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映寰《正心堂小品》专栏:活君首不抵死士墓——颜斶劝王的随想
文/吴映寰
《战国策·齐策四》中记载了一个颜斶(chù)劝谏齐宣王礼贤下士的故事。
战国初期,齐国有位叫颜斶的高士。齐宣王慕名将颜斶召进宫来。颜斶走进宫里,来到大殿前的阶梯处,见齐宣王正等待他的拜见,于是停住了脚步,不再前行。
宣王见此,觉得奇怪,就大声喊道:“颜斶,你过来!”不料颜斶非但一步不走,反而朝着宣王喊:“大王,你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悦。朝上的大臣们见颜斶如此无礼犯上,便一起对他说:“大王是君王,而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怎么可以叫大王过来呢?”
颜斶回答:“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攀附权势;而如果大王朝我走过来,则说明大王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还不如让大王落个礼贤下士的美名。”
齐宣王听了,怒气冲冲地责问颜斶:“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斶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士人比君王尊贵!”
宣王怒道:“你有什么根据?!”
颜斶泰然自若地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下令:柳下季是齐国的著名贤士。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同时,他还下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头颅,就封他为万户侯,并赏金2400两。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王的头,竟然顶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的坟墓啊。”
活君首竟然不抵死士墓!齐宣王听后虽然满脸不悦,却无言以对。
大臣们忙来替王解围:“颜斶,过来!颜斶,过来!我们大王是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君,东西南北谁敢不臣服于他?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臣民们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叫大王过来见你,成何体统!”
颜斶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安步当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是您大王,而尽忠直言的是我颜斶。现在我的话说完了,告辞了。”
颜斶说罢,就拜别齐宣王走了。
读了颜斶劝谏齐宣王礼贤下士的故事,我想到了"握发吐哺"的周公和求贤若渴的曹操。
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之兄姬旦(被后世尊称为"周公")曾先后为弟弟周武王、侄子周成王辅政,为周王朝的天下大治呕心沥血,立下了汗马功劳。据《韩诗外传》记载,周公姬旦"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正因为周公的礼贤下士,周王朝才吸引了姜太公等贤士为周王朝效力。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各路诸侯争雄。曹操礼贤下士,吸引了大批文臣武将来帮助他。礼贤下士的曹操也曾经来不及穿上鞋子而赤脚从堂上跑出来迎接投奔他的谋士。曹操在《短歌行》中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他对周公礼贤下士的褒扬,也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姜尚垂钓于渭水,周文王亲自去请他出山辅政,成就了周王朝统一大业;卧龙先生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得诸葛孔明出山相助,成就了后来蜀国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的基业;汉高祖刘邦因为礼贤下士,善于用人,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帮助下打败了项羽集团,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胜出,连他自己都承认:“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自古以来,得天下者须先得人才;要得人才,须先得人心。为政者礼贤下士,从善如流,才能赢得人心,才能为畅通广纳贤才的通途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