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宋代玉器課題綱要(一)
第二十一講:宋代玉器課題綱要(一)
宋代:
宋朝在我國文化歷史發展中,是一個比較特別的時期。960年,後周的禁軍統帥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取代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史稱北宋。
AD960趙匡胤兵變稱帝號宋,是為北宋(AD960-AD1217共257年),僅統一中原,與西域,西夏,遼等少數民族長期並存,AD1126金兵攻克沛京,擄走徽宗、欽宗二帝,1127年,趙構(宋高宗)即帝位於臨安(杭州),史稱南宋(AD1127-1279計52年),僅據淮河以南半壁江山,北與金對恃。
南宋疆域北面以淮河、秦嶺為界與金接壤,偏居南方半壁江山150年。1279年,南宋被元朝滅亡。
南宋建都臨安(杭州)的時間,據《宋史.高宗本紀》為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亡於宣和末年(1126年),高宗趙構南渡時曾輾轉駐蹕於揚州、常州、越州等地,直到正式定都才得以安定,其間顛沛長達十二年之久。定都後五年(1143年),置建郊壇,始舉行隆重的祭告天地諸神的典禮。
鄧淑蘋的「從“西域國手”與“專諸巷”論南宋在中國玉雕史上的重要意義」文章很重要。
自南北朝至北宋這700多年,似乎只有在高級墓葬有四神圖像的石刻、磚雕時,會見到代表西方的“白虎”紋的存在,在玉雕及許多工藝上,螭虎紋是被遺忘的。
宋遼澶淵之盟以後,遼與北宋和平共處、貿易往來頻繁。
宋代玉器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十二月,聖天遣使貢圭一、以玉為押玉枕一;
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貢玉鞍轡、白玉帶;
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回鶻貢玉鞍轡,高昌可汗貢玉;
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澶川卒王貴得于闐玉印,文曰“國王赴萬永寶”。
宋代肖生在寫實主義的院畫影響下,追求運動及形體的準確,以顯示其內心世界。
北宋修內司是製作陶瓷器的,但亦有可能兼管玉器。
北宋末年出現仿古器及偽古器。
宋代耳飾的出現和流行,可能曾受契丹人戴環傳統的影響和促進。北宋皇陵是我國第面遺存最完整、現存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群之一。除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兵擄走慘死漠北外,北宋其餘七個皇帝都葬在河南鞏義北宋皇陵。加上趙匡胤父親趙宏殷的陵墓-永安陵,這就是我們俗稱的「七帝八陵」。
風格:
宋、遼、金時期,重形似,重畫意,多有邊飾,鏤雕工藝得以發揮,鏤雕部分從少到多,以致後代越發玲攏。
肖生玉雕唐代以來重神似,體量大,少有邊飾,以圓雕為主。
巧作始於商,大量使用於宋,盛行於金代,元代.
宋代耳飾僅限於女子使用,契丹人則與歷史上生活於北方的其他游牧民族一樣,無論男女皆可佩戴。
人物: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緣,短衣長靿靴,有鞢躞帶,皆胡服也。
宋代人物臉部深雕,五官清晰~唐遼時而如此。
眉鼻一體;雙橫線為眼,或凸眼橫睛;單橫線為口,塊狀耳。
衣紋左右撇開,袖口凹漥,微露鞋頭,多深刀,立體性強。
福建陳元吉墓出土跪拜文官俑。廣東也有。
流行人鹿合雕題材~高士;流行蓮花座。
巾環宋代開始流行,兩枚為一付,底邊留有大孔,作為男子頭巾上束巾之帶相互穿過繫結之用。
宋代流行雙股簪釵;首部多層疊圓盤。
宋代梳背新月形。釧的首面與開口寬度一致。
宋鐲形如戰國,只是直徑較大。
金鐲、金釧、金帔墜在宋代合稱“三金”,是富貴人家的聘禮。
使用青田石。
嬰戲百子題材,起源於唐末五代,成長於宋,興盛於明清。
佛道:
菩薩右袵(右衽是漢服始終保留的特點),盤右腳,手指清晰,五官清晰。
上海松江西林塔青玉羅漢:深雕突出眼、鼻、口;塊狀C型耳;衣紋層次分明;手腳皆帶環。
太白醉酒石雕人物五官清晰,衣紋深雕層次分明,微露手腳。
蓮座蓮瓣單瓣雙雲頭,不再肥凸。
飛天:遼、北宋
側臉;頭戴冠;露雙腳,左腳跨右腳;雙手同向前;以胸為曲折點;卷葉形連雲紋。
手捧蓮花或花枝。
飛天:金、南宋
臉正視;以胸為曲折點;左腳壓右腳,露右腳;卷葉狀流雲紋。
南宋飛天雙腳伸直,腹部折曲,露單腳。
江蘇南京江寧建中村南宋墓玉飛天:臉側視;撮髮無冠,塊狀耳,凸眼橫睛,雙手合十,上衣下褲,腹部折曲,雙腳伸直,露腳,卷葉狀流雲紋。
童子:
很少戴帽子;後腦勺隆起;一般側臉;髮絲密集,有桃形髮,左右分髮,平直短髮;單撮髮為桃形
。
八字眉分開在眼角;上下弧線為眼,豎刻二條陰線為睛;環形耳加一刀,近眉,耳用陰線表示(未突出)。
直管鼻或勾形鼻;櫻桃小口,與鼻同寬;嘴不上曲。
窄袖口;手或張或握,與袖口同寬;常戴鐲;細陰線表示衣折。
著窄袖短衣,對襟衫或馬甲,圓領,八成有衣紋;斜交叉紋較密,格中有十字、*字、米字紋;下擺衣角上翻。
著肥短褲,短腿交叉行走狀或站立狀;微露鞋。
荷葉高舉過頭,最低亦不低於肩部;荷葉中間兩葉內卷;葉蒂較大有豆芽頭;荷花飽滿。
童子多飄帶;避開頭部中穿。
安徽六安出土雙童子把銀鎏金杯。
擺飾:山子
宋代多仙人逸趣山子;高士,隱士,童子,芝鹿,仙鶴,幡旗,榨樹,松樹,山石,靈芝,瀑布。
湖石多孔,石凹多真圓。
松葉米字紋(四刀以上),中心無凹點。
元代松葉紋中間留白,廓緣刻畫短陰線,邊緣曲齒狀;或者圓球狀,短陰線向葉心集中,但不跨葉。
明代松針瓣狀如花,陰線交叉分佈。
清代松葉圓盤狀,中間有坑點。
樹葉中脈陰線較寬深,但不作凹漥。
《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垂絳幡之素蜺兮,載雲氣而上浮。」形狀狹長而下垂的旗幟,多用於喪事之中。
龍紋:
翹鼻,平、閉口,露齒;雙角;濃眉、長眼、圓睛;細曲脖子;濃髮後飄或上飄,雲翼較短;肩有雲翼,腿有火焰紋;斜線紋表現腿肌,長利鐮刀爪;腳不跨尾;蛇尾;身飾斜線菱格紋,背起鰭。
後漢學者王符:龍形「三停九似」,「三停」指龍首至龍喉,龍喉至龍 腹,龍腹至龍尾;九似「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角似鹿、耳似象、鱗似魚、鬚似人、腹似蛇、足似鳳」。
座龍雙腿一曲一直。
螭虎:濃眉大眼(或管鑽眼),眉鼻相連;額頭光素或三月牙紋;內卷 垂尖短毛耳(也有仿東漢哈巴狗耳);長單鬣;與身體連接的頸部、腿部,下深刀,出肩窩;背起脊線,脊側竹節紋;腳飾關節紋,腿肌發達,腳背平行短毛;棒子腳;雙岔長尾回卷(或單尾迴卷),尾直陰線,芽頭深雕。~~仿漢穿雲螭,淺浮雕。
螭的深眼多管鑽而出;額頭三月牙紋。
螭紋大都以減地隱起加陰線的方式呈現。
龍戲火珠;魔羯魚含珠~皆前朝題材。
南宋器皿外表出現盤龍,探頭入杯。
器皿上的龍紋:寬濃眉外伸回卷,打漥;長眼圓睛;上卷雲紋鼻。
卷尾螭龍南宋又出現~仿漢。
~~待續~~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