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豆腐的发明,竟不是为了改善民生,而是一次无心插柳之举

不得不说,许多古装剧的编剧都缺乏最基本的历史常识。例如:在某部热播的楚汉古装剧中,竟出现了豆腐干这种食物。豆腐的发明者,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也就是刘邦的孙子。电视剧描述的背景是秦末,这时的刘邦还是个当亭长的单身汉,刘安还没有出世呢!
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史料记载,刘安初封阜陵候,文帝十六年封淮南王。好书鼓琴,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20余万言,著《离骚传》,献之武帝。但最终因谋反案发而自杀。
说起刘安发明豆腐,也不是为了改善民生,而是一次无心插柳之举。
话说,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后,便一直住在自己的封地寿春。像这样的王爷,一般都有异于常人的癖好,刘安也不例外。刘安最热衷的,便是道术。他大半辈子的时间都放在钻研道法上,做梦都在琢磨如何长生不老。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刘安将每年封地的收入都用在招揽方士上。刘安召来的这群方士聚集在八公山上,终日钻研丹道。方士们取来山里的天然水磨豆汁,然后再用豆汁培养“丹苗”。不过,仙丹并没有炼出来,反倒炼出了一种由豆汁、石膏发生化合反应后的鲜嫩食品:豆腐。
历史上但凡出现一种食物,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知是哪个不怕死的方士吃了这种炼丹产物,发现它的滋味不错,于是,便让豆腐传播开来。刘安吃了方士们进献的豆腐之后,觉得味道相当可口,于是,便让方士们继续钻研,改良了配方。
当然,这种最早的豆腐并不叫“豆腐”,而是叫“菽乳”。
之所以豆腐能在民间传播开来,还要感谢它的配方里没有什么龙肝凤髓,不论是豆汁还是石膏,都是老百姓易于获取的玩意。因为做法简单,味道可口,所以没过多久豆腐便在民间传播出来。刘安这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创始人,也就成了豆腐行的鼻祖。
《日本用草》一书中提到“豆腐之法,始于汉淮王刘安”,在《本草纲目》中亦出现了同样的说法。除此之外,关于磨豆腐的壁画,也是在汉代以后的陵墓中出土的,所以刘安是豆腐鼻祖的说法是相当可信的。淮南王发明了美味的小吃,更使八公山成了远近闻名的豆腐之乡。
当地的老百姓,将豆腐做出了明堂,不但自己吃,还销售给外地,进而衍生出了一种豆腐文化。熟悉日本的朋友都知道,日本人的饮食文化中豆腐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还要得益于唐朝时期的高僧鉴真。天宝十二年,鉴真东渡,将豆腐的配方顺道带向日本诸岛。
时至今日,在一些日本豆腐的包装上还印着“唐传豆腐干黄檗山御前淮南堂制”,足见日本人亦将“大唐豆腐”作为正宗。宋朝名士附庸风雅,所以豆腐也成为一种高雅的食物。苏轼担任杭州知府时,曾亲自动手磨豆腐,制作了鲜嫩的“东坡豆腐”。
陆游在自己的美食游记中,更是收录了不少豆腐菜的烹饪方式。豆腐这种食物,融入到历朝历代的饮食文化中,没有半点突兀之感。即便是清朝皇帝,亦不乏喜欢吃豆腐的老饕,据说康熙南巡时,就时常将豆腐菜赐予大臣。
说起北方豆腐,山西人颇有话语权。可以说,山西豆腐完全可以成为北方豆腐的代表作。毕竟,豆腐是否好吃,与原材料有直接关系,晋地自古以来便是优质大豆的原产地,所以当地的豆腐相当驰名。豆腐人人都爱吃,可做豆腐绝不是什么轻松的活计。
有句老话说得好,苦不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只有将吃苦耐劳的精神印刻到骨子里的山西人,做出来的豆腐才可谓经典。乔贵发、曹三喜、王实这三位晋商的代表性人物,早年都是靠磨豆腐积累了原始资金。尤其是曹三喜,还曾将自己做的豆腐打造成知名品牌,成为清宫中的御膳。
乾隆与他的父亲一样,也是一位豆腐“发烧友”,饮食中不可一日无豆腐。据说,某次御膳房换了厨子,乾隆爷没有吃到豆腐,于是便下旨“加一道羊肉豆片汤”。除此之外,慈禧太后也十分钟爱曹家豆腐,据说某次慈禧想要吃到曹家豆腐,特地命曹氏传人进京磨豆腐,随后让御厨用鱿鱼、海参、火腿、鸡丝、香菇等食材进行烹调,大饱口福。
虽说受到慈禧的嘉奖,但曹氏传人心中却惴惴不安,始终觉得朝政在太后的把持下不可长久。于是,曹家今后每食豆腐,都会用纸做的器具盛装,提醒族人莫忘国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