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愁里的福州》:探寻闽都文化意蕴

作者:张翼

作家孟丰敏近期的作品努力探寻闽都文化意蕴,所著《乡愁里的福州》是一部讲述福州历史故事的集子。她的创作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集中讲述宋元以来福州的历史变迁。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作者娓娓道来,展示福州作为世界茶港的悠久历史。此书由“似水流年的城”“追忆繁华的城”“往日诗意的城”三辑构成,梳理串联起散落的史料与遗迹,赋予尘封的往事以温度和厚度。

乡愁并不限于游子,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凡留意生活变迁的人难免有一种怀旧情怀。相比于各种网红饮品,对福州人而言,一杯芬芳的茉莉花茶更有夏天的美好味道。书的开篇《东冶茉莉味的乡愁》介绍福州的市花——茉莉花。东冶,曾是福州的港口。作者从童年生活起笔,追忆与茉莉花有关的点滴往事,让乡愁从记忆的深层浮到意识的表层。茉莉花芬芳而不袭人,自古以来雅俗共赏。作者追根溯源,探讨了来自异域的茉莉花在福州广为种植蔚为大观的具体原因。文章以汉朝陆贾撰写的《南越行纪》的史料为证,从福州的地域优势、土壤特点、气候条件等因素分析福州处处遍植茉莉花的原因。茉莉花不仅是地方风物,也沉淀着文化习俗,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构成特有的闽中区域文化景观。民谣民俗的引述,也在无形中深化了福州的地域文化,将知识、文化、记忆交织成为一种有意味的艺术存在。

福州原是水泽之城,只是如今不复当年模样。孟丰敏在“后记”提到写作缘起是想写福州港的历史轶事,港口的历史变迁是该书构思的内在逻辑,书中记述的各处古迹也跟水路海运有关。《镇海楼传奇》里,作者用福州俗语“南有火帝庙,北有镇海楼”开篇,对这处600多年古迹的神奇存在表示惊叹。对镇海楼有关资料的广征博引中,仅直接引述的文献就有《福建通志》《福州府志》《榕城考古略》等十多处。这些资料散落于传说、史书、地志民俗中,有的寄存在文人创作里,无论是哪一种形态,作者都能娓娓道来。通过对旧故新典和逸闻趣事的挖掘,作者展示了个人化的情思,“镇海楼”在这种内在情感结构的不断演进中,从建筑渐渐蜕变为情感符号、文化符号。

在《册封琉球使齐鲲》一篇里,作者详细描绘了清代册封琉球使齐鲲出使琉球的惊险历程。她描绘齐鲲的成长历程和严以律己、谦卑自牧的个性,使人明白其勇担重任、不辱使命的内在原因。齐鲲出使的二号船上供奉的海神是“尚书公”,福州人称陈文龙为“尚书公”。这位抗元民族英雄为何成为册封舟上拜祭的海神呢?作者草灰蛇线,伏脉千里,在《尚书庙的海神传奇》里对此做出翔实解答。福州百姓因敬佩陈文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义,集资建庙,奉陈文龙为水神,也称作“水部尚书”。通过大量文献引述,揭示闽地海神文化的兴盛和民间信仰的内在心理需求。作者不会轻信传说,但在内心深处,在人情的体贴上,在人性的理解上,则希望有其事。正是这种科学与人性、理性与人道等因素共生相融的文化情怀,构成了闽地人文学者独特复杂的精神世界。

请购书的朋友扫上图二维码购买
《乡愁里的福州》
讲述福州对外贸易文化交流史,重点介绍福州的琉球遗迹(河口人文风景)、探讨明清的中日琉关系。
《流翠烟台山》
述说仓山人文历史故事,全景式活画出近代福州口岸城市的熙熙攘攘的生态图像,反映福州悠久灿烂的海丝文化。其中部分篇章是作者在仓山生活的口述史,再现了仓山的旧日风情。
《琼花点绛马厂街》:述说马厂街的园庐故事、错综复杂的家族往事。
扫下图视频号二维码,观看福州原创歌曲视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