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仿古玉器“光工”的两种特征表现
清中期 白玉龙首带钩
1.具有清中期本朝时做玉的特征,玉件表面被打磨出蜡样的哑光光泽,这种光泽很奇特,为其他时代所没有。在和阗玉质硬度所带来的硬光的上面,覆罩着一层类似磨砂一样的哑光,形成的效果就是所谓的“精光内敛”。这样的蜡样哑光只出现在清中期宫廷玉器上面,比如这件清中期的仿战国龙首带钩,玉质的脂性、色度和密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钩面不着雕工,打磨出的光泽就是典型的清中期的蜡光效果。
战国 水苍玉谷纹玉璧
2.仿战国玉器的玻璃光。在战国玉器中,有一种光反射温柔的磨光,俗称“玻璃光”,又叫“玻璃沁”。比如这件战国苍水玉谷纹璧,表面所携带的就是玻璃光。玻璃光的光泽娇气,很容易消失,现在传世的战国玉器比如苍水玉质的玉璧,绝大多数这种玻璃光都已经不复存在。大概乾隆时期带有玻璃光的战国玉器还能时有一见,所以这一时期仿战国玉器的玻璃光既不是战国玻璃光那种高光反射,也与明代玉器特有的玻璃光有所不同,清中期仿战国玉器的光泽不贼,亮而温雅,还是有哑光的意味在内,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清中期光工特征的轨道。
清中期 白玉双龙纹璧
清中期的宫廷仿古属于不做旧一路的仿古玉器,用料都是和阗玉,在各种颜色材质中,以白玉为最普遍、墨玉最少见。根据笔者对所见这一时期传器的观察分类,认为清中期仿三代青铜器属于陈设重器,用料上乘,没有任何瑕疵,也不见有因绺插花的那种遮掩回避。这一时期仿古所使用的和田白玉,即使是料头宽大的山料雕件,其脂性、色度、密度也能达到上等的籽料水平。乾隆皇帝仿古首先是为了满足其嗜古的需求,同时也是匡正已经走向极端的“玉厄”,所以他主张下的仿古只是对商周青铜器、战汉玉器器形、纹饰的模仿,而从不做旧、做沁。仿古玉器整体神态依然是清中期的特征,达到了清中期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民间的仿古主要是乾隆仿古的风从影动,但是制作目的则大相径庭,民间仿古玉器主要是用于商品的交易,所以与宫廷仿古的区别很明显。
清 仿汉玉蝉
首先,民间仿古器的目的是要达到乱真老三代玉器的效果,中国玉器收藏史告诉我们,从赵宋收藏形成规模开始,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之前,老三代玉器始终是古玉收藏的重镇,古玉收藏言必称商、周、战、汉,所以民间仿古玉要仿制出商、周、战、汉的器形、纹饰与入土、出土效果,就一定要比宫廷仿古多出做旧、做沁的工艺附加。因此仿制老三代玉器入土后的沁色,成了民间仿古最为关键的技术组成。做沁最常见的手法就是所谓的“老提油”油煨玉,使玉器表面出现黑色的斑块儿,其效果类似于古玉的水银沁。
清 老提油太平圈
老提油的特征是斑块儿的黑色均匀,因为缺少细微的深浅变化而显得呆板,同时与未沁处交界的边缘清晰,缺少渐变的过渡,老提油做沁现在比较容易辨识。
殷商 白玉鱼及尾部沁色
清中期民间常见的仿古玉器,大量传世品都是经过各种火烧、酸咬、油煨、冷热等外力方式加工而形成的鸡骨白、土沁、提油,与现在一般级别的仿品原理大致相近,可见现在的仿制技术并没有根本上的突破。
清 仿战国玉瑗
清中期流行于民间的各种仿古玉器,其材质特征之一就是一定不用密度很高的新疆和阗玉,所用多见一些地方杂玉比如南阳玉、岫岩玉,以及更多的类玉美石。尤其是仿制商周古玉,使用南阳玉更是恰到好处,传世的一些南阳玉质的殷商古玉,有一些就是这一时期的仿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