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就逝世,“个体差异”为何不是护身符?

每次我呼吁不要尝试证据不足的疗法,便会有人持相反观点:

“你列了那么多证据,无非是想说明某种疗法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但这又不代表我也会,人和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

这番话背后的逻辑是认为“群体统计不适用于单个个体或者单个事件”。这是一种逻辑谬误。

想想看,如果这个逻辑成立,大家也不用写科普了。毕竟每一种诊疗都不会适用于别人,人人都应该做神农氏,什么药都亲自尝。

这样的思维方式会带来很多坏处。其中之一是让人认为“小概率事件一定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就好像赌博的时候,明明赢钱就是小概率事件,但人们就是认为自己会赢。甚至,如果已经连续输了好几次,人们就越发会觉得第下一次可能会赢。

这种现象叫做“赌徒谬误”。

赌徒们总是认为,某件事情的走向,不会沿着背后的客观规律,而是会依照自己的特点来量身定做。哪怕发生概率再小,自己也是那个天选之人。

习惯于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往往特别强调个体差异。你越是讲科学规律,他越是要去排毒、放血、火疗、包草药。在他的观念里,“个体差异”是万能的护身符,让那些可怕的坏死、感染、烧伤、病情贻误都远离自己。你好心劝他去正规治疗,他可能还会质疑你的动机,甚至不惜反目。

这和沉迷于赌博的人是一样的——总觉得自己天赋异禀,是下一个赌神。你劝他别赌博了,去上班赚钱,他可能还会怀疑你是为了挡他的财路,嘲笑你是个随大流的普通人。

这话说的,就好像做一个“普通人”很容易似的。当今世界,到处都是统计数据和新的研究。我们只有不断努力追赶,才知道该如何去解读这些新发现和背后可能揭示的真相。

比起相信自己天赋异禀,我倒更愿意站在科学巨人的肩膀上,踏实学习,小心求证,做一个“普通人”。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