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弼臣五草汤

发表者:赵东奇

刘弼臣(1925年6月生,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儿科硕士研究生导师)

五草汤

【组成】

倒叩草30克  鱼腥草15克  半枝莲15克  益母草15克  车前草15克  白茅根30克  灯蕊草1克。

【主治】

小儿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加减】:

五草汤不仅对小儿肾炎疗效卓著,而且对泌尿系感染及肾病综合征亦常收到满意的效果。如血尿严重,可加用女贞子10克、旱莲草15克,止血效果更佳。

【典型案例】

  于某,10岁,男,1986年3月1日初诊。半月来下肢生疮,多为脓疱疮,日渐增多,继而逐渐浮肿,尿少色黄,食少神疲、头晕头痛、舌苔黄腻、脉滑数。化验尿蛋白(++),红血球15-20、白血球10-15,证系毒热内郁,湿毒内陷营分,血郁气滞,毒湿外发于肌肤腠理则为疮疡肿胀,内蓄于膀胱则尿短色赤。

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用:倒叩草30克、鱼腥草15克、半枝莲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白茅根30克、灯蕊草1克、连翘15克、泽泻10克、胆草3克。

上药加减服6剂后,症有好转,周身面部浮肿渐消,脓疱渐少,大便干、小便少黄、饮食、神疲、头晕、头痛均有好转,舌质稍红、苔薄黄、脉弦滑,化验尿:蛋白+、红血球1-2、白血球3-4,湿热渐除。

再拟方:苍朮、黄柏各5克、银花10克、连翘6克、旱莲草10克、白藓皮10克、蝉衣3克、炒栀子5克、炒黄芩5克、泽泻6克、猪苓6克、云苓6克、姜皮3克、防风3克、生草3克。

此方加减又进12剂后,症状均减、化验尿常规正常。

附:

1、车前草

【别名】:车前实、虾蟆衣子、猪耳朵穗子、凤眼前仁、观世音草。

【性味】:甘;淡;性微寒。

【归经】:归肺经;肝经;肾经;膀胱经。   

【功能】:清热利尿;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主治】: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水肿胀满;暑湿泻痢;目赤障翳;痰热咳喘。

1、《本经》: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   

2、《本草经集注》:主虚劳。     

3、《药性沦》:能去风毒,肝中风热,毒风冲眼目,赤痛障翳,脑痛泪出,去心胸烦热。   

4、《日华子本草》:通小便淋涩,壮阳。治脱精,心烦。下气。   

5、《医学启源》: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   

6、《滇南本草》:消上焦火热,止水泻。   

7、《纲目》:止暑湿泻痢。

8、《雷公炮制药性解》:主淋沥癃闭,阴茎肿痛,湿疮,泄泻,赤白带浊,血闭难产。   

9、《科学的民间药草》:镇咳,祛痰,利尿。   

10、《山东中药》:敷湿疮、泡疮、小儿头疮。   

11、李杲:车前子,能利小便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   

12、《雷公炮制药性解》:车前子,利水宜入足太阳,行血宜入足厥阴,然逐水之剂,多损于目。

13、《本草》云明目者,以清肝热,如釜底抽薪,非因泄水之功也。   

14、《本草经疏》:车前子,其主气癃、止痛,通肾气也。小便利则湿去,湿去则痹除。伤中者必内起烦热,甘寒而润下,则烦热解,故主伤中。女子淋漓不欲食,是脾肾交病也,湿去则脾健而思食,气通则淋漓自止,水利则无胃家湿热之气上熏,而肺得所养矣。男女阴中俱有二窍,一窍通精,一窍通水。二窍不并开,故水窍常开,则小便利而湿热外泄,不致鼓动真阳之火,则精窍常闭而无漏泄,久久则真火宁谧,而精用益固,精固则阴强,精盛则生子。肾气固即是水脏足,故明目及疗赤痛。肝肾膀胱三经之要药也。   

15、《本草汇言》:车前子,行肝疏肾,畅郁和阳,同补肾药用,令强阴有子;同和肝药用,治目赤目昏;同清热药用,止痢疾火郁;同舒筋药用能利湿行气,健运足膝,有速应之验也。设情动过节,膀胱虚,气艰于化而津不行、溺不出者,单用车前疏泄,闭愈甚矣,必加参、苓、甘、麦,养气节欲,则津自行,溺乃出也。   

16、《药品化义》:车前子,子主下降,味淡入脾,渗热下行,主治痰泻、热泻,胸膈烦热,周身湿痹,盖水道利则清浊分,脾斯健矣。取其味淡性滑,滑可去暑,淡能渗热,用入肝经,又治暴赤眼痛,泪出脑疼,翳癃障目及尿管涩痛,遗精溺血,癃闭淋沥,下疳便毒,女人阴癃作痛、或发肿痒,凡此俱属肝热,导热下行,则浊自清矣。   

17、《医林纂要》:车前子,功用似泽泻,但彼专去肾之邪水,此则兼去脾之积湿;彼用根,专下部,此用子,兼润心肾。又甘能补,故古人谓其强阴益精。

18、《别录》: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明目疗赤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水煎洗或研末调敷。

【用药禁忌】:

1、凡内伤劳倦,阳气下陷,肾虚精滑及内无湿热者,慎服。   

2、《本草经疏》:内伤劳倦、阳气下陷之病,皆不当用,肾气虚脱者,忌与淡渗药同用。   

3、《本草汇言》:肾虚寒者尤宜忌之。

4、《日华子本草》:“常山为使。” 

2、倒叩草消蛋白;

【别名】鸡豚草、土常山、牛舌大黄、牛舌头、鱼鳞菜、倒钩草、倒梗草、破布粘、白基牛膝、鸡骨草、牛七风、白牛七、鹅膝、倒捋草、倒吞吞、倒挂草、鸡骨癀、牛獭鼻、倒刺草、虎鞭草、粘身草、鸭脚节、铁马鞭、撮鼻草、倒勒草、掇鼻草

【性味与归经】 苦、酸,微寒。归肝、肺、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活血化瘀,利尿通淋,解表清热。用于经闭痛经、月经不调、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淋病水肿,湿热带下,外感发热,痢疾,疟疾,咽痛,疔疮痈肿。

1、《广西中药志》:利小便,清血,消毒。治红白痢疾,喉疾,跌打损伤,壮筋骨,散血,止痛,理脚气。

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表,利水通淋。治感冒发热,暑热头痛,疟疾,尿路结石,慢性肾炎。

3、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水,强筋,散血。治感冒发热,久热不退,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喉痛,高血压,肾炎水肿。

【用法与用量】 15~30g。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①治淋病:虎鞭草鲜全草六钱至一两(干的四至六钱)。水煎饭前服,日服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跌伤筋缩疼痛:虎鞭草鲜全草一握和头发一团。煎汤熏洗,每日一次,可常洗。(<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腘窝脓肿:虎鞭草鲜全草二两,酒水炖服;渣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3、灯蕊草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甘、淡。归心、肺、小肠经。

【功能主治】:

清心降火,利尿通淋。治淋病,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疸,心烦不寐,小儿夜啼,喉痹,创伤。

①《开宝本草》:“主五淋。”

②《医学启源》:“通阴窍涩,利小水,除水肿闭,治五淋。《主治秘诀》云:泻肺。”

③《本草衍义补遗》:“治急喉痹,小儿夜啼。”

④《纲目》:“降心火,止血,通气,散肿,止渴。”

⑤《分类草药性》:“涂痔疮。”

⑥《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安神,利水通淋。”

⑦《西藏常用中草药》:“清肺,降火,利尿。治心烦不寐。”

⑧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喉炎及咳嗽。”

⑨福建龙溪《实用中草药》:“治小儿惊热,泌尿系炎症,疮疡,胬肉。”

用于:1、热证小便水利、淋漓涩痛。2、心热烦躁、小儿夜啼、惊痫。此外本品外用吹喉,可治喉痹。

【用法用量】1~3g。

【备注】

适宜病情较轻者,或作清热利水药如木通、滑石药的辅助品。用于心热烦躁、小儿夜啼,可单味煎服或与清心安神药同用。此外,灯心草烧灰吹喉,可治喉痹。

【宜忌】

①《本草经疏》:“虚寒者慎服。”

②《本草从新》:“中寒小便不禁者勿服。”

③《本草求真》:“气虚小便不禁者忌服。”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