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借光”主人公]
相关合集
山东省枣庄历史名人
共4个词条42阅读
田文
战国四公子之一
匡衡
“凿壁借光”主人公
叔孙通
待诏博士
查看更多
秦汉时期的丞相
共57个词条1769阅读
樗里疾
战国时期历史人物
甘茂
战国中期秦国名将
楼缓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大臣
查看更多
人物生平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
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匡衡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
匡衡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封其为乐安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
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家族成员
关系
名称
备注
儿子
匡昌、匡咸
轶事典故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凿壁偷光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有关成语
匡衡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
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二卷〖凿壁偷光〗成语典故: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史籍记载
《史记·张丞相列传》
《汉书·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后世纪念
墓葬
匡衡墓,位于山东枣庄峄城西南14华里。墓封土堆高约4米,直径35米,墓区遍植林木。“文革”期间,封土堆南部被红卫兵挖一坑,深2米许,未及墓室。墓南原有匡衡祠,于清乾隆四十年重建,但历经沧桑,今已无存。仅留墓碑一座,为乾隆年间峄县令张玉树亲题:“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
人物评价
民间评价:“即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
唐代杜甫:“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后世评价:匡衡勤奋无比、通古博今,经学绝伦,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汉代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匡衡被《汉书》列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传。
人物争议
故里争议
关于匡衡出生地,目前有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境内等说。还有一种说法,说匡衡的祖籍是东海承人,到了匡衡时代迁到了山东邹城,又把山东邹城匡庄村视为匡衡的故乡。
参考资料
[1] 匡衡 – 国学网 · 匡衡 – 国学网[引用日期2020-08-02]
[2] 成语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学故事蚂蚁庄园11月12日答案 · 今日头条[引用日期2021-4-17]
[3] 成语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学故事蚂蚁庄园11月12日答案 · 今日头条[引用日期2021-4-17]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