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环王》被骂烂片,到抖音快手“速溶故事”,到教育“课堂考试化”内卷
从《指环王》被骂烂片,到抖音快手“速溶故事”,到教育“课堂考试化”内卷
《指环王》重映,却遭到“如潮恶评”。
人们抱怨:时间太长,剧情不爽,没有结局。
剑桥大学托尔金教授耗时12年,自创数种语言,方才完成的百万字巨著;豆瓣上110万人打出了9.0分的电影佳作;如今却在重映时风评比《唐探3》不足,和之前的《千与千寻》《阿凡达》一样被骂成“烂片”。
一部昔日“封神”的佳作因这样的评价和结果不难理解。
毕竟现在短视频平台上最火的是“一目十频”的速溶故事,精心设计的爆点燃点,煽情反转;
媒体软件上最多的是“吸引眼球”的标题热文,不可不看又看完不知所云;
经久不衰的“书店首席”永远是披着各色名人马甲的成功学读物,永远激情澎湃却对现实毫无帮助。
甚至于某些学校都开始公开宣传诸如“课堂考试化”之类的研究成果。终点就是起点,终归为了分数。不如直接来考,分高就是王道。速成是一包妙药,包你用完见效。结果灌进大脑,过程已不重要。
更加吊诡且显而易见的是:谁用谁说好。
教育如此,令人匪夷所思;如此教育,更让人脊背发凉。
《娱乐至死》里那句名言似乎常说常新,从未过时:那些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
我们需要娱乐来获得短暂的兴奋,同样更需要经典修复荒芜的精神世界。瞬时的快乐帮助我们迅速从失落中恢复,经典的力量则让我们思考人生,寻找心灵的宁静。
否则耽溺于此的结果可想而知:
当人们关注情感效果的目光高过事件本身的逻辑,逻辑的退步恰恰是情感的深渊,这时候那些所谓的“感动”、“愤怒”、“震撼”、“共鸣”早已沦为工具和技巧。被发明的故事,被打动的情感,被引爆的热点,被追捧的对象,都不过是“流量”的一台“印钞机”。
而那些“单向的课堂”,“一维的教学”,“速溶的模式”,“功利的教育”又必将为“至死的娱乐”提供潮流和培养拥趸。拥有“很高”的分数,却没受过“真正”的教育,这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因为孩子意味着种子,而种子意味着未来。
属于现在的,都会老去;而属于种子的,必将长满原野。
此刻,话说的有些严肃了。但事却不得不让人隐忧,特别是:
当五六岁的孩子开始模仿和迷恋短视频,而不是游戏和阅读;大家讲起道理的源点变为某音某手,而不是书本和事实;部分小学低年级为高考而刷题,跳脱习惯培养,加剧低龄内卷;很多“课堂考试化”类的模式被争相模仿,“育人”让步于“育分”的时候。
我想,我们必须警惕。
回过头来看。娱乐是什么?娱乐不过是对生活的调剂;
速溶是什么?速溶不过是没有办法的时候的办法;
故事是什么?故事是有血有肉的精神书写;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我们生命质感的世俗表达;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是教会我们怎样更好的生活。
谁都无法定义什么是好的教育,但谁都能辨别不好的教育,谁更没有资格去搞臭教育。我们谁都不懂教育,但我们都是心怀净土的探索者,讲台洁癖的守护者,教书育人的捍卫者。
从二千多年前那条“诲人不倦,乐以忘忧”的大河开始,流向万念浮沉,流向人间草木,流向星月不息……
深秋的校园落叶缤纷,语文课前演讲的主题变为了“叶子的故事”;春天教学楼下满树满树花蕾含苞欲放的时候,孩子们演讲的内容变成了“花开”。
晚饭回来的间隙,几个孩子停留在一簇簇盛开的丁香前;下晚自习的路上,回宿舍的身影里有人望向天空的月亮;教室里的窗台上,有人精心培育了一株小苗,并取了一个明媚的名字。
这些都让我感动和温暖,因为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在这里。
回到文始,《指环王》这个故事,确实不燃不爆,但却娓娓道来一个简单而真挚的道理:弱小的会慢慢变得强大,而癫狂的必将自我毁灭。
给花一些时间,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理想 情怀 温度
一个教育者的心路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