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本位”捉襟见肘何谈“金本位”制

黄金:贵金属,金融之硬通货。

19世纪中国对外贸频繁,清末大量外国银元涌入中国,如:英属站洋、法属坐洋、墨西哥鹰洋、日本龙洋等等,对国内银圆形成挤压。同时,各国也竞相采用金本位制币,大量发行金币,导致金贵银贬,使金币兑换银币的比例不断下降。

此情况下,清廷一些官员要求也使用金币,实行“金本位”制。例如,清末官员、经济学家陈炽在《通用金币论》中提出“收利权与商业兴旺,非铸钱不可,钱重非仿造金币不可”。

光绪三十年(1904年)户部为筹款铸造金币,还特向朝廷提出具体实施办法:1905年八月,天津厂财政处奏报,天津厂于六月开机试造。翌年试铸“大清金币”,币面上加注帝号及生年“光绪丙午年造”,隔年再铸生年丁未造金币。

即现在所见之“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和“光绪丁未年造大清金币”试铸币。

“大清金币”非务实之产物。

当时之大清国,“银本位”已捉襟见肘,又何谈“金本位”制。终因战争赔款,政治不稳,国力衰退,黄金严重储备不足,以及张之洞等大臣极力反对等原因,致使“大清金币”的发行还在萌芽中被迫终结。大清“金本位”制币制也宣告胎死腹中。

至1910年颁布《币制通例》,才正式采用“银本位”圆币制。

本文:

“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铜样;

“光绪丁未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铜样。

(金币不多,铜样少见)

(0)

相关推荐