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主要讲什么(2/2)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朗读】

第17章,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客观评价齐国著名贤相晏婴。

第18章,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孔子客观评价鲁国大臣臧文仲。

第19章,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孔子客观评价楚国丞相令尹子文和齐国大夫陈文子。

第20章,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客观评价鲁国历史名人季文子。

第21章,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客观评价卫国大夫宁武子。

第22章,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评价了很多身边的学生和历史上的名人伟人,子贡、冉雍、子路、宰予、申枨、臧文仲、令尹子文、陈文子、季文子、公叔文子等等,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显著优点,但却不全面,孔子便由他们想起了远在鲁国家乡的那些弟子们没人调教,不由得生出一番感慨,急于回去好好裁剪他们。

第23章,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抛弃了高官厚禄,为的是克己复礼,周游列国十几年四处奔波,不但得不到理解,还遭受很多人的冷嘲热讽,处处碰壁犹如丧家之犬。你说孔子到底图什么?他能不憋屈么?当然也觉得憋屈了,怎么办?孔子便用伯夷叔齐的遭遇来激励自己。

第24章,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孔子善意批评微生高的“直”有点虚伪。为人处世要活的真实,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行就行,不行就说不行,别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不是丢人的事,这才是实事求是的做事方式。

第25章,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上一章说微生高为了维护自己的好名声弄虚作假,打肿脸装胖子。其实,社会上的很多人何曾都不是这样呀!有的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孔子借评价左丘明的机会抨击了这些行为。

第26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师徒三人各自描绘自己的志向,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

第27章,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在本篇《公冶长篇》中,孔子评判了历史上那么多名人伟人,但没有发现有谁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从内心深处深深自责,与自己的不善作斗争,所以孔子不由得发出慨叹。

第28章,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本章是《公冶长篇》的最后一章,孔子在本篇中评判了国内外的很多历史名人和伟人,他们虽然没有达到“仁”的最高境界,但都有非常显著的优点和长处,并且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能为后人称颂。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些伟人的境界?孔子说唯有好学而已。
  • 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跟着张武忠老师学习《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