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意拳技击桩的要点

技击桩是研究大成拳/意拳技击的基本功,旨在培养技击所需的各种力量。然而很多同志虽然站桩很用功,但收效并不十分满意,皆因未得要领。今将本人多年研究修炼的心得写出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掖胯。普通人站立时,如果重心偏于一条腿,则支撑腿的胯部会向外顶出来。很多人将这一习惯带到技击桩中,这样虽然省力,却不得力,因为胯部的扭曲破坏了整个间架的完整饱满。正确的胯部形态应为“掖胯”,即将胯部微微收回,使身形中正不偏胯。

识别二维码走进传武明师微课

二、关于后手。大多数人在练技击桩时,总是双臂曲肘环抱,两肘成钝角。这种练法对后手进攻的锻炼有所欠缺,因为后手离身体太远,身体的力量很难运至手上。所以,后手应离身体近一些,大约两拳,而肘部也应变为锐角(注:此观点值得商榷,与大成拳拳理有不相符之处——武行者)。这就如同古代的马上大将持枪一样,后手一定要贴身,这样才能使战马的前冲力量由身体传到枪尖。

三、关于意念。
大成拳十分重视意念,认为良性良性的意念诱导可以使锻炼成果明显加强。但很多人在运用意念时过于精细、繁杂。如意念全身各部位之间均有联系时,假想到全身数十条弹簧相连,想得真真切切。其实这样假想已范了执着的错误,全部心思都系于数十条弹簧上(且不论其能否想得周全),精神拘紧而不得舒展,以致于影响了精神气势的锻炼。运用意念的原则应是“有那么个意思就行了”。例如前面说的“全身各部位间均有联系”,只要有一个联系的意识就够,而不必将各部位间的联系绝对地想成弹簧或牛筋。
四、关于“功夫”。有很多大成拳爱好者片面地将大成拳的功夫(规范地说,应称之为“功力”)认为是某种感觉,如阻力感、争力感、舒适感等。他们认为,在练功中体会到一些感觉,就已具备了相应的功夫,从而放松了对练功强度的要求或孜孜不倦地追求练功中的各种感觉。实际上,体会到某种感觉,只证明练功者已初步进入练功状态,这只是量变的开始。要想积累深厚的功力,达到质的飞跃,从而使弱点化为强劲,必须继续刻苦锻炼不辍,而进一步深入练功后,又会产生新的感觉。但不论是开始的感觉还是后来的感觉,都不能绝对地作为评价功力深浅的标准。因为感觉是附属于功夫的,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随着功夫的增长而出现的感觉也不同,况且追求感觉的人常会把错觉当成实感。

五、关于时间。想通过站技击桩获得一般功力的人,一次性锻炼不要少于四十分钟,而且每次锻炼应只练一面,不要左式站一会儿,右式站一会儿,那样强度不够。如想练就深厚功力和过人武技,一次性站桩绝对不能少于二小时,最好能练三四小时。如前辈大成拳家姚宗勋、王选杰等均能站四小时以上,且长年艰苦修炼。现在绝大多数习武者都有工作或学业,每天练拳时间有限,所以我建议大家在不耽误正常生活的前提下用零散时间处理日常琐事,且整块时间站桩,并且可能今天全力练左式,明天全力练右式,如此轮流,以加大强度。千万不要硬性效仿前辈们“行立坐卧不离拳意,工作学习都是练功”的做法,要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切实可行地踏踏实实练功。另外,矛盾桩如果没下过三年大功夫,奉劝大家别练其它桩,因为功夫不到,练也不会收效太大。

技击桩形式并不复杂,但要想练至炉火纯青,却长年忍受寂寞与艰苦,望有志于大成拳者深究细研之。
下面就介绍一下大成拳技击桩中的矛盾桩的正确练法。
矛盾桩分左右二式,这里以左式(右腿为支撑腿)为例。两脚前后开立,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两脚相距约一步,以左脚能自由抬起而不费力为标准。左脚指向正前方,右脚外掰45度。左脚后跟微微离地,有提(向上)、纵(向前)、扒(向后)、踩(向下)的力量,以往回的拉劲(扒)为主,足趾抓地,左膝前顶,身体重心百分之六七十压在后脚,前前三后七或前四后六。后脚足心吸起,足趾抓地,胯部后坐,并做到掖胯。头顶项竖,头直目正,面向正前方。身形中正不偏,以45度角斜对正前方。两臂抬起,肩撑肘横。左手高于肩,低于眉,以不挡信视线为准,手心向内,中指挑起,其余四指撑开。左臂肘关节成钝角,撑三抱七。从正面看去,左手中指与手撑的连接处、鼻端、左脚大趾内侧应连成一条与地面垂直的直线。右手高与肩平,手心向内,指端斜插,中指挑起,其余四指撑开。右臂肘关节成锐角,右手有上钩下挂、上提下按、前推后拉之力。两手前后对应,前手如盾,有撑、抱、拧、裹、卷之力,后手如矛,隐于盾后,待机发拳,有无坚不摧之勇。左式与右式姿势相反,要领相同。
初练矛盾桩,在精神上要大大方方,目光远望,身体放松,心平气和。在形式上,只要间架配备大体得当,基本要领大体把握住即可。随着练功日久,功夫加深,要逐渐把各个要领掌握好,而且目光要收敛,做到“神不外溢“。日久功深,在神意上还应做到如雾中猎豹、捕鼠之猫,将蹿而未动,欲扑而待机,以锻炼实作中身体的灵活性和一触即发的反映能力。
站技击桩的目的是要将身体练“整”,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练出“三大节”。所谓“三大节”,即两臂如弓、两腿如弓,向如弓是长期、刻苦、系统、科学地站桩后,身上自然形成的,毫不做作的自然形态。此时如双手迎而伸出,两臂觉如两把大刀,有当者披靡之势。脚下如踩弹簧,身形高低起伏、进退反侧。身如弓弩,力发于脊骨。站技击桩至此地步,方为初步有成。而进一步则将“三大节”统一起来,才真正形成了圆整笃实的力量与拉之不开、推之不动、砸之不落、挑之不起的间架。只有如此将身体练“整”,将来才能深研技击。
以上所谈,仅为一家之言,如有不当,希望广大同仁不吝指正。(本文完)
(0)

相关推荐

  • 张树新师徒对话录 ——意拳(大成拳)大师王玉芳先生传拳语录

    大国崛起 民风尚武  炼拳纪与修行手札 张树新与王玉芳恩师 张树新:芗老是怎样看待养生桩.健身桩与技击桩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王玉芳恩师:我父亲针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传授,其实它们都是一个桩,是 ...

  • 谈大成拳的站桩的要点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高山流水 于秋旋 - 古筝 站桩是身体外形有静止状态下的一种训练,其本意是参照树木虽外表观之不动,但其内部却时时刻刻在生长发育而设立的.通过&quo ...

  • 意拳散手练习要点

    散手又称散打.断手.格斗.意拳散手是直接检验意拳各项基本功训练扎实与否的的综合体现,就其原始意义来讲,意拳散手乃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击.意拳认为:实战本身不可能按照固定的程序去进行.所以意拳没有固 ...

  • 大成拳意拳王芗斋的空劲功夫—不招不架,就是一下(凌空劲探秘)

    大家都知道,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推手而懂,由发力而用,有很多人站桩多年,却对发力是一知半解,有人认为,发力就是使劲,使劲谁都会.内"劲"不是人人都会用的.有的人力气很大,能 ...

  • 大成拳(意拳)·技击桩

    在养生桩的基础上,就可进行技击桩的锻炼不论是在姿势还是在意念上,它与养生桩均有很大区别.技击桩只有站式,而无坐式或卧式,对于其站式,又可分为左右两式.在锻炼时,要求两式都要站,以求平衡.技击桩的意念活 ...

  • 王斌魁之子,意拳(大成拳)名家王永祥先生1992年的教学视频,非常珍贵!

    王斌魁之子,意拳(大成拳)名家王永祥先生1992年的教学视频,非常珍贵!

  • 意拳第十五讲 技击桩之浑圆矛盾桩

    技击桩是以站桩形式训练实战技击意识,培养浑圆在技击中的应用的基础.矛盾桩是技击桩的重要功法,是不可或缺的,是后面推手.操拳.实作等功法的基础.练习矛盾桩法必须在养生桩和练习了争力的基础上,并具备了一定 ...

  • 意拳(大成拳)发力

    意拳(大成拳)发力·源于试力 目 录 ·意拳绪论:意拳创立.表现形式.风格特点.意拳现状. ·意拳发力效果:特定型.自由型.单一型.被动型. ·崔有成意拳发力:形体灵活协调.神意凶狠疯狂. ·于永年意 ...

  • 意拳(大成拳)宗师王斌魁之子王永祥先生1992年的教学视频,珍贵!

    学拳推荐   丹田功秘法 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传丹田功为本,适合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练习者参研. 课程介绍 丹田功是传统武术尤其内家拳的核心训练功法.在过去一直都是秘而不传的,只有少数 ...

  • 大成拳(意拳)问题解答,你的疑惑都在这里

    脚,站桩时,重心在脚的分布是均匀,还是前后有侧重?是脚内侧吃力,还是外侧吃力,还是均匀吃力? 答:练习平行步的站桩,衷心在脚的分配,要看你意念上使什么劲儿,如果向回拉,重心则偏于前脚掌,如果向前推,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