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别看现在我们经常把“寺”和“庙”两个字合起来使用,用来描述佛教信徒修行的场所。其实在古代这两个字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要知内情如何,且听土鳖君慢慢盘来。
寺与庙的本质区别
从时间上来说,寺字与庙字最早皆发现于西周时期的金文之中。
庙是个会意字,他的繁写由“广”和“朝”两部分组成,古人将“广”作为与房屋有关的偏旁使用,因此,“庙”字是一个表明场所的字。
至于是什么场所呢?这个朝字就说明了。
朝,在此处当做动词“朝拜、朝圣”使用,那什么地方让人朝拜呢?
一是供奉祖先的宗庙,《礼记》中说的“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就是这个意思,皇帝所谓的庙号其实就是灵位被放到宗庙之中的称谓。
二是供奉神明的神庙,比如供奉土地爷的地方叫土地庙,供奉龙王爷的地方叫龙王庙,供奉城隍爷的地方叫城隍庙等等;
三是皇帝老子高坐的庙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写道,“居庙堂之高,则有其民”。说的就是议事的朝堂;
四是供奉着先模人物的地方,比如供奉岳飞的岳王庙,供奉关二爷的关帝庙,供奉孔子的孔庙、文庙等等。
所以说,在秦汉时期“庙”字更像是儒家和道家的专用名词。
寺则是一个会意字,金文之中的“寺”,上半部分为草,下半部分为“手”,好像是以手扶苗,令其正直之意。引申为执法、执行之意。因此《说文》里有解释说“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秦汉之后,寺成为了行政机关的专属名词,唐朝的孔颖达在疏注《左传》时说,“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也就是说,从汉朝之后,九卿的官衙被称作“寺”。
唐朝之后重新为九寺定了名称,他们分别是:
光禄寺,主掌皇宫膳食供应、庭宴、祭祀物品供应的衙门。
太仆寺,主掌舆马畜牧的衙门。
太常寺,主掌国家祭祀大典的衙门。
宗正寺,主掌皇族事宜的衙门。
大理寺,主掌刑狱审判事宜的衙门。
卫尉寺,主掌皇家仪仗的衙门。
鸿胪寺,主掌外交、使节事宜的衙门。
司农寺,主掌官粮储运和供应事宜的衙门。
太府寺,掌管宫廷仓储和物料供应的衙门。
唐朝时九寺的主官名为“正卿”,副手名为“少卿”,分别为从三品和从四品。
到了明清时期,宗正、司农、卫尉、太府四寺的行政职能被归并到宗人府、工部、户部、銮仪卫等衙门,因此“九寺”变成了“五寺”。
佛寺自白马寺始
寺、庙二字与佛教扯上关系的时间是在东汉时期。
话说永平七年(公元64年),东汉明帝在南宫之中睡觉,忽然梦到一个身高达到六丈,头顶上发着金光的巨人从西方飞了过来。
第二天早晨朝会之时,刘庄便跟大臣们开玩笑般的说着自己的怪梦。当时宫廷内的教授官,博士傅毅对明帝说“他曾读过一本典籍,上面写着在西方有位被称为佛的神明,与你梦到的巨人十分相似。
刘庄听后十分高兴,立刻派蔡音、秦景等人出使西域,去将佛请来。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使团在大月氏国境内碰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见到了传说中的释迦牟尼佛像,便知道碰上了正主,可算是不辱使命,于是便邀二位高僧与他们一起回到中国。
二位高僧也乐于借此机会弘扬佛法,便随蔡、秦二人于永平十年骑着白马赶到了洛阳。
永平十一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取了白马驮经的“白马”二字为名,至于为什么取“寺”字,目前大部分人的推测是因为当时白马寺属于负责翻译佛家典籍的国家机关,按照惯例取名为“寺”。当然也有人说是因为二位高僧初到洛阳时暂住的是负责外交的“鸿胪寺”的地盘,二僧以“寺”为名,以作纪念。
寺庙合称始自“三教合一”
其实白马寺往后,寺还不算是礼佛场所的专用名词,人们称呼佛教场所还多是用“道场、院、刹、丛林、僧伽蓝”这样的名称。
直到南北朝之时,儒释道三教进行了第一次大融合之后,各教的名称来了一次大混改,三教的场所名称开始混用,比如原是儒家讲学的“精舍”被佛家借用,原是佛家比喻成佛之地的“道场”被道家借用,原属于道家的“宫”、“阁”被佛、儒借用,原属于儒道二教的“庙”字也被佛家借来。当然了朝拜佛爷的地方被称之为庙,也不为过。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