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前三后四,左五右六”,是迷信吗?专家:不听会吃亏 1周前

清明扫墓“前三后四,左五右六”,是迷信吗?专家:不听会吃亏1周前

《清明即事》:“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众所周知,清明节是在每年农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到来之际恰好是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大好时节,因此人们会趁此机会组织家人去亲人的墓地进行扫墓活动,去探望那些故去的亲人。

虽然在大多数现代人的眼里,清明节的意义只不过意味着可以获得三天的小长假,祭拜先人,回乡扫墓。事实上,清明节还有着更为深远历史的意义,且上坟祭祀也有着诸多的规矩和说法,不容人们忽视。比如民间一直流传的关于清明扫墓的俗语“前三后四,左五右六”。但这句话是否是迷信呢?具体指的啥?现在还在用吗?对此专家表示:不听会吃亏。

清明既是一个节气,同时又是一个节日,它不但是时令更迭的标志,更多的还承载着一些特定的风俗活动和悠远的文化意义。说到清明节,就不能不提到“寒食节”,如今我们在过的清明节就是古时候的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合体。值得一提的是,寒食节还来源于一个历史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饱受迫害,被逼无奈之下不得不流亡他国,而名臣介子推一路忠心追随,极力辅佐晋公子重耳。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为了保全重耳的性命,介子推甚至不惜“割肉奉君”。

后来历经艰辛的重耳终于得以回国,成功地登上王位,成了名震春秋的晋文公。晋文公顺利掌握大权后便想要封赏功臣,可介子推却不是追求名利之人,不仅不要晋文公的赏赐,还默默地带着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因此心生不满,为了让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做了一个惊世骇俗之举——放火烧山。而宁折不弯的介子推最终也没有低头,就这样葬身在了茫茫火海中。

烧死了介子推后,晋文公后悔不已,为了感念介子推的忠臣之志,晋文公就将他厚葬在绵山中,还把绵山改名介山,为其修祠立庙。然而这些还不能够缓解晋文公失去良臣的悲痛,所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罹难的这一天,整个晋国都要禁止烟火,表达哀思。所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够生火做饭,只能吃隔夜的冷食残饭,因而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之为寒食节,又叫做禁烟节或禁火节。

后来由于寒食节和24节气中的清明节时间差不多,所以人们慢慢地就把这两个节日合起来过了。因此到了现代,这两个节日已经完全地合二为一,并且被赋予了相同的意义。但实际上,寒食节和清明节并不在同一天。到了清朝初期,汤若望在传统历法上做了一些改动,在此之前,寒食节比清明节要早两日,而汤氏改革后,清明节要比寒食节早一日。而我们现代所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根据汤氏定法,所以把寒食节定在了清明节的前一天。

有人认为清明节扫墓要守“前三后四,左五右六”的规矩。其中,“前三后四”的意思就是要求人们应该在清明节到来的前三天和清明节过后的四天才去祭祖。但事实却不是这样,这句话中的“前三后四”是用寒食节来作为参照节点的,因为寒食节禁止烟火,所人们不能前去扫墓烧香。古时候人们认为“清明时节”一共有八天,而在这八天之中,除了寒食节不能动火烧纸上香之外,寒食节到来的前三天和过后的四天都是适宜扫墓上坟的日子。

再看“左五右六”,其指的则是上坟出门的时刻,不可以在早晨五点之前和早晨六点之后。早晨五六点钟是古时的卯时,卯时时分古代的官署刚好开始办公,所以又被称为点卯。祭祀之事在古人的心中尤为神圣,所以人们都像上班一样准时严肃。不过到了现代,人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思想桎梏,普遍都认为在下午三点之前上坟祭拜都是可以的。

如今,“前三后四,左五右六”这个规矩虽然已经很少有人在遵守,但清明节一个复杂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既有对亡故之人的哀思和想念,也有踏青赏春的轻快和欢乐。它所体现的,是中国人不忘前人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迎接新生活的乐观豁达的精神。

《沈园二首》:“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人生总是要不断地向他人告别,然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怀着对已去之人的思念和希望,继续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们不必对于死亡感到过分的悲伤和恐惧,而是要着眼于现世的人生,带着那些深厚的怀念情感,坚定不移地继续前进。

参考资料:

《清明即事》

《沈园二首》

相关搜索

#清明节有哪些禁忌

#清明节扫墓的最佳时间

#清明节上坟有什么讲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