,煎服。用于官寒瘀滞之产后腹痛。

2.益母草30克、艾叶9克,煎服。用于官寒瘀滞腹痛。若体虚加党参12克共煎。

3.黄芪30克、生蒲黄15克(包煎),煎服。用于气虚有瘀之产后腹痛。

4.当归9克、大白芍15克、炙甘草5克,煎服。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新产后腹痛是产后的自然现象,因为胎儿、胎盘娩出后,空虚增大的子宫,通过逐渐缩复而恢复至妊娠前大小,子宫缩复时宫内血流暂时阻止,可出现腹痛,但这种腹痛较轻,可以耐受,不需治疗。如果腹痛较剧可按中医辨证治疗。
    2.临产时注意保暖,防止因受寒而致腹痛。
    3.临产及产后要预防出血而致的产后腹痛。

产后失眠

【概述】
    以产后失眠为主症的病证,称为“产后失眠”。

【病因病理】
    本病多因产后失血过多,或产时不顺,情志抑郁所致。
    1.血虚  产后失血过多,心失血养以致失眠。
    2.肝郁  产事不顺,情志抑郁,抑怒伤肝,心肝失调而致失眠。

【诊断要点】
    根据产后以失眠为主症而无神志异常者,可诊断为“产后失眠”。

【辩证分型】
    1.血虚  产后失眠,头晕目花,心悸无力,面色萎黄,恶露或多或少,色淡质稀。舌淡,脉细弱。
    2.肝郁  产后抑郁不悦,失眠烦躁,暧气善太息,胸助问胀,恶露不畅。苔薄,脉弦。

【其它疗法】
    1.体针  分别取神门、风池、内关等穴;心俞、脾俞、肝俞穴等穴,都采用补法。
    2.耳针  取神门、皮质下、交感区。用王不留行籽贴穴按摩。

【注意事项】
    1.本病多因血虚及肝郁所致。要预防本病的发生。在妊娠后期及产后要避免精神紧张,心情要愉悦,情绪要稳定。
    2.提高接产技术,防止分娩时失血过多。

产后汗出异常

【概述】
    产妇于产褥期出现汗出过多,或日久不止者,称“产后褥汗不止”。如产后出现涔涔汗出,持续不止者,称“产后自汗”;若睡后汗出湿衣,醒来即止者,称“产后盗汗”。相当于西医的褥汗。

【病因病理】
    本病的主要机制,乃产后气虚,卫阳不固或阴虚内热,浮阳不敛,迫汗外溢所致。
    1.气虚  产后失血耗气,气营两伤,营血不足,卫阳不固,而致自汗不止。
    2.阴虚  若素体阴虚者,分娩出血而阴衰于内,阳气独盛于外,则盗汗不止。

【诊断要点】
    1.根据产后出汗一周以上不止,伴汗多伤正,出现气虚及阴虚证候者,可诊断产后褥汗不止。
    2.白昼汗多,动辄汗出者为自汗,属气虚;睡中汗出,醒来汗止者为盗汗,属阴虚。

【辩证分型】
    1.气虚自汗  产后自汗如淋,面色?s白,气短少语,乳汁清稀,恶露色淡量多。苔薄舌淡胖,脉细弱。
    2.阴虚盗汗  产后盗汗不止,潮热面赤,口干少津,心烦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舌面开裂,脉细数无力。

(2)五倍子粉1.5克,研粉,用温开水调湿,敷脐孔。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本病以产后出汗量过多和持续时间长为特点。但应分清自汗还是盗汗,白昼汗多,动则益甚者为自汗,属气虚;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属阴虚。
    2.汗出多者,应勤换内衣,用干毛巾擦身,不可冒汗吹风,须防感冒。
    3.避免辛辣致热的食品。多食富于营养之食物。
    4.孕期注意锻炼,增强体质。
    5.提高接产技术,缩短产程,以免产程过长,耗气伤血。

产后恶露不绝

【概述】
    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组织经阴道排出,称为恶露。如恶露持续3周以上不止者,称为“产后恶露不绝”,又称“产后恶露不止”。相当于西医的晚期产后出血。出血的原因有子宫复旧不良、感染或胎盘部分残留(胞衣不下)等,后者有时需刮宫治疗。产后恶露淋漓不止可能诱发感染,导致子宫内膜炎,也可能是滋养叶细胞疾病。

【病因病理】
    1.气虚  由于素体气虚,或产时耗气,气虚不能收摄,而使子宫复旧不佳而淋漓出血不止。
    2.血瘀  产时受寒,寒与血相搏结而成瘀阻,新血不生而淋漓不绝。或部分胞衣组织残留于宫腔,也可致恶露不绝。
    3.血热  产妇素体阴虚,因分娩亡血伤津,阴液更亏而致阴虚内热。或因产时不顺,肝郁化热,热迫血妄行,恶露逾期不止。或因产后体虚,湿热病邪乘虚而入,滞留子宫内而致恶露淋漓不止。

【诊断要点】
    1.根据产后恶露持续3周以上不止者即可诊断。
    2.病因诊断①气虚:表现为气虚证候,无腹痛、发热者;②胎盘部分残留:以血瘀证候为主要表现。诊断性刮宫可帮助确诊;③子宫内膜炎:主要表现为血热证候,有时伴低热、腹痛,有时炎症明显时,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
    3.鉴别诊断  与绒癌鉴别,可查血卜HCG和诊刮。若为绒癌则β-HCG明显升高,诊刮病理报告见到大量滋养叶细胞及出血坏死。若见到绒毛结构,则可排除绒癌的诊断。B超有助本病的诊断。

【辩证分型】
    1.气虚  产后3周以上恶露不止,色淡不臭,面色皖白,倦怠少气,纳少便溏。苔薄,舌淡,脉细弱。
    2.血瘀  产后3周恶露不止,量少或多,挟有血块,色紫黯,小腹胀痛。舌紫黯或有紫斑,脉弦细而涩。
    3.血热  产后3周恶露不止,或多或少,如酱色,伴秽臭,小腹胀痛拒按,低热持续不退,口干少饮,溲赤。苔黄腻或薄黄石红,脉细数。

3.十全大补丸  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气血虚弱,恶露淋漓不止者。

【简便方】
    1.益母草30克、红枣30克,煎服。用于血瘀恶露不绝者。

2.仙鹤草30克、益母草15克、生姜3克,煎服。用于产后气虚血瘀之产后恶露不止。

3.蒲公英30克、生蒲黄12克(包煎)、败酱草15克、薏苡仁9克,煎服。用于湿热病邪侵入子宫引起的恶露不绝。

4.益母草30克、红糖适量,共煎眼。用于产后恶露不

【其它疗法】
    1.体针  取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用补法。亦可施文灸。用于气虚型产后恶露不绝者。血瘀者取中极、石门、地机等穴,施泻法后,方可施灸法。以上都是每日1次。
    2.耳针  取子宫、神门、交感、内分泌、脾、肝、肾、皮质下等穴。每日1次,每次选2~3穴,中等刺激,留针15~20分钟。以上耳穴亦可用油菜子贴穴按摩。用于虚证恶露不绝。

【注意事项】
    1.防止产程延长和并发症发生,减少气血耗损,防止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发生。
    2.临产分娩时注意保暖,防止因寒致瘀血留滞导致的产后恶露不绝。
    3.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持续4~6周,总量500毫升,血性恶露约持续3天,逐渐转为浆液性恶露,约2周后变为白色恶露,并再持续2~3周干净。如发现血性恶露1周以上,量多或如月经量就应到医院去检查和治疗。
    4.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三种情况其发生比例约是2:1:1。故可疑产后恶露不绝者,应该做妇科检查、B超、β-HCG,以及诊断性刮宫。如伴咳嗽、血痰或反复咯血者,应作肺部X摄片检查等。

产后出血

【概述】
    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超过500毫升者,称为“产后出血”。如处理不当可引起死亡,也是产后死亡原因之一。临床绝不能机械地把500毫升的出血量作为产后出血的惟一诊断指标,因为在估计出血量时,一般往往少于真正的出血量,故产妇的全身情况观察也是很重要的。产后出血相当于中医的产后血崩、产后血晕等病证。产后出血可引起垂体缺血、坏死,导致希恩(席汉)综合征,妇科方面表现为闭经。

【病因病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较常见的是:①子宫收缩乏力:如羊水过多、双胎或多胎、子宫肌瘤、过多使用镇静剂、产程延长、尿潴留、妊高征等引起;
    ②产道损伤:包括软产道和骨产道损伤2③胎盘因素:如胎盘滞留、胎盘残留、胎盘植入等;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虽然产前有出血,但有时也可影响到产后,引起产后出血;④全身性慢性病:如肝炎、肾炎、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等。
    中医认为引起产后出血的基本病因病理是:
    1.气虚  素体气血虚弱,或多产耗气,或产程延长或羊水过多、巨大儿等影响子宫缩复,子宫收缩乏力,气虚无力摄血,而致产后出血。
    2.血瘀  产妇因产时耗气,正气已虚,若产时受寒,与胞宫内瘀血搏结,胎盘滞留,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以致血崩。
    3.外伤  产道损伤,胎儿及胎盘娩出后持续不断的下血过多。

【诊断要点】
    1.根据产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超过500毫升,伴全身气血虚弱的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等症状。
    2.产遭损伤引起产后出血特点是胎儿、胎盘娩出后阴道持续流出鲜红色血液,应及时作阴道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及时止血,以手术止血为主,辅以中医辨证止血。
    3.根据产妇以往病史作必要的化验检查,如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妊高征有关的检查等。还要了解产妇的妊娠史、妊娠期情况,对诊断产后出血原因有帮助。
    4.还有易被忽略的尿潴留引起的产后大出血。
    其特点是尿少,膀胱充盈,将子宫推向一侧,子宫体软。导尿后出血立即减少。
    5.血液不外流,积滞于子宫腔内,子宫软,子宫体位置升高,体积增大。要与尿潴留鉴别。

2.云南白药  每2小时1次,每次4粒,吞服。
    用于血瘀出血,如兼气虚者,可与人参粉同服。
    3.云南白药保险子  出血多时1粒即服,血减少后隔4小时再服l粒,次日再服1粒。

【简便方】
    1.夺命散加味  没药9克、血竭末9克(包煎)、当归10克、川芎9克,煎服。用于血瘀者。

2.吉林参粉3克、三七粉3克,二药混合,每隔4小时l次,每天服3次,每次2克,吞服。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产后出血的病情发展极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休克,甚至死亡,因而对产后出血的治疗必须把握诊断和治疗时机。中药治疗产后出血,对由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有效,而对产道损伤、或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胎盘因素和产科并发症等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都需配合西医疗法,综合治疗才能脱离危险。
    2.遇到产后出血首先要排除尿潴留引起的产后出血,这是最简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预防产后出血的措施,分为孕期、产时、产后三个阶段:①孕期必须做好产前检查,加强孕期保健宣传,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并发症,对有产后出血倾向者或有血液病史者,应做好血型鉴定,有贫血者应及时纠正贫血,遇有死胎应及早结束妊娠;②产时正确处理各个产程,尤其是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切勿过早按摩或挤压子宫或牵引脐带,遇有急产、滞产、羊水过多、双胎、巨大儿等,于胎儿娩出后勿忘记立即注射子宫收缩剂;③产后方面,胎盘娩出后应仔细检查,如发现胎盘有缺损,应立即探查宫腔,取出残留的胎盘组织,同时按摩子宫,严密观察子宫收缩和阴道出血情况。
    4.在产后出血观察过程中,如果血不从阴道内流出来,肉眼不易观察到出血量。如果产妇表现出全身失血情况,面色苍白,心慌气短,血压下降,甚至休克,但从阴道向外流出的血量较少,出血量与全身失血情况不符,这是腹腔内出血的特征,应予以重视。
    5.产后出血可能引起席汉综合征,妇科方面表现为闭经、继发不育,故应积极防治产后出血。

产后身痛

【概述】
    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感者,称为“产后身痛”。本病发生于产后,属产后病范畴。产妇由于分娩失血,耗伤精力,百脉空虚,易患身痛,主要病因有血虚、肾虚、血瘀和感受外邪等。本病中药治疗预后较好。

【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产后气血亏虚,经脉失养或素体肾亏,胞脉失养,以及产后营卫失调,腠理不密,感受风寒湿邪,使气血运行受阻所致。
    1.血虚  产时失血过多,或产后气血亏损,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以致肢体麻木,肢体关节酸痛。
    2.肾虚  素体肾亏,因产伤精血俱虚,胞脉失养,以致腰脊酸痛,腿膝乏力。
    3.血瘀  产后恶露不畅,瘀血留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而致身痛。
    4.感邪  产后气血虚弱,营卫不和,腠理不密,若因起居不慎,风寒湿三邪乘虚而入,留着经络、关节,使气血运行受阻,瘀滞而作痛。

【诊断要点】
    本病的特点是产后肢体酸痛、麻木、重着,局部无红、肿、灼热。

【辩证分型】
    1.血虚  产后通身关节疼痛,肢体酸楚、麻木,面色萎黄,肌肤不泽,头晕心悸,气短懒言。舌淡红,脉细无力。
    2.肾虚  产后腰脊酸痛,腿膝乏力,或足跟疼痛。舌淡红苔薄,脉沉细。
    3.血瘀  产后遍身关节酸痛或疼痛较剧,关节屈伸不利,恶露下行不畅,下腹疼痛拒按。舌紫,脉弦。
    4.感邪  遍身骨节疼痛,伸屈不利,或痛无定处,或剧痛如刺,或肢体肿胀,重着不举。苔薄白,脉细弦。

克、川草乌各3克;恶露不畅者,加丹参10克、益母草12克。

【中成药】
    1.华伦再造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
    2.大(小)活络丹  每日1次,每次1丸,吞服。
    3.鸡血藤浸膏片  每日3次,每次4片,吞服。
    4.尪痹冲剂; 每日2~3次,每次1包,冲服。
    5.外治(1)香桂活血膏,外贴关节疼痛处。
    (2)麝香止痛膏,外贴关节疼痛处。

【简便方】
    1.鸡血藤50克、大枣6枚,煎汤饮服。

2.核桃仁30克、杜仲15克,煎汤饮服。

3.蛇肉250克、黄芪50克、瘦猪肉100克,用清水加姜片炖1小时,调味服食。

【其它疗法】
    1.体针  取足三里、三阴交、阴(阳)陵泉、内关、肩俞、环跳等穴,先针后灸。
    2.穴位注射  取足三里、环跳等穴,用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进行穴位注射,每穴0.3~0.5毫升。

【注意事项】
    1.本病多因产后血虚肾亏,经脉及胞脉失养,或因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所致。因此产后当注意摄生,避风寒,居处宜温暖干燥。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受邪。
    3.本病须与风湿病和类风湿病相鉴别。风湿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由变态反应引起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症,以心脏和关节受损显著,其关节炎发病特征呈多发性、游走性、对称性,多累及大关节,局部呈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心脏病损反复加重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实验室检查有血沉加快,抗“O”、粘蛋白增高,心电图检查可有P―R间期延长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关节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呈多发性、对称性肿痛,出现晨僵;病程迁延多年,反复发作可致关节强直及畸形;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多增高,血沉多增快x线检查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或软骨破坏,关节畸形、强直,骨质疏松等病理性改变。

产后泄泻

【概述】
    产后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塘,甚或泻下如水样,称“产后泄泻”。

【病因病理】
    产褥期产妇脏腑本虚,牌运未复,如饮食失节或感受寒湿、湿热之邪,均可使脾胃受困,水谷下走肠道而致。也可因素体脾肾虚弱,产劳伤气,运化不健,或脾虚久结伤肾,火不生土所致。
    1.伤食  产后饮食失节,生冷不慎,重伤脾胃,水谷相杂而下。
    2.寒湿  脾虚恶湿,寒湿内盛,水谷下走肠道。
    3.湿热  产后牌运未复,夏秋受邪,暑湿蕴结化热,湿热下注肠道。
    4.脾虚  素体脾虚或产前泄泻未愈,复因产劳伤气,运化不健而致。
    5.肾虚  素体肾虚,产后肾阳更虚,或脾虚久结伤肾,命门火衰不能暖土。

【诊断要点】
    根据泄泻发生于产褥期进行诊断,须作大便常规检查,并与菌痢或急性肝炎发病前泄泻鉴别。

【辩证分型】
    1.伤食  产后大便次数增多,粪便臭秽,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腐不食。苔垢腻,脉滑数。
    2.寒湿  产后腹痛,肠鸣泄泻,纳少胸闷,倦怠乏力。苔白腻,脉濡细。
    3.湿热  产后大便频下,腹痛即泻,便稀臭黄,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苔薄厚腻,脉数。
    4.脾虚  产后大便次数增多,时溏时干,脘腹满胀,纳谷不佳,神疲倦怠。苔薄白,舌淡,脉缓弱。
    5.肾虚  产后泄泻,脐下作痛,泻后痛减,完谷不化,腹部畏寒,肢冷。苔白舌淡,脉沉退而细。

【简便方】
    1.马齿苋30克、地绵草15克、大枣7枚,煎汤饮服。适用于湿热泄泻。

2.炮姜炭末  每日3次,每次1.5克,吞服。

【其它疗法】
    1.针刺足三里、脾俞、大肠俞穴;足三里、内关、风池穴。两组穴交替使用。
    2.灸关元,或足三里、脾俞、大肠俞。
    3.湿热泻:取下脘、合谷、内庭等穴(泻法);寒湿泻:取天枢、气海、中院、大肠俞等穴(泻法);伤食泄:取足三里、胃俞、大肠俞、中脘等穴(泻法);肾虚泻:取命门、关元、百会(灸法)、肾俞、脾俞等穴(补法)。

【注意事项】
    1.本病多因产褥期间伤食或感受寒湿、湿热之邪,导致脾胃运化失司,食滞湿浊内蕴,下走肠道所致。因而产后调摄甚为重要,应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消化,定时,不宜进食生冷、炒煿之品。
    2.避风冷、暑热,防止受邪。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产后发热

【概述】
    产褥期内,以发热为主症,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

【病因病理】
    本病的病因病理,主要是产时感染邪毒,或体虚感受外邪、或瘀血内阻、或伤食、或蒸乳,或血虚,以致邪正交争、气机壅阻、营卫失和而造成发热。
    1.感染邪毒  产时接生不洁,或产道损伤,或产后衣裤不洁,外阴护理不当,导致邪毒入侵而致。
    2.外感  产后元气虚弱,百脉空虚,腠理不密,时邪乘虚袭入,营卫不和,因而发热。
    3.血瘀  产后恶露不畅,瘀血停滞,阻碍气机,久而化热。
    4.血虚  产时失血过多,或素体血虚,产后更虚,营阴不足,虚热内生。
    5.伤食  产后脾运未复,饮食失节,运化失司,食滞内停,郁而化热。
    6.蒸乳  产后乳络不畅或阻塞,以致乳汁不下,蕴阻乳络,久而发热。

【诊断要点】
    1.本病之诊断依据为发热见于产褥期,尤以新产后为多见,常伴有恶露异常,或小腹疼痛等症。
    2.本病须与内外各科疾病之发热,如痢疾、疟疾、肠痈等鉴别,其鉴别方法主要参合四诊及必要的检查。
    3.产后一二日内,出现低热。此因产时过度疲劳与失血,使产妇处于阴血亏虚,阳无所依,阳气浮越于外,营卫失和而致低热,属生理性发热,不需治疗,而能自愈。

【辩证分型】
    1.感染邪毒  产后持续高热,伴寒颤,小腹疼痛拒按,恶露或多或少,色黯秽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烦躁口渴。苔厚腻,舌质红,脉滑数。
    2.外感  产后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四肢酸痛,或鼻塞流涕,咳嗽咯痰。苔薄,脉浮。
    3.血瘀  产后寒热时作,恶露不下,色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口燥而不欲饮。苔薄,青紫黯,脉弦涩。
    4.血虚  产后身热缠绵,汗出不止,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乏力。苔薄舌质淡,脉细数无力。
    5.伤食  产后进食不当,或调补过腻,胃脘闷胀,吞酸嗳腐,不思饮食,大便不畅,低热起伏。苔厚腻,脉濡滑。
    6.蒸乳  产后发热,乳房胀痛,牵弓俩胁及腋,并有结块,乳汁不下。苔薄腻,脉数。

【简便方】
    验方  金银花10克、连翘12克、柴胡6克、桔梗6克、蒲公英15克、蚤休12克、瓜蒌15克、象贝10克、生甘草3克,煎服。用于乳蒸发热。

【其它疗法】
    取合谷、大椎、曲池、风池(泻法);中脘、足三里、内关、曲池(泻法)。两组穴可交替使用。

【注意事项】
    1.产后发热,病因不同,症状各异,临床诊治应掌握辨证特点,对因治疗。若发热恶寒,伴小腹疼痛、拒按,恶露秽臭,则为感染邪毒;恶寒发热,肢体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咯痰为外感发热;寒热时作,恶露量少,小腹拒按,为血瘀发热;产后失血过多,微热自汗,为血虚发热;产后伤食,低热起伏,胃脘胀闷嗳腐吞酸为伤食发热;产后乳房胀痛,乳房结块,乳汁不下,发热不退为乳蒸发热。
    2.产褥发热,若高热神昏、惊厥,属危重证候,应予中西医结合救治。同时注意加强护理,取半坐卧位,以利恶露排出,注意营养,多饮水,高热者可予物理降温;保持外阴清洁,以及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等。
    3.提高接产技术,及时处理产道损伤,勤换内衣裤,保持外阴清洁。
    4.谨慎起居,节制饮食,调和情志,严禁房事,注意乳房卫生。

产后伤食

【概述】
    产后因饮食不当,而致纳呆,脘腹胀满,甚则嗳腐泛酸,恶心呕吐等证,称为“产后伤食”。

【病因病理】
    产后脾胃功能未复,如饮食失节,情志抑郁,或素有脾胃宿疾,产后脾气更虚,则食积于胃,运化失司而致本病。
    1.食积碍胃  新产后脾胃功能未复,饮食失节,食积于胃;或过食油腻肥甘之品,导致胃纳呆滞,脾运失职。
    2.肝郁伤食  平素脾胃失健,产后脏腑功能不足,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胃,脾这更弱,食入不化。
    3.脾虚伤食  素有脾胃宿疾,产后脾气更虚,运化无力,食入不化。

【诊断要点】
    1.根据产后进食胃胀,嗳腐吞酸,不思饮食等证候,可诊断为“产后伤食”。
    2.须与消化道溃疡及剖宫产术后引起的肠梗阻、肠黏连等鉴别。

【辩证分型】
    1.食积碍胃  产后因饮食不节,胃脘胀满,进食尤甚,嗳腐泛酸,大便秽臭。苔厚腻,脉弦或滑。
    2.肝郁伤食  产后进食则胃胀,胸胁苦满,嗳气吞酸,情志抑郁,恶露不畅。苔黄腻,脉弦。
    3.脾虚伤食  素有脾胃宿疾,胃脘痞满,不思饮食,神疲乏力,大便不实,面色萎黄。苔薄,脉细弱。

【简便方】
    1.山楂10克、六曲10克,沸水泡饮服。

2.苏梗10克、佛手6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煎汤饮服。

【其它疗法】
    取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平补平泻。

【注意事项】
    1.本病多因产后饮食失节,情志不和等因素导致食积于胃,牌运失职或肝气横逆犯胃侮脾所致。故产后应注意生活起居的调摄。
    2.产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于营养,食品要新鲜。忌食辛辣肥甘,不吃生冷和刺激性食物。进食要细嚼慢咽,少食多餐。
    3.注意冷暖,精神愉悦。

善行必有善报转给患者功德无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如果你有什么看法和高招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0)

相关推荐

  • 略论补气法在产后病应用

    略论补气法在产后病应用:陈博士按,妇人产后.耗气伤血,多表现为"血不足而气亦虚"的特点,故治产后病当"大补气血为先".这里结合80年代上海市虹口区中心医院文献来 ...

  • 『女病外治良方妙法』第四章 产后病

    第四章  产后病 产妇在新产后至产褥期中,所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产后病包括:产后血晕.产后痉症.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大便难.产后发热.产后排尿异常. ...

  • 产后病---产后血晕

    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目眩,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口噤神昏,不省人事,称产后血晕.为产后急重症之一. "晕",指昏眩.昏厥."血晕" ...

  •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二十)妇人产后病方→《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内补当归建中汤,桂芍甘草枣生姜: 养阴补虚和营血,产后腹痛速煎尝. 组成:当归.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养血补虚,和营止痛. 主治:血虚腹痛证.症见产后腹中刺痛不已,或少腹拘急不舒,喜得 ...

  • 四逆散治疗产后病举隅 – 经方派

    例1:产后缺乳 女患,28岁,1985年10月25日诊.足月顺产,产后缺乳,纳差,已历2个月,初用猪蹄配花生.墨鱼炖服数日,并无起色,胃纳更差.医予穿山甲.王不留行子.当归.黄芪等煎服3剂,乳汁仍少, ...

  • 第四章 产后病

    第四章  产后病 产妇在新产后至产褥期中,所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产后病包括:产后血晕.产后痉症.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大便难.产后发热.产后排尿异常. ...

  • 第78讲 第二十一篇:产后病证治

    好了,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第9条,它讲到: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二类) 这个产后中风证,和刚才我讲的阳旦汤,所主的证显然不一样,这一定是阳虚中风,为什 ...

  • 妇产科产后病常用方

    (2016-12-30 11:30:54) 转载▼标签: 健康分类: 医药秘方生化汤--妇产科产后病常用方生化汤出自明末清初的著名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是妇产科产后病常用方.本方采用全当 ...

  • 辨证论治月经病

    更年期综合征 [概述]    更年期为妇女卵巢功能逐渐消退至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在更年期的过程中月经停止来潮,称绝经.绝经一般发生于45-55岁之间,部分妇女在此期间因性激素减少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

  • 治疗胎前产后病验方

    治疗胎前产后病验方 1.妇女胎前产后各种疾病.用连根收采的正在开花的益母草,阴干后,取叶及花.子,碾为细末,加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不限丸数,以病愈为度.如做成梧子大的丸子,则每服为五十至七十丸.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