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七世之余烈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宣皇帝 本始三年 前71年

戊辰,五将军发长安。匈奴闻汉兵大出,老弱奔走,驱畜产远遁逃,是以五将少所得。夏,五月,军罢。

度辽将军出塞千二百馀里,至蒲离候水,斩首、捕虏七百馀级;前将军出塞千二百馀里,至乌员,斩首、捕虏百馀级;蒲类将军出塞千八百馀里,西至候山,斩首、捕虏,得单于使者蒲阴王以下三百馀级。

【译文】戊辰,五位将军从长安率兵出发北击匈奴。匈奴听说汉朝大军开拔,老弱病残纷纷驱赶牲畜远逃,因此将领们战果不大。当年农历五月的夏天,战争结束。

度辽将军范明友出塞一千二百多里,到达蒲离候水,斩杀、俘虏匈奴七百余人;前将军韩增出塞一千二百多里,到达乌员,斩杀、俘虏一百余人;蒲类将军赵充国出塞一千八百余里,西到候山,斩杀、俘虏单于使者蒲阴王以下三百余人。

【解析】一、快速回血

这次汉朝出动了十六万骑兵部队,这个数字是有汉以来最庞大的,汉武帝巅峰时期,漠北远征出动的骑兵也不过十万,打得匈奴十几年无力南下,但汉朝损失也很大,只带回来了三万马匹。

在汉朝,能出动多少骑兵,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特别是在对匈作战方面。汉武帝时期连年征战,掏空了国家。到了汉昭帝时期平定氐族叛乱竟然要靠囚徒。

然而仅仅十几年间,立刻又恢复甚至超过了汉武帝时期的实力,靠的是什么?为什么汉武帝时期积累了七十年,才拥有北击匈奴的国力,而汉宣帝时期,仅仅苟了十多年就能够达到汉武帝时期的实力。

为什么差距如此的大?

这就是历代先帝,特别是汉武帝的功劳所在了。

第一是地缘政治不一样,高祖吕后、文景时期的版图和汉武帝时期的国土版图是不一样的,汉武帝之前,黄河大几字湾以南的河南地区、陇西以西的河套地区都在匈奴手上,这两个地区都是优质的产马地、产粮地、边地,是汉匈必争之地。

同时这两个地方就像两个跳板,汉朝免去了从内陆转运粮食补充军队的麻烦,大大减少了运粮的损耗。匈奴得之则匈奴具有快速回血能力,汉朝得到则汉朝有之。

汉朝之前所有的苟,都是为了拿回这两个地方,一旦河南和河套在手,敌我攻守之势异也。从此汉朝不惧马匹消耗,匈奴的战马成为不可再生的奢侈品,打掉一匹就少一匹。

汉武帝之所以有十万骑兵入匈奴,回来三万马匹的勇气,就是因为二河地区在手,具有快速回血能力,而匈奴没有。汉武帝的战略就是打消耗战,消耗匈奴不可再生的马匹。

人可以不停繁衍,马却有固定的产地,不管你有多少人,马得不到大规模回复,还敢南下抢劫,抢个锤子,难道和汉朝打步兵野战?实际情况是,大多时候,抢的东西还没有匈奴死掉的马匹稀罕。所以匈奴南下抢劫就越来越少了,因为马实在太精贵,除非活不下去了。

第二则是文、景、武三世才建立起来的集权优势,朝廷好比一个人,诸侯就好比手脚,文景时期诸侯跨州连郡,与国抗衡,税收收不上来,没得打,经过文、景时期慢慢的水磨豆腐这么慢慢的磨,手脚慢慢消肿,武帝时期一道推恩令,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从此举国体制,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买家少花钱,卖家多赚钱。

第三则是汉武帝时期开发出来的各种花式捞钱手段,特别是盐铁专营制度,只见拔鹅毛,未曾闻鹅叫。经过汉武帝时期的探索,各种搞钱手法都越来越成熟,遇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少,搞钱变得越来越容易。汉宣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只需要把汉武研究出来的那一套拿出来用即可。

因而,汉宣接手的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帝国,具有优良的产马地,以及轻车熟路的搞钱技术。文景汉武时期是花了五十年摸石头,二十年过河。现在汉宣省去了那五十年摸石头的时间,大大咧咧的就直接搞钱搞马爆兵打仗了。这就是汉武和汉宣的区别。

总的一句话就是,汉宣是奋七世之余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征服世界,登顶强汉巅峰。

二、公费旅游

这一场战争,与其说是战争,不如说是奉诏旅游,一个十六万骑兵的观光旅游团。汉宣搞这种公费旅游的目的,其实就是在秀肌肉,既是秀给匈奴看,也是秀给周边国家看,更是秀给国内看。

有史以来,每次都是匈奴来塞内公费旅游,汉朝军队去匈奴腹地旅游还是第一次。这次公费旅游的起因是,匈奴单于兵封直指西边的乌孙国,勒令乌孙昆弥(翁归靡)交出汉朝派去和亲的解忧公主(西汉楚王刘戊孙女),与汉断绝外交关系。

昆弥哪里受过这种鸟气,好歹我也是乌孙国昆弥,你叫我怎样我就怎样,岂不是很没面子?以后还怎么在西域混,岂有此理!于是昆弥和解忧公主就一边抗匈,一边派使者向天子求救。

亲汉的乌孙昆弥陷入困境,如果不拉小弟一把,名声传出去了,以后谁还跟汉朝混?

故而天子大发兵,以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领骑兵四万出西河郡,度辽将军范明友领骑兵三万出张掖郡;前将军韩增领骑兵三万出云中,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领骑兵三万出酒泉;云中太守虎牙将军田顺领骑兵三万出五原;约定每位将军出塞必须达到两千里。

同时任命常惠为校尉,持天子节杖协助乌孙昆弥率领五万骑兵从西边进攻匈奴。这个常惠,就是很早以前和苏武出使匈奴,和苏武一起被扣押在匈奴十几年的人,最后还是常惠冒死私底下拜见汉使,苏武和常惠等人才得以回到汉朝。

世人大多只知苏武,不知常惠。同样的事迹,不同的待遇,苏武的大名人所皆知,常惠的名字却被淹没在故纸堆里,到底是什么原因?这是宣传者夹杂私货的偏颇,以及大多数人的懒惰和盲从造成的,要是看过《汉书》,又怎么会只知道苏武,不知道常惠。

这次汉朝和乌孙联手进攻匈奴,取得较大战果的恰恰是乌孙国和常惠这一路。昆弥亲自领五万乌孙精骑从西方进攻匈奴侧翼,直到右谷蠡王庭,连带谷蠡王岳父和嫂子,各大名王,一共俘虏了四万级,牛羊等牲口约70万头。

匈奴在迁徙途中死掉的人、马、牲口更是数不胜数,常惠一战封侯,此战匈奴大出血,逐渐走向衰败,同时和匈奴结下世仇。

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看汉武帝时期的对匈作战,基本没有大摇大摆从长安发兵的,都是秘密从边境突然发兵。为什么这次一反常态,非要从长安发兵,长安人多眼杂,如此大摇大摆的发兵,很容易被匈奴获悉情报,骑兵也就失去了突然性,无法获得战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汉宣和霍光此举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通过之前的文章分析,汉宣和霍光都是一时人杰,没理由犯这种低级错误。既然不是犯错误,那就是故意的。

困兽犹斗,汉宣之所以这么干,其实就是故意把发兵的情报透露给匈奴,免得捏到匈奴的痛处,导致匈奴放弃乌孙,掉头和汉军决一死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匈奴单于知道了汉军的动向,提前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就会认为汉军已经无法对匈奴造成伤害,从而一门心思和乌孙角力。营造一种隔岸观火的态势。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如果乌孙败了,匈奴必定也虚弱,这个时候汉军乘势重拳出击,快速解决还没有喘平气的匈奴。

如果乌孙胜利,则汉朝不仅解决了匈奴问题,同时乌孙也遭受重创,还把乌孙彻底推到了匈奴的对立面,成为汉朝在西域忠实的附属国。乌孙的力量被削弱,必然更加的依赖汉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