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摄心住(乞者鼎然)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0LzMwMTEvMjIxMTQyNTc2XzJfMjAyMTA0MzAxMTAxNTQ5NzU=.jpg)
勤摄心住(乞者鼎然)
文章题目需要解释一下:勤,就是精勤(持久觉照);摄心,就是正念住守(如实信入);住,就是正观自在无所依处(如实安止)。更方便地阐述就像你能够持久专注一物心不动摇眼识凝住,这就是勤摄心住。需要提示的是专注一物,这个“一物”不是让你专注外在哪个东西而是摄心一处即三昧正受。没有经过专业禅定修持的人,很容易被外界所惑而心有所动摇,这样的话就比较麻烦了。就像在自己家里的人被外界美色所诱导而出离自家一样,世间人哪个不是这样的呢?所以,没有定力易受外界的滋扰。倘若无法勤摄心住,即便你讲经说法,遇到不同众生不同身相不同言语不用思想不同嗜好不同神态,都会让你内心有所动摇。譬如:有很多人登台讲法,内心浮躁、胆怯、慌乱,惧怕乃至迷糊。这样也必然导致言语错乱、神态紧张、思想分神,行为扭曲。若再看见自己面前有很多不同身相的众生前来聆听,譬如权贵之人、帅气之人、漂亮美女、丑陋之人、嫉恨之人、轻蔑之人、猜疑之人,神经之人等等神态时,你的心恐怕早已经支离破碎、担惊受怕、神识破碎,浑身颤抖了。如此讲经说法岂不百般折磨,如同地狱苦不堪言。相反,登台讲法博得他人赞赏便生喜悦,轻狂傲慢言语放逸行为随意思想流溢,如同前者一样心有所动摇业劫来临如同地狱苦不堪言。这些不好的心理现象表现在言语和行为上都是造业的资本。悉皆无法勤摄心住,心业祸乱所至。
佛陀时常教导弟子们要勤摄心住勿令放逸,正念专注,正慧圆妙。佛陀也曾经亲自为弟子们实践过。譬如:在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个极其漂亮的女子前来聆听佛陀讲法。当佛陀看见此女子向精舍走近时。佛陀就告诉他的弟子们说:你们要勤摄心住,勿令放逸。面对外色正念住守,凝住无想,如此才可自在度化众生心达圆妙。弟子们聆听佛陀言教,中肯奉行。此时,女子来到佛陀身边,佛陀为女子自在讲法令其欢喜愉悦。这个漂亮的女子发心请佛陀去她家里用美味供养佛陀再次聆听佛陀讲法,佛陀默许。此时,女子为了感恩佛陀,整理衣冠膜拜佛陀后随佛陀来到自家供养佛陀及弟子们美味佳肴。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佛陀的言语身行思想自在圆妙,清净正直。当弟子们看到佛陀心性如此安止圆妙,清净自在。方才知道他老人家为何时常教导他们要勤摄心住了。
一个聪明人不是明白几个道理也不是让几个人吹捧出来的,更不是凭借自己积累的世间经验和意识形成诸多知见文理来认定的。你修的好不好,不是你讲的好不好说的妙不妙,而是你身体力行中是否于心持久安止而定。怎样才能于心持久安止呢?心有杂想吗?心有私利吗?心有嫉恨么?心有报复吗?心有狂傲吗?心有狡诈吗?心有盘算么?心有贪欲吗?心有愚痴吗?心有情识吗?心有浮动吗?心有狡辩么?心有阴险吗?心有放逸吗?心有愚想么?心有懈怠吗?心有懒散吗?心有流溢么?……若有,就不是勤摄心住。其实,一个人修的好不好,并不是靠哪个所谓的大师泰斗上师来为你认定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修的如何自己应该知道,修的不好就不要自欺欺人哄骗他人,应当精勤修行,勿令放逸才对。靠明白几个法理禅理就想在信众面前耀武扬威靠狡辩和争执来抬高自己所谓修为,其实这更愚蠢。
勤摄心住的修持方法非常详细和系统,主要是针对正出家僧伽修持。所以,在这里乞者鼎然就不再详细阐述具体的修持方法了。不过大家也放心,等乞者鼎然今年培养几个真正有禅定证量的人,来年让他们为大家好好服务。把他们证得到的所有修证无私地传授给各位,令各位悉得自在。必定,乞者鼎然过于劳累,色身难免有所疲劳,不适合再到处奔波传法了。以后,就让乞者鼎然的弟子们为大家无私服务。当然了,乞者鼎然也时常跟随他们直到他们能够随意演绎微妙大法,圆妙讲解诸法实相,如实教授你们正入正三摩地为止,乞者鼎然在汉地传法就算圆满结束了。之后将去往尼泊尔南部(北印度)后半生就呆在那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