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能力考 (2014年12月 N1 真题阅读原文翻译)
仅供参考
【问题7】
以下是辛丑年2009年1月7日报纸上的文章。
牛精神
小时候听十二支民间故事的时候,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其中的牛。
牛,因为自己走得慢所以出发得很早。然后在自己将要第一个达到(终点)时,却被乘坐在自己背上的老鼠抢先了。
牛当时是什么心情呢,想想就知道肯定苦闷得不得了。
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被利用了,一定是心有不甘的,小时候的我这样想。
但是,我跟母亲说了这个后,母亲却告诉我:牛不怎么在意,它也在十二支中,大概会想”算了吧“。
我稍微松了口气。的确十二支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相比也不会有更多优待。可能也犯不着生气吧。
前些天,孩子伤到手指了。虽然是跌打损伤,但是胆小的我还是立马带她去整形外科了。
开车到诊所后停车场已经满了,我想大概人很多吧,然后就急了。
坐上电梯后,对面有个男性飞奔过来。
我将快要关闭的电梯门再次打开了,他进来后什么都没说,到了目的层后理所当然地先下了电梯,直奔前台。
“是我先来的,不是吗?”这句话我没有说出口。那时我想到了牛精神。
在达到目的地的前一秒被超过的牛,不会在意这样的小事。我想这就是“算了吧”精神。
果然,我被牛精神治愈了,心情也变好了。后来我找了《十二支民间故事》这本书。
看了才知道,被超过的牛非常的不甘,当时就怒了。
什么?牛也怒了。这打击到我 了。
是的,该怒时就怒这点也很重要,我平静地思考。
今年我的目标就是好好地掌握如何分开使用“算了吧”和“是时候怒了”的平衡。
【问题8】
(1)
所有的失败都会 在孩子以后的人生中为其避免大过错 发挥重要作用。
这样一想,在孩子搞砸之前出手帮他是多么没有先见的教育啊。
但是,父母还是得一直在孩子身边好好地守护着。
虽说不伸手帮助他们,但是要准备好在危险的时候随时出手相救。
然后如果孩子摔倒受伤了,要教他们“怎么样?痛吧?注意不要再碰到了”。
父母要有这样的教育方式。
(2)
以下是某公司网页上的通知。
満沼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消息
关于2014.10.14健康食品“维他命生活V”的通知
各位顾客
平时承蒙厚爱感激不尽。
关于2014年9月8日开始在网店和直营店贩卖的“维他命生活V”,新闻节目组也有报道,实际销售情况超过当初的销售计划,导致生产跟不上。
因此所有网店都停止接单了,实体店在库存销完后也不得不歇业一段时间。
今后调整生产计划,只有实体店计划于11月17日再次开业。
给大家造成困扰十分抱歉。
(3)
以下是关于“放弃”写的文章。
人都憧憬自己能力以上的东西,明明知道是做不到的,反而更加执着。
这样的话,就像登山者在无法攀登的山壁下徒劳地手忙脚乱,既可怜又滑稽。
这个时候就得放弃。但是这次放弃、都是为了寻找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之路。
一旦在放弃后放松了,就可能找不到自己的理想之路了。
(4)
我在35岁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现在没有像小时候一样惊人的雷雨了”。
但是在我60岁的时候,从一个35岁左右的人那里听到了同样的话。
就是说在我感觉不到惊人的雷雨的时候,那个人还是少年,正在感受惊人的雷雨。
这样的话,消失的不是惊人的雷雨,而是少年时代特有的对自然的感受力。
【问题9】
(1)
不安,会在找不到不安的原因时加剧。蔓延。
人们都不愿思考不利于自己的事,自己害怕的事。
因为有这样的心理作用,会下意识地将问题模糊化、不去解决。
然后结果就是一直惴惴地抱着不安。
反过来,如果知道自己是什么事、如何产生不安的,是否有必要感到不安,这样不安就会减小。
如果能明确使自己不安的问题,知道自己此刻该必须要做什么,那就是危机感。
危机感和不安是不一样的。有了危机感,就会产生做点什么的意向。从而进一步收集信息,制定计划。
要做的事情明确下来了。所以就开始行动了。
问题是 造成不安的真正问题是哪个。要从各种不安因素中辨别出来。
如果自己能下定决心正面面对那份不安,自己找出造成不安的真正问题,就能制作下一步的对策。
在众多的不安中,也有可以暂时放置不管的不安。当知道这点后,不安也能减小。
这样就能找出自己必须要做的事,从而变得有干劲、有付诸行动的欲望。
有时在考虑解决不安的策略时,梦想也会膨胀起来。
(2)
谁都没有正面(实时地)看到过自己哭笑时候的表情。
照片和电视可以留下一般的笑容,但是留下的是过去的表情,与当下内心感受所产生的表情是不一样的。
关于这点,好像镜子可以做到。
但是实际上自己在笑的时候,一看到自己笑脸,就已经无法再继续无意识地笑了,忽然笑容就收起来了。
哭的时候也是一样的。
靠眼睛理解自己的表情本来就是有难度的。
另外,我们没有没有生活在他人的内心,所以要从内心深处理解他人的表情也是不可能的。
这样的话我们就无法理解他人的表情了,但是我们平时并没有觉得理解不了他人的表情。
实际上我们对他人微妙的表情变化也很敏感,还以这种理解为基础,构建了基本的人际关系。
表情,人类几乎是共通的,(先不说微妙的表情,)就算是不同人种也不会理解错对方的表情。
含笑、苦笑、谄笑的话,可能会由于文化的不同理解上有些偏差,但是一般的表情是不会理解错的。
这样的话,在人类中、通过表情互相了解的原理,就是超越个体的存在了。
(3)
许多的人认为自己比小孩活得久就比孩子懂得人生。但是这是假象。
他们知道的是生活而绝不是人生。
误以为知道了生活方式就是懂得了人生。告诉孩子如何生活就是告诉孩子什么是人生。
虽说生活和人生都可以叫做LIFE,但是两者有很大区别。
当被问“为了什么而生活”时,该怎么回答呢。
因为在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犯了大错,所以才有让了中小学生实习的愚昧教育行为。
在孩子不需要为谋生而奔波的年龄,让孩子学习对生活无用的东西是有必要的。
那也是这个年龄段才有时间学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时间。
对于生活无用的东西,对人生来说是必要的。
也就是说,也只有在这个年龄段才有时间去思考人生是什么。
“人生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对“在能够生活的地方活着”的提问。
“活着”也就是“存在”是什么呢。
如果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不可思议之处,就会发现每个课程对其进行单方面解释的乐趣。
会发现 语文方面是语言,数学方面是数字和图形,理科方面是物质和生命,社会层面是道德伦理。
不管是哪个都想探索其存在和宇宙的奥秘。
作为人类精神的一般活动,跟自己无缘的东西一个都没有。
定会明白哪一科都是对自己人生有用的学问。
【问题10】
以下是某位艺术家写的文章。
人类跟动物不一样,有着智力活动、热忱。
即使年幼,也有一颗躁动的心灵。因此小孩喜欢画东西。将其用形状与颜色体现出来进行确认。
但是他们想做的(其重点)仅仅是将自己心中的东西发泄出来(这一行为本身),绝不是想画出一个像样的东西。
所以孩子对自己画完的东西置之不理。即使被扔掉了也不会当回事。
小心翼翼地将孩子扔掉的“画作”捡起来,观赏过后说“这个有意思“”你这小孩挺有才,好好培养的话,将来可能会成为了不起的画家“
这么说的一直是大人,对于小孩,即使自己被表扬了也只会回一句”是嘛“。
所以我认为将小孩画的东西称作”画“这一说法是不贴切的。的确是画出来的,但是不能叫做”画作“。
应该是在画作成形之前更加根本性的东西。
因为将其称作”画“容易让人误会,将其等同于大人的”画作“。
不同之处就在那里。
大人画的东西是展示的艺术品,是商品。一开始就是以获得他人的观赏为目的的、一边预测结果一边做出来的。
就是说一旦成为“画家”,在其作画的同时就会知道(这幅画会不会受到欢迎)结果。这样画,会变成这样(的结果)。
根据练习和经验,可以准确地把握色调和动笔的效果,比起灵感、热枕、无目的的行为,更加注重这幅画(的结果)是否会受到欢迎。
反过来被画作所控制了。
而且早就抓住了看客的心理,这样的风格一定会让他们喜欢吧、这样会不会太过了呢等,
有意识无意识地根据自己的感觉一边调整一边作画。
如果没有获得好评,没有买家,不但自己无法生活,社会也是不允许的。毕竟生活艰难。不能让自己的付出毫无回报。
很明显,他们的作品就是商品。
大人的作品,从根本上来说其生命力是最重要的。
将自己心里的东西完全纯粹地体现出来、那份强劲,会成为无比震撼的魅力。
至少我自己是这么想的。
经常被说“我不知道你画的什么意思“,但我还是不想画那种被人称为“画”的画。
不管是之前的还是以后的画作我都只会说:这不是画,是艺术品。然后尽量无视其他的说法。
【问题11】
A.
人们对世界遗产的关心度高涨是件好事。各地也积极地进行着申遗活动。
以报纸为首的媒体也在频频报道此事。但是,一直让人在意的是,一定会出现像“期待申遗成功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这样的言论。
我不否定发展旅游业可以使经济增长,也认为其可以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存。
但是看近年的情况,保护遗产的基本观念好像被抛弃了。
B.
日本通过视频、书籍等媒体手段将世界遗产商品化,推出了众多的旅游套餐,将其跟旅游观光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但是那样做真的能使 热爱建筑和自然的人增加,使人们对历史有更深的理解吗。
不管是不是世界遗产,建筑的价值进行个别评估就好。
人类也是,光凭借(一个人的)勋章,不能了解其全部吧。
虽然被评上了世界遗产,但并不是它的价值就可以像股票一样上涨了。
当然,作为观光资源可以带来巨额的财富,但是作为建筑其本质是不变的。
令我在意的是,过于看重世界遗产,另一方面形成“没有冠以世界遗产之名的建筑不尽力保护也没关系”的风潮。
【问题12】
书跟人一样。不能用同样的标准(价值)评断其优劣。
跟有人气偶像一样,也有畅销书。跟有被嫌弃者一样,也有谁都不想看的书。
但是,他们都有自身的价值。在有需要的人需要时交给ta,那就是一本好书。
因此,我对那些在评书网站上、把自己当神一样评价他人作品的好坏的人感到非常反感。
当然对书做出评价并不是坏事。对书进行批评、表扬也是很重要的。
但是,归根结底,那只是评书人根据自己的知识、兴趣、品质做出的评断。
下意识地就变得像神一样评头论足,这种心情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那过于傲慢了。
我也有些书被网上的书评驳斥得体无完肤。我想那也是无法避免的。
一旦变得畅销起来,总会有人贬低的。感觉通过贬低书,就可以变得比作者更加伟大。
我自己在开始写书前,不,应该说在我写出有点畅销的书之前,我也大肆地贬低过他人的书。
但是令人十分意外的是,很多书评是无中生有乱扣帽子。
比如我出了一本参考书。其中的内容是“要想写出能够刚好通过大学论文考试的小论文,你最少要知道这个“。
然后书评中就有这样的话”即使看了这本书,最多也就获得勉强及格的能力“。
我的确是为了读者能获得勉强及格的能力而写的那本书。如果读者能勉强合格,那本书就算是好书了吧。
我就是那样(让读者获得勉强及格的能力)想的,从而刻意摘取了一部分,
所以即使被批评没有写明(此书只为让读者获得勉强及格的能力),我也没有办法。
像那样武断自私的评价真的是很多。懂点知识的人说入门书过于幼稚,没有知识的人说入门书生涩难懂。
但是,那只不过是碰到了与自己能力不符的书而已。
我认为找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书再购买是读者的责任。
我想既然是说跟书有关的内容,就应该热爱所有的书。只有这样才有资格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