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圣人”,析“命名”
如果说有“圣人”,首先在于有这个“命名”。
“命名”就是对某人或某物的“标识”,既然有了标识,有肯定有这个被标识的“人”。问题不在于“圣人”是怎样的,而是这个“标识”圣人的“人”是怎样的?
哲学家福柯说:“命名是一种权力…”,此话一点不假。
是谁“命名”了“圣人”?这个具体详实的历史细节很难考证了。但至少说草民百姓、工农商学大概没有这个权力,他们一般是“被命名”的族群。
孔子曾被命名为“大成至圣先师”,命名这样的名号肯定是皇上,这就是“御定亲制”,是不是通过“诏书”宣召?就不大清楚了。肯定有一点:这个命名孔子是“圣人”的,比起孔子是更高级别的“大圣人”,也只能是“一级圣人”命名“二级圣人”才和规矩,而不是反之。
“命名”主体很多,民间命名现象也不少。某家庭孩子出生了,首先要给孩子起个名字。对孩子有命名权的当然是父母,有的父母可能对起名的“技术”不好把握,找人起名,但那也是父母的特权;
生活中一个人有很多被“命名”的称呼:
科长,处长,妇女主任,书法理事,阿Q,捡破烂的,和尚,主席,音乐家…
这些被命名来源于不同渠道,有的来自是行政机关,有的是推荐,有的是选举,有的是考试,有的是群众团体,有的是一人指认,百人呼应…
命名来源无论如何复杂,都是命名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亲自赐予…
一旦被命名,等于贴上标签,可以在一定时间段内产生广泛效应。但千万不要以为:“我”是“圣人”,就是“我”的属性,那是一种在外“强加”,可以随时反转。你看,2000多年孔子就遭遇大起大落,一会儿是“大圣人”,一会儿是“开历史倒车的小丑”,有时,他的正常名字孔子也不称呼了,而是“孔老二”。这就是权力将其作为“木偶”,并将其大颠大倒…
也不能把“圣人”作为物态化实体,而是一个语言符号,它一直处于流变中。对圣人的标准不同,不同时代的价值不同,也就造成圣人没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标准,这是“圣人”标准的无限差异,同时又不断处于流变,也就难以定性。所以,如果要问“什么是圣人”?也就无法定性,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不同族群,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的比圣人高出的圣人…均有对圣人的不同标准,所以,圣人…只能是每个人的心目中的“圣人”,如此,这样的圣人等于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就等于没有圣人,可以都是;也可以都不是?
剩下来的问题就好解决了…没有圣人,只有世世代代对圣人的那些无数的、喋喋不休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