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揭秘:三国奇才杨修的真实死因,难懂真的是因为耍小聪明?

轮回千载时光去,历史长歌代相传,大家好,我是轮回千百,欢迎阅览今天的历史转盘。

东汉末年,诸雄并起,魏蜀吴三分天下,而在这段历史时期,出了很多的能人异士,如智计无双的诸葛亮、司马懿,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他可以说是聪明绝顶,曾深受曹操信任,最后却被曹操下令处死,这个人就是杨修。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杨修这个人。杨修,字德祖,东汉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文学家。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任丞相府仓曹属主簿 。据史书记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由此可见,杨修并非是只有小聪明,办事能力和才学也是相当的出色。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杨修之死,是因为"鸡肋事件"。原文中写道,曹操久攻汉中不下,当时想要退兵,但是又怕被人嘲笑,这时候正好部下送来一碟菜品,就是鸡肋,而就在此时,巡夜兵请示曹操今夜口令,曹操看见这道菜说道:"鸡肋、鸡肋",巡夜兵领命而出,杨修听到今夜口令,便让人收拾行囊,说道曹操准备撤兵,此事被曹操知晓,遂下令将杨修处死,理由就是,杨修"胡乱猜测,动摇军心"。而后来随着电视和戏曲的演绎,人们都将杨修之死定义为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么,真相是不是这样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历史记载,杨修聪慧过人,当然不会犯这种错误,而且我们从以下几个故事就可以看出杨修的聪明之处:

故事第一则:说有一次,曹操从曹娥碑下路过,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让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 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个'辞'(辞)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

故事第二则:杨修任主薄时,负责修建相国府,当时正在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好屋椽屋桷,曹操亲自来视察。看完之后,叫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然后就离开了。杨修看见后,就立刻叫人把门拆了。相国府建成以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故事第三则:有一次,曹操收到一盒酥,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盒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主公让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由上述就可以看出杨修是非常聪明的,再加上曹操虽然是一代枭雄,生性多疑,但是心胸宽广,曹操并不会因为这件小事就处死一位才学之士,那么为什么曹操会借这么一件事件处死杨修呢?

杨修之死,是因为两大政治原因:

第一,杨修触犯古代一大禁忌,参与夺嫡之争。曹操在接班人问题上甚为苦恼,立长子曹丕还是三子曹植,犹豫不决。曹植与杨修的关系密切,曹丕一看这可不行,于是密请朝歌长吴质帮自己出谋划策,争夺世子之位。为了掩入耳目,将吴质装在大竹筐内,以绢匹的名义载入府中。听到消息,杨修轻率地向曹操打了小报告。谁知吴质技高一筹,按照老办法,继续用大竹筐装上绢匹,载入府中,曹操派人检查,发现是绢匹,十分生气。聪明过人,而又愚昧之至的杨修,不自觉地卷入了夺嫡的政治斗争。

第二,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孙,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一点小资料:杨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还是比较为曹操所信任的。《三国志》《曹植传》写道:"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说"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这两句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杨修才华出众,所以才会被曹操任以"总知外内"的主薄一职,而且"事皆称意"。由此看出,曹操在这个时候对杨修比较看重而且很信任。

第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一句可以看出,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结他,而其中的"并"、"争"二字,又说明有很多人在巴结他,并非是太子一人,可以看出杨修当时地位的重要性。反过来,这又可以证明杨修这个时候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而且关系比较密切,不然无由出现"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的情况。)

总结上述两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杨修之死并非如小说《三国演义》中所说是死于鸡肋事件,而真正死因则是因为触犯禁忌,做了不该做的事,所以才引来杀身之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