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苗族男子服饰,男盛装的样式

刘云溪讲文化

发布时间: 20-04-2217:30

本文乃作刘云溪讲文化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提起苗族服饰,人们立即会想到那色彩斑斓挑花刺绣的苗族妇女服饰。的确,苗族妇女服饰美,正因如此,人们常常忘却了苗族男性的服饰美。苗族男性服饰以它独特的造型结构,装扮着苗族男子健美的体魄,体观出苗族男子的内在精神和气质,它是另-种有别于苗族妇女服饰的阳刚之美。

挑花刺绣的苗族妇女服饰

服饰,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民族由于自身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地理环境不同,因而其民族服饰的款式和风格也各异。苗族人民几千年来以自己坚韧的劳动和罕见的吃苦精神创造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在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的劳动中,练就了一身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直率、纯朴、豪爽的性格。苗族男性服饰便是苗族男子的心灵和气质的外现。通过其服饰,可以窥视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之一斑。

苗族男子

原始社会时期,苗族先民认为大自然神秘莫测,因而产生“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观念。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时时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常举行一 系列祭祀祖先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穿的戴的都一直沿用祖先遗 留下来的传统服饰。如果不穿民族服饰,死后便不能回到祖先那里,祖先也不承认其是本民族的后代。现代苗族青年,虽然许多巳改穿汉族服装,但回到苗寨,逢民族节日就都要换上本民族服装。倘若要去跳月场上吹芦笙,则更要精心打扮,穿上节日盛装,认为非此不能取悦异性,也不会博得老年人的称赞。这就是苗族人民传统审美意识的体现,祖先崇拜的民族意识就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民族服饰上。这种典型服饰,最突出的要数三都、榕江一带以祭祀为主的牯脏节苗族男性盛装。

男子跳月场上吹芦笙

牯脏节男盛装的样式为无领直襟宽松式中长衫,袖至下摆为直角,裁而不缝,仅以布带束之。正中直襟也无纽扣,以布带为结。款式原始,绣花却很讲究。整件衣服通身绣花,下摆又有若干绣花飘带相连,飘带下束白鸡毛,故又名鸡毛大花衣。其刺绣图案,从现在保存最早的清代大花衣和一直沿用至今的近代大花衣来看,都是在前胸和后背正中置一斜角正方形,前胸的正方形图案被胸襟分割成两个等边三角形。两只衣袖也是正方形和三角形骨架。全部绣花图案都在此大结构中安排。十分考究的古老男盛装,还在双肩和背的这条直线上再吊五个十几厘米见方的正方形绣花片。

这些刺绣图案的具体纹样:主体部位(主要装饰部位如前胸、后背、双臂等)是由四个醒目的向外放射的黑色箭头或枫叶形象布满正方形四角,其余再配以环形鸟纹和枫叶、鱼、蛇等组成适合纹样。枫叶形象与苗族祖先崇拜枫树、认为枫树是苗族祖先的图腾有着密切联系,它是苗族传统纹样之一。榕江一带的牯脏节男盛装,多在背心正中的方块里绣一条盘旋的龙,形象酷似黔东南台江苗族刺绣。尽管其造型不像汉族的龙那么威严,而是显得憨厚可爱,但它仍然是男性美的象征。另一种全用彩色丝线编织而成的牯脏大花衣,全是大块几何织锦图案,色彩斑斓,光彩夺目。

牯脏节男盛装

这些牯脏节盛装做工都很讲究,苗族同胞十分珍惜。不仅平时不穿,就是重大节日也仅仅在吹芦笙时穿上几个小时,随即脱下,小心地折叠好,放回木箱里。不洗涤,以防脱色。过去这种盛装只在牯脏节才穿一次。现在逢重大节日,每年也可以穿一二次。穿上这种服装显得庄重而艳丽,把人们的思想带到了古代苗族社会,产生特有的民族审美意识。苗族男性服饰无论是生活便装或节日盛装,从粗犷的布料质地到艳丽的图案装饰,都是贵州高原这一特定地理环境的必然产物,与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古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贵州高原的山路只有亲自在贵州爬过大山的人才能领略到黔道之难。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除了茂密的原始森林之外,便是荒芜的莽莽高原,几十里地不见人烟。对面峭壁上可以听见人的叫喊,可是穿过峡谷爬到彼岸,却要花七八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

男子服饰

千百年来,苗族人民便生存在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中,自给自足成为生存的必然条件。自己种棉麻、养蚕桑,自己纺纱织布、画蜡浆染、挑花刺绣,美化自己的生活。用蓝靛染成的深蓝色、黑色土布色泽深沉,同贵州的大山融为一体。要使自己的服装能够引入注目,达到美化自己取悦异性的目的,必须要配以强烈的对比色,插进黑,蓝、白等耀眼的色彩。穿上这样鲜艳的民族服饰,既供别人观赏,也能愉悦自己。欣赏者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客体。麻质土布的质地本身就给人一种朴实粗犷之美,与苗族男子的气质美和肤色美相协调。它与贵州高原的雄浑磅礴构成了和谐的整体美。

生活在黔西北高原的苗族男子,除头插大束雉尾之外,肩上常披彩色羊毛编织披肩或挑花披肩,图案均为几何菱形,以红黄两色为主。它出现在黔西北高原,不仅是御寒和劳动的需要,更主要的是因为只有黔西北的物质条件和地理环境才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这种几何菱形披肩。

黔西北高原的苗族男子

而生活在黔南黔东南的密林丛中的苗族男子,却又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打扮:身穿蓝黑色对襟短衣,胸前的布纽扣多达10至12个,长而整齐。腰间系一青色或蓝色腰带,腰后吊一个木雕刀架,斜插一把柴刀,以备在林中开路之用。右裤还吊一只牛角火药壶和一只精巧的竹编铁砂篓。脚穿草鞋扎绑腿,肩扛火药枪。这一身打扮透出勃勃英姿,有一股勇敢檩悍的阳刚之气。

上述几种苗族男性服饰虽不是全貌,却具有代表性。它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相对稳定恒常而又不断变异的历史文化范畴。随着环境的迁异,民族文化的交融,在不同的地域形成风格各异的苗族男性服饰,尽管千姿百态,却都是男性阳刚美的体现。

参考资料《中国苗族服饰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