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阻力歼灭者,是多边平台最底层的核心算法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842天的第836篇原创文章


早在中国的西周时期,政府就设立了一个叫“媒氏”的官职。它的职责,是负责适龄男女之间的婚配,提升配对效率,为国家增加人口。你看,一边是男人,一边是女人,它还同时服务于政府,这不就是典型的多边平台吗?后来这项职能走出政府,演化成了民间的媒人。在通讯落后,人口稀疏,社交圈狭窄的古代,媒人大大降低了婚配的阻力。

再看国外。2000多年前的雅典,政府开办了码头集市,让来往的商人、百姓、货船主交易。这可不是简单的以物易物,而是类似于今天的第三方担保交易,商人可以给船主下单,让他们下次出海的时候带回特定的货物。要知道,当时的航海技术并不发达,很多货船出海之后遇到风浪,就可能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商人们不敢贸然交易。为了避免一方失约,政府会在中间提供一些担保服务,降低交易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你看,这是不是有点像今天的第三方平台。

现在我们把目光再拉近一点,看看15世纪,文艺复兴早期的欧洲。当时,几个临近的国家联手,为各国的企业建立了一个类似现在阿里巴巴的中间人平台,也就是跨国的大型集市,临近国家的商人都可以到这里交易。但是,重点不在于这个场所本身,而是它为商人提供了争端解决机制。当时跨国交易最大的困难,就是不同国家的商人之间经常起争端,有了国家提供的调解机制,交易就顺畅多了。

你看,多边平台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只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它的规模变得更大。媒人变成了婚恋网站,集市变成了电商平台,电报局转账变成了微信红包。

但是不管在哪个时代,你都能总结出一个普适的规律——做一个阻力歼灭者,是多边平台最底层的核心算法。它处理的阻力越重要,对于各个参与方的价值就越大。

消除什么阻力呢?

主要是两方面的阻力:

第一步,是消除信息阻力。比如,阿里巴巴建立网站,让供求双方发布需求信息,市场一下就变大了。一个山东的轴承厂,可以在这里接受来自全世界的订单。

第二步,是消除信任阻力。对于买卖双方来说,由于距离遥远,很难互相信任。根据阿里巴巴早期的调查,90%的商人在网上寻找贸易伙伴时,都把信任看作是最重要的因素,不仅是对交易伙伴的信任,也包括对交易平台的信任,它的重要程度,排在了质量和价格之前。因为对交易双方来说,所要寻找的伙伴是否可靠,是很难判断的。因此,需要一个第三方机构来背书。这种情况下,有公信力的多边平台,就等于在为企业信用背书。2001年,阿里巴巴开通了诚信通服务和第三方认证,后来,又提供买卖双方互评机制,还有第三方支付服务。这些连续的创新,目的都是一个,消除不信任感,把关键节点上的不确定性,尽可能变成确定性。

如果再拆分的细一些,消除信息阻力和消除信用阻力可根据交易的场景分为七步,分别是:

购买前的搜索成本、比较成本、和测试成本;

购买中的协商成本和付款成本;

购买后的运输成本和售后成本。

比如淘宝解决的是购买前的搜索成本,销量排行解决的是比较成本,评价体系解决的是测试成本;

淘宝的旺旺解决的是协商成本,支付宝解决的是付款成本和信用成本,菜鸟裹裹解决的是运输成本,运费险解决的是售后成本。

假如把商业世界看成一片连绵起伏的山丘,那么多边平台的目的,就是要铲平山峰,把它变成一片畅行无阻的平原。多边平台能否做大,取决于它歼灭的阻力够不够大。换句话说,就是它解决的问题够不够复杂、够不够大。

点击原文,查看已日更的500篇文章~


作者:申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