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骨性改变,都是它的错!
约35%~40%转移性肾癌合并骨转移,多为溶骨性改变。常见转移部位有脊椎、骨盆和股骨近端,可致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和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RE),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肾癌出现骨转移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2-28个月,发生SRE后预期生存时间为10个月左右。
一、临床表现
肾癌骨转移发生SRE的比例高达72%~85%。肾癌骨转移最常见表现是疼痛,20%出现病理性骨折,28%出现脊髓压迫症状。
二、诊断
(1)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减少或预防SRE发生。80%肾癌骨转移为溶骨性改变,表现为正常骨结构破坏。有以下症状可怀疑骨转移:
1)骨痛或骨折;
2)脊髓或神经受压症状;
3)血碱性磷酸酶升高;
4)高钙血症;
5)高血红蛋白。
(2)肾癌骨转移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进行临床诊断,仅在临床诊断有疑问时才行活检。
1)影像学诊断:核素骨扫描是首选筛查方法,但灵敏度仅为50%左右,增强CT扫描敏感性高,可发现骨质破坏和周围软组织影。
2)MRI对骨髓中肿瘤组织及其周围水肿非常敏感,灵敏度和特异度高达93%,能发现尚未引起明显骨质破坏的转移灶和周围软组织影,怀疑脊椎转移时首选MRI。
3)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可提供全身骨骼受累情况,还可断层扫描显示骨质破坏情况,但价格昂贵,常规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对肾癌骨转移敏感性不高(63.6%左右),Hybrid 18F-FDG PET-CT和18F-NaF ,PET-CT可提高肾癌转移的诊断率但目前仅少数医院开展。
骨转移筛查和诊断首选ECT和增强CT,需对怀疑骨转移部位增加CT骨窗增强扫描,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有条件的医院可选用PET-CT检查。
4)骨活组织检查:病理学是诊断肾癌骨转移的金标准。
三、治疗
(1)治疗原则
治疗目标是改善或缓解症状,预防或处理SRE,改善生存质量和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对一般状态良好的寡转移可考虑局部根治性治疗。若患者多发骨转移、无症状、经MDT骨科专家评估转移骨机械稳定,则以全身治疗为主,主动监测骨转移情况。若MDT骨科专家评估存在病理性骨折风险,即使无症状也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对有症状的多发骨转移患者,在全身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治疗。对多发骨转移合并内脏转移者,以全身治疗为主,必要时加用局部治疗减轻症状。局部治疗方式的选择应以无创或微创为主,以尽量不中断全身治疗为原则。
(2)系统性药物治疗
1)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肾癌骨转移一线治疗可选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如卡博替尼、舒尼替尼和培唑帕尼。
2)免疫治疗:Ⅰ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CheckMate 025和CheckMate 214)显示,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纳武单抗(Nivolumab)可延长肾癌骨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
3)双麟酸盐和地诺单抗治疗:有研究表明,唑来麟酸可降低SRE的发生率和延SRE的发生时间。
不良反应主要有肾功能损害和下颌骨坏死(发生率为1%)。唑来麟酸与靶向药物联合应用时,下颌骨坏死发生率增加至4%~6%。用药期间应避免牙龈炎症和有创牙科操作,肌酐清除率<30 ml/min者禁用。
与唑来麟酸比较,地诺单抗肾脏不良反应低,可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或可能造成肾损伤的治疗方案。严重不良反应有低钙血症和下颌骨坏死,用药前和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口腔,且应避免有创牙科操作。
4)局部治疗:局部治疗包括原发病灶的切除和转移瘤的治疗。对于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预后评分模型评分为中危(1-2个危险因素)、体能状况较好和转移瘤负荷低的年轻患者,可考虑行减癌性肾切除。转移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消融等,主要目的为缓解或消除疼痛和预防病理性骨折而改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可能会延长生存时间。
局部治疗前应根据转移部位和症状,充分评估骨骼稳定性、脊髓压迫程度、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和对手术的耐受性,综合考虑慎重选择单纯放疗、手术或两者联合。对骨骼稳定性差或脊髓压迫严重、手术减压后功能可望恢复者,如评估患者手术耐受良好,应先手术治疗,术后切口愈合后再加用放疗,其他情况应首选无创的立体定向放疗。
声明:本文由好医术肿瘤学院作者整理,仅用于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