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底深探“宣州窑”(中)
图八:元明宣州窑黑釉执壶,高17公分,口径5公分,底径6.8公分,上半身施黑釉,小口,壶嘴长且有横柄与壶身相连,应为宋元以后的器型。这件壶虽然普通,但它能说明宣州窑宋元时期仍在继续烧造。
罂瓶类选4件。
图九:宣州窑唐代青瓷点彩罂,高37公分,口径17.5公分,底径9公分,腹部有残,盘口大而底足小,颈部紧收,整体线条优美,为一次拉坯成型,可见当时窑工技艺之高超,同时也说明胎土质地的可塑性非常好。
古代窑工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明了用转动的车盘来拉坯技术,拉坯的魅力在于,随着车盘的迅速转动,一堆看似松软的粘土会随着手指的挤压和牵引,迅速变成某种器具的形状。泥土被扶立起来,像是向上生长,依靠手的牵引,形成器具的底部和腹部的空间与弧线。手继续牵引,或收或压,粘土极为温顺,按着人的意愿持续生长,终于变成一个惊叹的器坯。只有长久地和粘土接触的匠人才能清楚掌握粘土的属性,知道如何精准地拿捏。在长久的劳作中,这些技艺变成了身体记忆的一部分。笔者参考很多资料和自己多年的研究认为,元代以前南方各窑制瓷所用的瓷土是地表层的粘土或瓷石,有关书上也将瓷石、白坩土、观音土、陶土统称为粘土,种类很多。陶工们一直将制陶用的粘土叫“陶土”,而把制瓷用的粘土叫“瓷土”,两者的主要区别不是“粘”,而是助熔剂的含量,铁,铝等元素的含量多少决定的。商代的白陶用的是瓷土,为什么烧出来还是陶呢?主要还是烧成温度使然,坯体烧至900度成陶,烧至1230度以上则瓷化。
唐代时还没有用两元或多元瓷土来配方的工艺技术,属一元胎土。一元胎土中的氧化硅和氧化铝(多或少)在高温反应时,那些变成莫来石部分的“骨架”难以形成致密坚硬的胎体,如果接胎的话,胎体在熔融状态下,下部分承受不了上部分的压力而会产生沉降性形变,外壁明显突出后成了难以弥补的缺陷。单纯性软的高岭土,撑不起骨架,易变形,故不可单独做瓷胎,只有硬软适中筋骨好的瓷土,方可其大用。从宣州窑所处的地理环境看,宣城自古矿藏资源丰富,至今宣城南边和北边还各有一条明显的非金属矿代,北边一条串珠式从郎溪、狸桥、卫东、东门渡一直到繁昌柯家冲;南边一条从宁国、水东、到泾县窑头岭一带,两条矿带其它资源不说,仅观音(高岭)土、瓷石和粘土的分布质量差异很大,观音土、瓷石等粘土内含杂质不同,颜色也有红、砖红、灰、白等五花八门,适合各种粗精档次瓷器的配料,也适合多种釉色瓷器配釉;质细色白胎可能用的是上等观音土,窑址附近至今有不少观音土尾矿存在,加之淘练瓷土时用了分级水洗的工艺,水洗纯净后的原料比一般的要多出几倍的成本,做出的高档器物自然价钱贵,只能供给非富即贵的上层社会,而绝大多数产品应是面向平民大众,于是价廉而实用的普品或粗品数量会很大,胎土粗糙欠水洗,很多器物为缸胎,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裸露窑址表面的大量普品和粗品而忽略了精品器物的存在。其实我们没看到的宣州窑东西太多了,随着外地藏家的精品不断被发现,结合本次河底的新挖掘,精品的精美程度远超想象。宣州窑有自己的特色,在当时并不输给同时代的越窑和长沙等窑口,切不可看轻宣州窑的烧造工艺水平,不能低估宣州窑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现实中的各个窑口都有不同档次的产品,以适应不同的需要。任何一个窑口都以大量的普通实用器物为主体, 一些美仑美奂的器物, 在窑址以外数量被放大,古代瓷器的生产和销售道理跟现代瓷器的生产销售并没有什么两样, 主要的是餐饮和普通日常用品器物, 而装饰品、艺术品在比例上要少很多。
图十:唐五代宣州窑青釉酒瓶,高29.5公分,口径5.5公分,底径5.8公分,通体施青釉,双唇口沿,应该为便于酒瓶封口。
图十一:宋代宣州窑青釉两系瓶,高14.5 公分,口径4.2 公分,底径5.5 公分,虽青釉大部分脱落,然型制奇巧,瓶身有六瓣瓜楞,属北宋造型。
图十二:明代宣州窑素胎酒瓶,高14.5 公分,口径4.5公分,底径 4.5公分,为酒瓶,素胎无釉,似紫砂器,储酒效果好,长年不腐。
这种烧废的酒瓶、酒坛在狸桥、卫东一带古窑址堆积层中数量极大。《大明会典》记载:“嘉靖七年奏准:宁国府原造送南京光禄寺酒瓶,内一十一万五千个,令仪真厂带运至光禄寺。又一万五千个,照旧解南京光禄寺各供应。”明嘉靖年宁国府(宣州)进贡的酒瓶到底什么样?目前就已发现的情况分析,只有这种瓶最接近答案。
文房小水盂选5件。
图十三:宣州窑唐代青瓷水盂,这是一幅集体照,尺寸大小不等,有青釉褐斑彩的档次高,青釉无斑彩者一般认为是越窑系器物,这里主要是说明宣州窑产品中文房器物存世量还比较多。
图十四:唐代宣州窑青釉褐斑洗,高9.5 公分,口径16.8 公分,底径8.5 公分,四楞瓜型,器内满釉,形制饱满。以上几件文房若放在同时代的越窑和长沙窑产品一起,丝毫不会逊色。
罐类选四件。
图十五:唐代宣州窑青釉褐斑彩四系罐,高22公分,口径8.9公分,底径9公分,四桥系四瓜楞,口底直径相当,罐型优美,有隋风,属唐早期器型。
图十六:唐代宣州窑虎皮斑彩两系罐,高16.5公分,口径9至10公分,底10公分。窑址货,口与罐身烧变形,有大块窑粘,应是烧窑时升温过快所致。古时窑工装窑后,拜神点火,升火的第一个阶段叫排湿升温阶段,要慢升到800度以上才能排完水份,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好升温过快的话,胎里的水气受挤压不均就会鼓包、变形,严重的就破裂;另一种可能是瓷胎氧化铝含量高,糯性偏高所致。窑主、窑工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赔本和扣工钱了。值得注意的是此罐工艺考究,玻璃釉釉明如镜,点彩斑美若虎皮,胎细色白,瓷化程度高。能采集到如此高档货窑址标本,真乃幸事。我想一直为古玩界称奇的宋吉州窑虎皮斑,在这件标本面前,也该“认祖归宗”的。
图十七:唐代宣州窑黑釉两系大罐,高26公分,口径20公分,腹围99公分,底径14公分,灰白胎,黑釉釉面有细小牛毛纹,罐底烧变形似瘪气皮球,窑址货。
图十八:晚唐宣州窑黑釉广口罐,高21公分,口径20.5公分,底径14公分,器型周正,器身增高,口增大,明显是向晚唐过渡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