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爱奇艺之后优酷关闭前台播放量,未来究竟什么才是行业的衡量标准?
2019年开年有两件大事。
第一,圣诞、元旦票房连连败退,全行业把希望寄托于农历年,数十部名家大咖的作品征战春节档究竟能否打一个翻身仗。
第二,继爱奇艺之后,优酷对外公布“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再引业内哗然。
破除流量喧嚣,打破流量标尺
2019年1月18日,优酷对外公布“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再度引起业内哗然。
优酷方面表示,收视率和播放量并不能全面反映影视节目的社会价值,为了营造更加良性的产业环境,破除流量喧嚣,回归内容本心,优酷宣布即日起全站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
其实早在去年9月3日,三大平台之一的爱奇艺就宣布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
爱奇艺称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是“告别唯流量时代”之举,这也是“优爱腾”中首家宣布关闭前台播放量的视频平台。
目前,三大平台只剩腾讯视频按兵不动,对于关闭前台播放量而引起的大众哗然,优爱两家“破除流量喧嚣,打破流量标尺”的立场空前统一,纷纷表现的很淡定。
一直以来,影视行业纷纷以作品的收视率、播放量、点击率等大数据作为衡量一个作品价值大小的标准。
而聚焦大数据,多年来的确为我们筛选了不少优秀作品,在影视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经典,但也正是因为单靠这一大数据指标,导致在信息发展迅速的现在,出现了一些不可控的因素。
大数据上升,不光是为了颜面上好看,最直接的好处还是制作方、赞助方、宣发方等多个平台的收益上升,因此,在信息时代多维度发展的现在,“拼流量拼点击量”成为每一部作品的必经之路。
在动辄就百亿播放量、点击量的当下,视频刷量成为了一个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刷流量刷收视”的频率发生的简直比粉丝刷屏还严重,越来越不受控制。
早在此前,人民日报就曾曝光过视频网站刷量的黑色产业链,并表示“全球人口都不足以一部剧的点击量”,足以表达刷量的恐怖和离谱。
除此之外,随着流量鲜肉的盛行,诸多制作方还把目光盯向了所谓的天然流量。
为了追求天然流量,忽视作品本质,滥用大IP和与作品并不适配的流量明星而导致作品扑街,并且由于不正当竞争,导致很多优质作品被堙没,视频刷量的“潜规则”在风起云涌之后终归还是引起大众的不满。
播放量攀比所引发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市场乱象急需整顿,不少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视频刷量也许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成绩,但长此以往无论是对制作方还是平台方都是有害的。
总之,影视剧产业还是应该从根本肃清,回归本源,只有拥有优质的内容和良心的制作,才会获得长远的发展。
流量隐身,信息透明化时代并未结束
不得不说的是,新媒体影视是这个时代的亲儿子。
2014年出生,2015年兴起,2016-2017年野蛮生长,2018年理性制冷却巧遇行业寒冬,院线卫视这些“正统”项目或观望或停滞,快被放弃的网生市场就这样又迎来逆袭的转机。
年底统计,不仅头部网生作品播放量喜人,而且网大分账一再突破天花板又给这个曾经岌岌可危的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一时间新媒体影视从业者纷纷跳出来表示网生市场未来可期,视频播放平台更是一再更新分账模式,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加系统化、专业化。
虽然爱奇艺和优酷都打着“正义”的旗号,但大数据前台显示系统被关闭是事实,当依旧会存在并被借鉴的流量数据隐身,表面来看是在保护大数据,但如此一来的数据不透明化程度加深,还是引起了一些从业者的担心,多的这些不可控因素,又有谁来对视频平台以外的数据需求者进行保证呢?
其实,观望近几年的影视行业,“唯播放量论”“唯收视率论”的风气盛行,从风气到“邪气”,也不是一点儿也没有引起关注。
从政策上面看,“收视率、播放量至上”的市场乱象早已进入了监管的视线。
在2016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就明确指出,要开展网络视听节目点击量情况专项调研,梳理传播效果评价数据调查发布及使用情况;在2017年的人大会议中,曹可凡也提出议案称,要建立公平客观的文艺评价体系,打击影视数据造假现象。
在去年年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目前已基本建成,并开通试运行,让收视率成为公共数据,进一步监督网络视听节目数据的真实性。
而在关闭前台播放量之后,视频平台方也给出了相应替代方式。
爱奇艺表示,未来将以综合用户讨论度、互动量、多维度播放类指标的内容热度,逐渐取代播放量显示。对于合作伙伴,爱奇艺将坚持开放平台战略,共享播放量及更丰富、更立体的观看行为数据。
而优酷则决定,日后将以通过计算用户在优酷全平台的多维度用户行为为热度指数代替原有的播放量指标,并为了保证数据的客观公平,优酷称还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修正非正常观看行为可能造成的误差。
不管怎样,随着政策的变更以及行业的发展,流量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未来能否形成良性的市场评论体系,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