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痞满证的理、法、方、药,这篇文章都讲清楚了
导读:脾胃气滞,是指中焦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滞而不畅的病理改变,行气宽中,是据脾胃气滞病机拟定的治法。
【适应证候】以脘腹胀满为其主证。
【病理分析】脘腹胀满,病在中焦,究其胀满之机,则与卫气运行受阻有关。卫气行于膜腠之间,升降出入,不失其度,如果卫气运行受阻即可呈为胀满。故《灵枢·卫气失常》说:“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
引起卫气运行失常的原因,《内经》虽谓“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其实因寒者多因热者少.寒邪相侵,腠理凝闭,影响卫气升降出入,阻于半表半里之间,遂呈胀满。故《灵枢·胀论》说:“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除受风寒可以引起胀满以外,内伤食积呈胀亦较多见。此种机理恰与上述相反,又是先因积滞内停引起脾胃功能障碍,继因脾胃纳运失常而致气机受阻的病理转归。
由于卫气肇始于肾,取资于脾,宣发于肺,调节于肝,升降出入于三焦,一旦发生病理改变,自然就与上述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所以气滞而胀,不能单纯责之于脾胃,亦当考虑肺气是否能够正常宣降,肝气是否能够正常疏调,只有联系五脏分析,才能揭示气滞与脏腑功能失调,卫气升降出入异常的内在联系。
脘腹胀满不能单纯着眼于气,还要注意气血津液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临床所见,津液凝聚的痰饮水湿均可影响卫气流畅。因为,膜腠三焦是津气升降出入共同通道,津液凝聚,势必有碍卫气的疏畅;卫气滞涩亦将有碍津液流通,二者常常互为因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寒气生浊……浊气在上,则生胀”即阐述了因寒引起津液凝聚因津液停滞妨碍卫气运行,以致湿凝气阻而生胀满的病理过程。《温病条辨》所谓“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自然也是指的津气受阻病机。
【立法组方】气滞而胀,法当行气导滞,开其滞塞,令气机调畅则胀满可消。这类方剂常选用擅长行气的厚朴、陈皮、积壳、木香、豆蔻、砂仁、高良姜、苏叶、大腹皮等药为主,再据寒热虚实配伍其他药物而成。如半夏厚朴汤、厚朴温中汤、宽中八宝散、撞关饮子、草豆蔻饮、三脘痞气丸等都体现行气宽中法则。
行气导滞的苏叶、藿香、砂仁、白豆蔻、陈皮、木香之属,均具芳香特点,对于气郁湿阻病变,用之既可辛通气机,又可醒脾化湿。某些方配燥湿的苍术、白术,祛痰的半夏、皂荚,淡渗的二苓、泽泻,是针对气与湿浊共存且相互影响的立法组方。
气滞之证,有时也要配伍活血之品,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配伍活血之品,不仅可以照顾气病及血的血运不利,亦有利于气机调畅,两者是互为因果的。
脾胃气滞虽然病在中焦,亦当注意脏腑间的协同关系。这类方剂每配苏叶、杏仁、桔梗宣降肺气;柴胡、香附、青皮之属疏肝解郁意即在此。这些药物看似与主证无关仔细琢磨,方知绝非可有可无,盖因卫气升降出入有赖肺脾肝三脏协调故尔。
本法约有以下几种常见配伍形式:
温中行气:气因寒凝,较为多见,常配干姜、高良姜之属温运中阳,使寒凝散则气机通,脾运复则升降调,如半夏厚朴汤、厚朴温中汤等即是。这类方剂也可配伍桂枝、附子,用此意在温通开闭,辛散凝结之寒,温阳化气,补火以暖脾土,如强中汤之用附子,人参汤之用肉桂即是。
清热行气:气滞偏热,每多见于夏季,必夹湿浊为殃。三焦湿郁升降失司,湿凝气阻,郁结化热,可呈脘连腹胀等证。治疗这类见证,可于理气化湿方中加入清热药物,升清降浊法中的一加减正气散、二加减正气散、三加减正气散即属此种结构。
健脾行气:气滞偏虚则补气健脾之人参、白术较为常用。气滞而用补气健脾之品,颇有实实之嫌,似乎不合法度。其实,使用健脾之品在于恢复脾胃功能,功能恢复气机才能畅通无阻。这种通中寓补的组合形式,是治脾虚与气滞两种证象同时存在的结构。这种结构也有“塞因塞用”之义,如强中汤与人参汤即是。
消积导滞:气滞实证,多属食积阻滞胃肠,此时正气未虚,贵在速去其积,使用牵牛、槟榔之属不仅无害,且能使其速愈。若系食积,尤须使用消食的山楂、神曲、麦芽或导积的大黄、槟榔之属,消除气滞原因令胃肠传导正常则胀闷自消。如保和丸、木香槟榔丸即是。
气滞腹胀应与腹水鉴别。气胀者以手扣腹,中空如鼓;腹水者,侧卧扣之,卧侧呈重浊音。若系水停作胀,当于治水诸法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